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2022-03-16张冬梅杨永红孙秀春马其坤
张冬梅,杨永红,孙秀春,马其坤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唐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北方瓷都”,也是骨质瓷的发源地。多年来,唐山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2021年发布的《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速‘文旅+、+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研学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景区”和“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基地,重点发展创意设计、非遗展示等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展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对推动和促进唐山陶瓷产业转型与发展,提升唐山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机遇
1.1 与当地工业形成合力
唐山陶瓷文化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到目前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唐山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有着独特的工业文化资源优势,比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就是一座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文化、近代工业文明展示于一体的近代工业主题的国家级矿山公园[1]。陶瓷文化作为唐山工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可借鉴其建设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筹建的方式,依托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建成集旅游、休闲、陶瓷历史文化与科普知识展示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工业文化旅游景区。与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水泥博物馆、中国·唐山陶瓷博物馆等联合打造工业文化旅游景区集群。唐山陶瓷文化有着极强的开发与保护价值,将来极有可能衍生出具有唐山陶瓷文化特色的新业态。
1.2 充分发挥区位的优势
唐山市与秦皇岛市相邻,因此可以与秦皇岛市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游客参与其中。另外,唐山市与北京、天津之间的车程仅为1~2小时,并且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京津唐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旅游圈的建设目标。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产业集聚,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资源也为唐山文旅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潜力[2-3]。以上这些均为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国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是我国亿万中华儿女智慧与优良品格的结晶,体现着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伟大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发展的精神沃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支撑[4]。我国的陶瓷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恒久的社会效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 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载体欠缺
唐山虽然有着“北方瓷都”的美誉,但与景德镇陶瓷、佛山陶瓷相比,名气相差很多。另外,唐山市陶瓷文化的宣传载体欠缺,市区内的公园和地表性建筑缺乏关于陶瓷的符号。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作为唐山第一家集陶瓷设计与生产、旅游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陶瓷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国内和国外众多的陶瓷爱好者来此进行创作,这对于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尽管如此,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比如宣传不到位、与游客互动较少、园区内陶瓷文化表现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不大[5]。同时,唐山还缺少一座能体验唐山陶瓷历史和发展过程的综合性陶瓷工业文化公园,使人们更直接接触和感受陶瓷文化。这些都为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带来了重重困难。
2.2 缺少特色商品
纵观当前的唐山陶瓷,其依然是以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为主,实用性较强,艺术价值较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缺少特色的杯碗盘碟等陶瓷制品,而更期待品质优良、格调高雅、具有文化艺术风格的陶瓷用品。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在文化、寓意、色彩、造型等方面有着强烈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唐山较为单调的陶瓷产品满足不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唐山现有陶瓷企业 200 多家,其中日用瓷企业105家,艺术瓷企业 30 家[6],完全可以强强联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唐山陶瓷特色产品。
2.3 人才资源匮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从业者整体素质较低,人才资源十分匮乏。以唐山某高校为例,该院校近些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陶瓷专业人才百名以上,但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留在唐山本地的少之又少。在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精通和熟练陶瓷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稀缺。此外,我国的陶瓷行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国有企业中,比如中材高新、山东硅元以及华光陶瓷等。唐山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由于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低,致使人才资源匮乏。这也是制约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2.4 陶瓷过度包装
过度包装主要是指包装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的价值。企业往往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过度地进行产品包装。在唐山陶瓷市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一些产品也被过度的包装,使得陶瓷文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失去了原汁原味,进而缺少了陶瓷本身的灵性,造成唐山陶瓷文化逐步衰退。
2.5 传承青黄不接
我国各陶瓷产区均面临技艺后继无人,创新发展乏力的现实问题。人才断档成为陶瓷发展的瓶颈。唐山的玉兰瓷技艺、人物瓷塑、釉上彩人物彩绘、天目釉、新彩人物装饰、喷彩装饰、陶瓷雕金等技艺绝活濒临失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技术资料已经被丢失,给现在的仿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不同的仿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下来的陶瓷技艺会略有差异。另外,也没有单位和团体系统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大部分的唐山陶瓷技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
3 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3.1 通过政府调控,保持原汁原味
唐山陶瓷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留其自身的地域特色,要做好“保留”和“创新”两者的融合,更好地保留唐山陶瓷文化的原汁原味。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陶瓷技艺费时费力的弊端突显,这也是造成传统技艺逐渐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它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对陶瓷技艺传承人的补贴制度,或依据税收政策适当减免税收,以提高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另外,用“文化+”的理念推动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通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具有唐山陶瓷符号的标志性建筑、陶瓷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陶瓷工业文化旅游景区等;联合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水泥博物馆其他工业遗产,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景区集群。
3.2 深挖文化内涵,促进融合发展
唐山陶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可以将民俗、历史等与陶瓷文化充分的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出“1+1>2”的融合效应,全力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陶瓷文化名牌。这些使人们在接触唐山陶瓷的时候,体验到唐山不同的历史文化,增强接触者的体验感,使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更具生命力。所以,当地的陶瓷企业和陶瓷大师不仅要开发具备自身标志性的陶瓷作品,还要与陶瓷相关的名人书画、雕塑等陈设品结合,充分展现陶瓷大师的艺术成就、作品和事迹,讲好每一个陶瓷故事。
3.3 加强与高校合作,传承唐山陶瓷文化
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了陶瓷相关专业。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大力推广唐山陶瓷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1)定期组织学生到唐山博物馆、唐山工业博物馆、中国·唐山陶瓷博物馆等场所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通过讲座、技艺交流等的方式,向新一代的陶瓷从业者传播陶瓷文化,传授陶瓷技艺,培养更多的陶瓷传承人。这些活动激发他们对于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带动更多的陶瓷爱好者加入到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河北省民族文化传承示范专业。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于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资源库平台以“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社会、助推经济”为目标,传承陶瓷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借助职业教育信息化来构建陶瓷文化推广新形式。
3.4 借力新媒体,探索推广新渠道
新媒体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人们的生活。在传统的推广渠道基础之上,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全新的推广渠道。采用电商、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新媒体形式,通过线上虚拟展示,感知场景,使用户连接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创建高标准的唐山陶瓷文化官方网站,采集和发布唐山陶瓷文化相关信息;创建唐山工业文化旅行网站、云服务中心、手机终端 App 等,实现线上推广新模式。
3.5 借助高新技术,开发陶瓷文创新产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陶瓷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助力陶瓷文创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成为可能。以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与陶瓷研究院、高校等合作,打造科技研发产业的创新中心;研究具有自洁、抗菌、空气净化等新功能的陶瓷文创产品,让老产品焕发出新活力,拓展现有技术的应用市场,有效提升唐山陶瓷的市场竞争力。
4 结语
唐山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唐山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唐山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保护与开发唐山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与条件。本文通过对唐山陶瓷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深入分析,表明在保护与开发中主要存在宣传载体欠缺、缺少特色商品、人才资源匮乏、陶瓷过度包装、传承青黄不接等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通过政府调控保留唐山陶瓷文化特色、与多种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与高校合作传承陶瓷文化、构建新媒体推广模式和高新技术助力新产品开发等策略,为保护和开发陶瓷文化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