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分析

2022-03-16马文芹

读写算(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道德法治

马文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分析

马文芹

(江苏省沭阳县北丁集初级中学,江苏沭阳22366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新课改环境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实践进行深入探析,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备可行性的建议,进而推动我国初中教育模式的革新。本文选用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案例文献的对比分析为本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根据文章分析得知,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要求,通过对教育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

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分析

在初中教育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关键,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保障初中德育教育成效的基石,对推进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根据本文的深入调查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核心素养建设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其教学方法和知识储备也制约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成果。基于此,本文围绕具体的实践问题提出具备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对推进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建设理念的理解偏差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随之转变,然而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念没有正确认知,无法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建设的要求,导致其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成效。教师对核心素养建设的错误认知主要偏向于两个方向,一是形式化,教师过分重视教学形式的转变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转变,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花哨,但教学内容却还是老一套,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另一个方向是绝对化,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及其极端,非此即彼,认为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全盘否定,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立刻进行全盘转变,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影响教学成效。教师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知偏差导致其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效,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慎之又慎,在既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保证学生的德育效果为第一要义,正确认识核心素养建设要求,进而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革新。

(二)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另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无法起到核心素养建设的作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外界信息的冲击打破了教师作为学生信息发布主体的权威地位,学生开始自主对外界信息进行理解和思考,然而初中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塑成,对外界信息没有正确的分辨能力,这会导致其逐渐形成错误认知,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旧有的教学方法跟不上学生课外视野的扩展速度,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就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了。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极大地丰富了初中教学方式,但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教学负担,教师不仅需要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深入学习相关信息技术,这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兴技术普遍持抵触态度,认为既有教学模式足够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不愿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衰减,教学成效不断下降。

(三)任课教师课外视野狭窄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覆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课外视野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学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更多的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课外视野,但海量信息的冲击也可能使学生迷失自我,无法正确分辨有害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就必须保证自身具备广阔的课外视野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可以很好地解答学生的诸多问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且教师需要开展多项教学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强化道德教育成效。这也要求教师具备开阔的视野,可以在生活实际中发现知识,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调查者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外视野相对狭窄,只注重对书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严重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成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落实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先,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素养建设的重点,并以此规划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修养。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健全的逻辑思维,使其面对外界信息时可以自主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引导学生形成一套正确的认知框架,在认识新事物时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最后,教师还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任务,不断提升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成效,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建设水平。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应充分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点,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促进课堂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建设。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其道德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应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解,根据课堂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活动的丰富性建设,为德育教育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强化学生道德准则及行为标准的建立。

(二)创设教育环境强化教学成效

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本文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教师应注重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水平、性格爱好等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还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以传授的法律道德知识为首要目标,以建设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进而保证情境创设的教育意义,避免教学情境转向形式化。第三,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网络改变世界》这一堂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将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贡献通过音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最后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课件的制作过程和相关资料的搜集过程,直观地向学生展现网络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四,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构建教学情境,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清理墙上的小广告、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等实践活动,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科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引领教学活动走上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风格制定教学方向,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其次,在制定好教学方向后,教师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保证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方案的成效。最后,教师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人民当家做主》相关内容学习时,首先,教师应明确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怎样的知识目标。如让学生掌握我国国家的性质及含义;掌握我国人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了解到民主专政的本质等。其次,教师应对能力目标进行制定,即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可使其掌握怎样的能力,对其思维及思想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如学生可通过对我国发展本质的了解,促进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习惯的形成等。最后,教师应对情感目标进行制定,即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使其充分感觉到国家的强大,使其真正意识到人们是我国的主人,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培养其爱国意识,提高其对国家发展的关注程度,并使其对国家的强大而不断努力。

(四)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教师还应打破旧有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辩题,再由学生持相反观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寻找合适的论点,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也可以选择现实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此外,教师也可加强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小组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使其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促进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而是逐渐向知识探究的主动者转变,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学生对知识具有进一步地了解,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利用网络》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加强对科学化教学目标的建立,明确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可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资源信息,使其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网络安全责任,推动学生网络使用素养的提高。其次,教师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提出一定的情景问题,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教师可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父亲及奶奶对网络持有不同的态度,奶奶认为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坏处,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时有发生;父亲认为网络的发展带来一定便捷性,使得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让学生对二者的意见进行分析,并详细地阐明自身看法,表达自身是赞同父亲还是奶奶的意见,还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发言,由不同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整合,助推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五)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应充分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立足点,推动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保证学生成长的健康性及全面性。其次,教师应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能,了解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视,不断强化自身核心素养与知识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其他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学习,对其教学模式及理念进行借鉴,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了解到以德育人的重要性,使自身教学理念与时代要求具有高符合性。最后,教师应充分了解我国新型的教育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教学理念进行有效贯彻,为新型社会所需人才做好铺垫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自身高尚人格品质的建立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有所为及有所不为”,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观看众多优秀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微课视频,对新型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具有清晰的了解,并将其内化吸收,在自身教学活动中进行灵活运用,保障自身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

三、结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顺应我国新课改目标要求的必然需要。因此,本文围绕教学任务、教育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策略,对具体的实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德育教育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行业必须积极革新自身教育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成效,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新青年。

[1] 陈安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1(31):95-96.

[2] 金英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 105-106.

[3] 王玉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3):156.

[4] 张月桃.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31):103-104.

[5] 白沛鑫.疫情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05):32-34.

[6] 王慧.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4):45-46.

[7] 代清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11):31.

G632

A

1002-7661(2022)15-0055-03

猜你喜欢

教师应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