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22-03-16杨醒思
杨醒思,白 锐
(1.延安大学 政管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榆林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提出挑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潮之间相互碰撞,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取向,首当其冲的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奋斗者、实现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建设发展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因此深入研究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分必要。
一、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关于社会思潮,梁启超曾在《论时代思潮》中作过经典论述:“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潮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积淀、时机的契合、个体需求的趋同、群体中个体对思想的认同等要素的具备,因而可以“思”而成“潮”。在朱汗国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中分析了学术界对思潮的几种主流认识,诸如思想潮流说、思想趋势说、社会意识说、思想体系说、思想观点总和说、思想运动说等,实际上都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思潮的直接阐释。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会思潮将逐渐转向文化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基本理论的阐释,转向对新的社会情况、新的传播方式、新的应用方式等问题的探索。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所处社会客观现实在思想上的反映,是政治、经济、文化在矛盾中不断冲突从而反映在人们意识和价值判断中的。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发展的、转型较快阶段的国家,固定的社会意识较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解决当下实践中的问题。在社会范围内有各种对新的群体意识需要的情绪开始滋生、蔓延,随之在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催化下,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群体性社会意识,最终随着选择人数的增多,新的社会思潮就产生了。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要能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准确地分析,研究这些社会思潮所反映在当下的社会矛盾现实,就能够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过程。
价值观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在主观上不断地对各种事物进行判断所形成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思想意识中沉淀累积,其中最根本、最核心、最稳定的内容便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立场与态度的总和,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2],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功能等的意义、作用的判断和看法。价值观念的关注点不在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在于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3]。
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都是主观践于客观的产物。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社会思潮、价值观和社会意识一样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存在,是生活在这一社会不同群体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样,一个系统的社会意识理论要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必须要通过社会思潮反复激荡的传播,将此种社会思潮所提倡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转化为生活实践,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思潮中含有主旨鲜明的价值观。价值观与社会思潮有着同样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的性质,而社会思潮蕴含的价值观念,最终目的则是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各方面反映也是人们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于当前所处时期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反应和认知。因此,人们的价值观都是由当下所处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由这个人在所处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生长环境以及教育程度所决定。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长环境不同,他所关注的问题自然会不同,最后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主观价值未稳定之前,一般来讲个体的价值观就还处于动态变化中,青年人恰恰处于价值观将要形成的关键节点,动态变化的品格形成了青年人价值观的可塑性特点。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走向。
二、主流西方社会思潮及其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是西方社会经济增速下降,随着以东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地位不断上升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西方国家的保守主义思想兴起;二是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个人网络信息泄密等非传统风险事件的频发,打乱了社会发展节奏,人们需要新的思想来对变革的生活进行平衡稳定;三是新兴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作、生活、交流、交往、传播、阅读等诸多方式的变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交汇,发展出各类新的交互方式,让思潮的传播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在世界的大变局中西方社会思潮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带有强烈“个体意志”为内在逻辑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但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趋向。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是一种普世主义,为了平衡文化和价值多元而将选择权交给了个体,认为人性是决定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钟情议会民主,认为个人自由是首要地位,保持公正就是保持自由。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中包含的犬儒主义、相对主义、自由主义,不承认历史发展有方向、有规律、有价值,认为一切精神和终极层面的东西都被认为是虚假的和要被瓦解的,认为西方成了现代化唯一的老师和裁判,而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变得一文不值。近几年,西方国家价值观发生了分裂,新兴国家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更有信心,而其他国家发现“自由主义”不再是万能药方时就对选择变得踟躇,并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对上述几种思潮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过程中,这几种思潮的影响力和蛊惑性变得减弱。
反全球化、霸凌主义、民粹主义、技术民族主义、极端右翼等多种新形式保守主义重新兴起。全球化的过程对于西方社会来说是让资本快速集中在了少数跨国企业和金融寡头的手中,“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激进左派想要增加福利,激进右派却主张削减政府支出和减税;左右翼同时涌现出了民粹主义政客和社会运动,加剧了意识形态对立”[4],形成了以“反全球化”为底色的保守主义。西方社会的举旗手美国近些年所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美国自由主义传统中的普世主义理念,而赤裸裸地回归到以认同政治为特征的‘部落主义’,把美国的利益,甚至白人的利益作为至高无上的利益,而把传统上自由主义所追求的普世价值视作必须被抛弃的‘政治正确’口号”[5]。美国为了继续保持世界主导权而奉行的单边保守主义,不仅是对新兴发展国家进行打压,而且对自己的盟友在经济上也从不让步。这就使得“多边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以此对抗美国。近期美国政府也发现了“美国优先”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分离,这就逐渐倾向于重新回归多边主义发展以弥合西方意识形态出现的裂缝。
反智主义、生态主义、科技至上等后现代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观点相互交织。作为一种以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思潮,后现代主义通过解构现代主义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理性”“科学”“人性”来倡导文化多元论、反对科学对其他思想的压抑和消解人的主体性。反智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反对理性、反对知识主义,“正是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不平等导致了这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和态度,可以说它来自社会普罗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反抗”[6]。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使得在反智主义思潮下的反智主义行为成为一种突出的政治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特别的政治经济操作”[7]。同时,注重从现实中把握未来,从未来中规划现实的未来主义,表现出来的是对全球未来的关切、运用先进的预测方法、重视介入社会管理等特征,这种特征认同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注重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上述几种大相径庭的社会思潮的同时出现,进一步印证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发展、割裂、不确定的时代。
三、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所处的思想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当代大学生处在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完善的时代下,各类西方社会思潮在此背景下传播和流动非常活跃。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其主动或被动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但由于互联网有着“信息产生主体多元化、隐蔽化,信息传播交互化、实时化,信息内容海量化、虚拟化,信息效力爆炸化、扩展化”[9]等特点,让生活经验较少、甄别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确立其价值观时,会出现迷茫和犹豫。
从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方面来看,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冲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社会的精神纽带,是国家运行发展的“稳定器”,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西方思潮中倡导的崇尚自我、解构中心、倡导多元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进行灌输后,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指导地位有了怀疑和否定,在价值判断上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身的价值观之间没有联系,造成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混乱。一旦此类情况继续发展那么国家便会失去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就会动荡,政权有可能发生更迭,大学生的人生也会随之受到负面的影响。二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消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集体主义精神,孔孟所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天下,愿意为天下牺牲自己;孟子论述墨子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止”等等都体现出中国人的集体观念。这种用“得其大者兼可以其小”的智慧在成为了中国人民处理个体和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环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社会思潮中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消解让青年缺乏对集体的认同感,认为没有必要将自身的权利分给集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将自己和社会进行脱离。这种价值观念,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所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消解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的独特优势。三是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可以催生出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可以为大学生指明奋斗方向,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供明辨的能力。市场经济让各类感官体验产品变得更加丰富,诱导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消费享受。催生出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使得个体欲望不断高涨,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诸如电子竞技、观看影视作品、拍摄短视频、化妆、剧本杀、小剧场等能给自己带来感官刺激的消费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追求眼前就能快速得到其回馈的事物。他们不在关心彼岸世界的理想追求,这种“短视”的行为,让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复杂局面时就会出现退缩、迷茫、不坚定。
从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积极的影响来看,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衰落将进一步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全面私有市场自由化、私有经济为基础、多党制、思想多元等和近年来出现了资本对国家政体的过度干预;资本家在自身受到威胁时便可打破言论自由、市场公平的原则;议会民主在推动重大决策时效率匮乏;多元的思想消解了主流思想的引导力;两极分化带来的民粹主义等问题。相反,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解决了许多大学生的经济、文化、精神的需求问题,同时对比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让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有一种新的反思。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一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在生活日常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的认同;二是不再迷信“市场原教旨主义”所展现出的全面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及多党制、议会民主,对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优势体会更加深刻。特别是在持续两年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率先胜利突围,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让大学生在对世界各国政治的横向比较中,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认同,更多地将自身的判断能放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考虑。
同时,各国多种形式的保守主义恰恰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世界的资源有限性”这种片面观念影响下,多数西方国家对有着庞大人口基数并且在多方面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新兴国家抱有戒心,他们不再公平地开放市场和开展竞争,而是利用先发国家的资源、技术、市场的垄断优势处处对新兴国家进行打压,利用军事、文化、环保等手段的侵入干扰新兴国家的发展,处处体现出了“零和博弈”下的保守主义思想。而我国却倡导美美与共的家国情怀下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协助全球国家抗击疫情、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网络命运共同体等实践,为实现全球共赢发展贡献新契机,实现共赢共享。当代大学生也在生动实践中感受到了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而是一种对他国推己及人的尊重与欣赏,是一种和谐共进的集体主义。
四、消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和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10]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是消解西方思潮消极影响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强化高校思政育人等方式开展工作。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内容的在诸多社会价值观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受成长环境差异的影响,多元的价值取向成为一个必然。所以在任何社会价值体系中,都会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即“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价值目标、取向、认同之间的矛盾”[11]。在处理两者矛盾时,应牢牢坚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发展。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包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多元化发展,则是在“一元”指导下尊重大学生多元价值的碰撞和吸收,为社会提供创新和活力,做到百花齐放。做到两者的相统一,就能最大程度的消解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保证社会思想繁荣稳定。在实践中要了解当代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组织方法,使当代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激发其积极性,使大学生自觉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各种复杂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健康快乐成长。
(二)强化理论武装
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和大学生座谈时都提到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人的信仰,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塑造个人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其中蕴含的人民理论指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蕴含的实践理论成为指导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学习是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一环,能提升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本领。二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始终面向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在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内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清华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的“立大志、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四个方面为大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勇担时代大任、养成高尚品德、提升能力本领,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三)强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阵地之一,高等教育是构筑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坚实的基础。以“大思政”引领高校教育,把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日常生活、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力的保障。一是理论武装,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青年政治理论,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武装头脑,让大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二是形势教育,对当今的国情分析和解读,既能让大学生拥有在国际视野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将中国的理论、制度、文化、道路和西方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三是价值引领,用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养大学生,通过对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等40余个精神谱系的学习,充分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体会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感受先锋榜样力量,培育大学生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实践体验,通过问卷调查、专业见习、志愿公益等方式走进人民群众,充分地和社会接触,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实进行比对,更深刻地对自己的所学进行反思。五是文化浸润,通过多形式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提高本领。通过以上抓手,以高校为主体形成了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为处在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注入一针“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