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优化
2022-03-16侯捷
侯 捷
(榆林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依靠广大有志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胸怀世界、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六大新目标”中,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重要内容。新的时代,高等教育是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关乎整个青年人才能否发挥其中坚力量的关键。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依然艰巨、复杂,面临诸多困境,如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动力、能力、精力不足等。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推动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要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大学生具备担当精神。因此,地方高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政治任务,要认真落实就业指导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建设,要从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创新上转变观念,另辟蹊径,精准施策。
一、地方高校当前面临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依靠各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展开。从经济大形势来看,下行压力增大,经济态势复杂多变,各地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上升态势,而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与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诉求。
(一)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欠缺,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稳定性
从地方高校现有机构设置情况来看,原则上应该按照在校生源足额配备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但从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就业指导师资人数不足,甚至一些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例低于1∶500[1]。一些高校通过设置其他处室方式,统合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部门工作人员偏少,甚至一些地方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数不足5人。如此一来,就业指导人力不足成为制约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阻碍。另外,一些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事多人少、做而不精等问题突出,一些就业指导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滋生懈怠、抱怨情绪,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稳定性、持续性。
(二)就业指导人员结构复杂,缺乏就业指导专业性
地方高校虽然也很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配置了相关人员队伍。但从就业指导工作实施效果来看,很多就业指导人员缺乏就业指导专业素质,学科专业与就业指导关联性不强。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对人才的专业背景知识、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交礼仪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但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引进、评选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欠缺,缺乏就业指导实践经验,习惯于理论讲授,照本宣科,仅仅是传达当前的就业指导相关文件、政策、精神,未能深入到行业、企业、实际,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指导。另外,一些高校对入职的就业指导教师缺乏考核与评估,导致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降低了就业指导实际成效。
(三)就业指导工作方法欠缺,难以达成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独特性特点,就业指导教师除了做好日常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参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既要重视优秀师资的整合,更要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特别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就业指导诉求。但调查中发现,很多就业指导教师在工作方法上以“重管理,轻教学”为主,习惯于履行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上,多由临时抽调的教师、辅导员来兼任,导致就业指导工作陷于被动、低效[2]。同时,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由于人力欠缺,很多就业指导教师被日常事务所纠缠,办理就业手续,走访企、事业单位,开展大、中、小型招聘会,组织就业指导系统培训活动等。时间少,精力有限,就业指导工作陷入浅层化,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四)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理想,缺乏精准性指导
在地方高校,多由辅导员、抽调的其他教师来兼任就业指导,辅导员“一岗多责”,无法及时处理毕业指导工作安排。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生多,无法做到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原本是系统性工程。就业指导教师要具备全程化、全局化、精细化思维,能够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全面收集各类人才招聘信息,做好各类企业单位宣讲与人才推介工作。由于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不完善,一些院校对就业指导文件、通知重视不足,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无法及时、准确传达给毕业生。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传播方式滞后,就业指导教师在时间、精力、方式、方法上的不足阻碍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3]。
二、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统合高素质师资力量
(一)做好宏观规划,明晰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和落实要立足整体局面,从宏观上确立其方向。树立大局意识,站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统筹协调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盘棋”。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就业政策,立足地方实际,统筹联动多方资源,结合各要素能力,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涉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引导、校内外实践、文化引领、网络平台构建、新媒体应用、大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就业项目资助等多个方面。只有摆正就业指导全局观,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二)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就业指导发展动力
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发挥院校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将思想工作作为核心任务来抓,让每个党员都能够参与到就业指导实践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要统合全体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的合力,着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围绕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各项措施的制定,特别是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意义,细化就业指导工作任务,让广大毕业生能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三)确立整体性价值取向,打造“三化”就业师资队伍
树立就业指导工作大局意识,要明确整体性价值取向,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协调统一各项举措,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引入“看齐意识”,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国家政策保持同步。注重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专业化要结合职业指导、就业工作实际,注重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能的学习和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工作释疑解惑;职业化就是明确就业指导工作岗位,配置专门师资人才,让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4];专家化就是要围绕就业指导工作目标,让更多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交流、教研、互学中,成为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打造“三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引入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外聘优秀就业导师,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能和质量。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布局,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地方高校在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中,首先要做好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师资的构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注重考评与培训,组建优秀师资团队
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是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条件,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师资薄弱,甚至出现严重不足问题。要遵循国家提出的相关要求,按照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1∶500比例,来组建师资队伍。同时,坚持“专任为主、专兼合作”原则,提高专兼职就业指导师资数量,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展开。对师资队伍的考核与评价要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实际,完善选聘机制。树立高标准,强调高素质、懂专业、勤钻研师资队伍。注重对就业指导师资培训,特别是引入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如引入全球生涯规划教练课程,鼓励教师参加就业指导资格认证考试,引入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师课程培训,通过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打造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二)开设就业指导教研室,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地方高校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就业指导管理机构规范化实施。一方面,成立教研室,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各项工作。从部门职能分工上,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与交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利用教研室,更好地统合就业指导师资的学科专业力量,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展开。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机制进行改革,分析存在的问题,优化措施和制度。如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就业指导工作教研室,紧密对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行业人才发展需求。另外,重视就业指导教师职称晋升改革,以单列形式关注就业指导教师的成长。如在政策方面,出台倾斜措施,切实打通就业指导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为师资建设拓展新的平台。
(三)重视就业指导课题建设,推进就业工作深入创新
从师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进程中,要将教师的专业技能列入重点地位。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广大就业指导教师提供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科研能力是考查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在就业指导领域,也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建议以思想政治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为主题,为广大就业指导教师提供更多的课题方向。同时,要积极整合、邀约国内外就业指导科研课题申报专家、学者指导、宣讲,提升教师科研课题申报能力。加强科研课题申报奖励,尤其是对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科研课题,要通过资金、政策倾斜,来营造激励氛围,让就业指导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提升工作能动性。
四、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顺应多样化学生需求
面对新时代,在就业指导实践中,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需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式,特别是挖掘学生的个人特质,建立分类分层就业指导体系。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现实需求,要求高校能够适应新形势,主动变革和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方式。
(一)引入大数据技术,推进精准就业帮扶与指导
大学毕业生群体个性特点差异性大,对就业指导服务提出多样化需求。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管理,未能兼顾学生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因此,在变革就业指导服务方式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让不同的学生获得精准帮扶和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入大数据技术,对毕业生基础信息进行录入,利用数据挖掘,构建基础管理平台。同时,关注学生日常行为、思维方式、心理状况、人格特质的收集,为展开多渠道、全方位、分类分层指导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进行科学规划,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根据毕业生实际,精准定位就业帮扶方案,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挖掘。如建立“入职匹配”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与测试,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规划,给予精准施策。
(二)统合行业专业就业需求,优化就业指导定位
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从大学到走向社会,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向,对个人职业规划都存在一定的迷茫性。面对就业前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就业指导要为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给学生做个切实的参考。教师在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中应结合案例法、实战演练法,可以强调学生就业适应力的培养。同时,要依托对专业领域、相关企、事业职业岗位数据的统计,了解相关专业未来的职业流向,区域分布,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岗位工作性质、薪资待遇等内容。有了这些大数据资源,在结合学情展开职业定位、就业方向分析时,就能为学生提供高价值的指导,也让就业指导定位更精准、更优质。
(三)拓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教育,营造创业氛围
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对于大学生群体,也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学科专业领域,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就业难”形势的严峻性,也让一些大学生尝试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锻炼,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互联网+行动”“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直销”等新模式的出现,也为拓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创造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不同的创业资源和信息。加强校内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搭建成果孵化创业环境。引入“互联网+创新创业”挑战赛活动,以“创客沙龙”“创业讲堂”“创业生涯体验嘉年华”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5]。
五、注重精准指导,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就业信息的获取直接关系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新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平台,为学生搭建及时、有效、准确的就业信息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一)重视移动媒介平台,构建全程化就业信息网络
当下,移动手机等终端的应用为搭建移动就业信息指导平台创造条件。大学生可以利用移动手机了解和获取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各类资讯,快捷、高效的移动媒介平台,让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如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QQ、公众号等,以及与就业相关的App客户端软件,向学生推送不同的就业、求职信息。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全面了解不同的就业信息。
(二)优化就业指导渠道,推进精细指导
结合“需求源头、渠道推送、资源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服务渠道建设,关注大学生的个性,整理企业用人信息,统筹两者的供需关系,协同提升就业指导精准服务。如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将高校就业网与企业微信公众号建立连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了解不同的就业资讯,与企业展开对接。利用企业视频面试窗口,降低企业招聘成本,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指尖上”高质量就业。
(三)挖掘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性强,要充分重视课堂主阵地优势,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行业领域、工作岗位的全面认识,能够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学科专业课程中。同时,科学规划、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将小班授课、专业化指导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就业角色转换能力,端正就业观和价值观。
六、结语
地方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中,要将“知”与“行”衔接起来,统合院校所有力量,注重团结,凝心聚力。一项工作的开展,要抓住工作的重点,要集合高校优势资源,统一思想意识。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协同起来,全方位构建新时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