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2022-03-16李小龙
曹 燕,李小龙
(1.榆林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2.榆林学院 国资处,陕西 榆林 719000)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全国上下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高校是国家防疫、抗疫的重要阵地,在面对师生流动范围广、学校人口密集、学习、科研、生活区高度重叠等多元防控风险,各高校严防死守,成功守护校园安全。但也暴露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缺陷,需着力研判,不断改进,切实维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关于应急管理能力,学界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但大多认为应急管理能力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能力[1]。依据应急管理过程,可具体细化为四种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包括预警、监测、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并进行演练等;应急处置能力,包括指挥决策、信息发布、现场救援等;应急保障能力,包括救援物资分配、运输、秩序管控等;应急恢复能力,包括评估损失、财政支持、恢复秩序等[2]。
一、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客观必要性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应急管理能力中的一部分,是指对突发事件进行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发挥高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最大化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能力。新冠疫情的爆发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考验,也是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在重大风险和事件中得以磨练和加强,但不足之处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疫情防控艰巨性
新冠疫情的爆发猝不及防,一度让全国处于慌乱、不安和紧张之中,虽中共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率领全国人民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新冠疫情的突发性、复杂性、传导性及破坏性都在昭示着疫情防控任务异常艰巨。相比之下,高校又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师生高度密集、流动范围广、群体性活动多、学生情绪不稳定、易受干扰等特征,迫使各高校一度采取限流量、限规模、限方式等办法保障师生员工安全与健康,但又因此引发了个别高校学生投诉、抗议事件,真可谓内忧外困。而且,各高校现有防控机制、预案、应对策略也因疫情、国情、校情变化而须不断摸索,实时做出相应调整,确保高校疫情防控万无一失,这对高校而言同样是挑战。凡此种种均反映出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更重、更难。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
当前高校的防疫工作已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时状态”过渡到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状态”[3]。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高校的防控工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大。各高校必须更加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精准研判、准确把握,不断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和应对策略。稍有不慎,则可能成为区域疫情爆发的导火索,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然而由于疫情防控的长时性,使得管理人员和师生一度紧绷的弦已然出现松动,防控意识也逐渐弱化,这些都成为高校有效防控的阻力,但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是高校不可逾越的红线,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强化防控,坚持“两手抓”,高度重视疫后综合征治理,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重点工作。
(三)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在抗疫过程中高校也同样暴露出来诸多问题,应急管理能力亟需提高。首先,传统重救治、轻预防的应急管理理念已然无法满足疫情防控需求,必须推动关口前移,力争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转变”。其次,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研判能力,并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落实,切实提升应急决策能力。第三,疫情防控预案的有效落实,需要统筹指挥,综合协调,上下联动,科学分工,合理配置资源。各高校情况各有不同,必须根据自身客观实际,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同心向力,提升疫情防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着力点
高校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有效应对重大疫情防控的应然之举,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
(一)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新冠疫情的爆发虽然猝不及防,但仔细研判,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过程,期间也有一些苗头和信息通过各种迹象和渠道显现出来。如若在疫情萌芽之际,就能予以迅速准确应对,则疫情可能会控制得更及时,效果则更明显[4]。可以说,“早发现”是疫情防控的最关键一环。因此,高校在疫情防控中,必须按照“全覆盖、无死角、纵到底、横到边”的要求,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师生行动踪迹和健康状况,及时做好风险排查。对发现的可疑迹象保持高度警觉性,切实加强预测、预警工作,必要时即刻启动学校疫情应急预案,以此不断增强疫情防控的预见性和可控性,为扎扎实实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抢得先机。
(二)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发声,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新冠疫情出现时,武汉相关方面若能对吹哨人发出的信号予以重视,摸清实际情况,及时、迅速制定出有效应对策略,疫情不至于如此蔓延。高校领导干部身系众多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捕捉碎片化的信息,有效识别潜在疫情风险,就其本质、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判,并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切实及时遏制危机、有效化解风险,进而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高效执行能力
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然不论是预测预警,还是科学决策,落脚点最终都归结于执行力[5]。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无论决策如何科学、精准,若不能得到高效执行,则疫情无法得到有效防控。因此,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关键环节。各高校在其应急预案当中,均会根据学校情况将疫情防控工作组分为防控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物资保障组等,设置了比较完备的应急组织,然各组织如何面对疫情风险,迅速有效地将学校决策予以高效执行,则要求各组织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力、行动力和协调力。只有行动迅速,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施扁平化式指挥调度流程,才能牢牢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动权,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四)提升协调沟通能力
高校疫情防控绝非一方之力可完成,需与地方政府部门、医疗单位、学生、家长、校内相关部门、院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方可实现有效应对。第一,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实时掌握当地疫情动态变化及政府最新举措,接受地方政府指导,争取地方政策、物资支持。第二,通过与医疗单位沟通协调,争取医疗单位对学校医护资源支持,协助学校实施诸多医学防护措施,畅通疑似、确诊病例隔离观察、治疗工作。第三,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协调,争取得到家长、学生对学校疫情防控制度及措施的理解与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降低学生传播、感染风险。第四,通过与校内各部门、二级院系沟通协调,整合各方意见,制定最优方案,确保各方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共同防控疫情。
(五)提升舆情导向能力
高校是舆情高发地,新冠疫情关注度则更高。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消息就会不胫而走,甚至可能会引发不实言论广泛传播,冲击校园安全稳定与师生心理。然如能用好舆情导向这把利剑,则同样会为高校防控工作带来助力。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端口,及时发布学校疫情准确信息,严防谣言煽动师生情绪,激化矛盾。其次,搜集抗疫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师生爱国、爱校情怀,坚定万众一心,疫情终将被战胜的信心。第三,对已经出现的虚假言论应立即采取措施,直面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化解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提升心理疏导能力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情况、新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干扰师生情绪,特别是身处防疫第一线的师生、员工,恐慌、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消无声息地滋生和蔓延。高校应充分重视师生思想动态,把学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师生联合组建成心理服务团队,及时了解、掌握师生心理波动情况,并通过开展心理讲座、一对一心理帮扶、线上心理咨询、心理释压活动等方式对师生情绪予以疏导,引导师生正确看待不良情绪,积极调整状态,提高心理防护能力。
三、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多维路径
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任重而道远,必须从多层次、多维度探索路径,为高校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储备坚实力量。
(一)优化管理环节,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新冠疫情的防控要求高校必须立足全局,优化预警、决策、执行、协调沟通等环节,把好过程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第一,优化分级预警机制。高效预警机制是预防疫情传染的关键环节。依据疫情感染特征,制定预警机制的敏感性指标,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立预警级别和相应预防措施[6]。第二,建立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体系,优化制度决策,实现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高效调度。第三,构建分层推进体系。新冠疫情对高校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高校不但要保障教学、科研、生活等正常秩序,保障师生、员工安全健康,更应妥善处理疫情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分阶段、分层次、分轻重地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策、手中有法。第四,强化沟通协调体系。新冠疫情的有效应对往往需要各环节、各方力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强化各方沟通协调,理顺权力、物力、财力、民力各项资源的协调配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应急管理综合力量。
(二)加强防控演练,构建科学运行模式
目前,各高校已都按照要求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联防联控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等“三方案九制度”,并按照防控要求开展了师生晨午检、行动轨迹追踪、环境卫生消毒通风等工作,力求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然而,各制度、方案、措施在施行过程中存在何种不足、各防疫小组之间是否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均需要进一步检验。而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应急培训、演练,只有经过多次演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疫情防控运行模式,真正实现纵向管理指挥通畅有效、横向协调合作迅速有序。
(三)推动考核评价,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提升高校应急管理水平绝非一日之功,既需要自身不懈努力,亦需外部考核指引。开展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考核评价,如明确考核对象、内容、指标及加减分项目,从事前准备、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及事后总结几个环节入手,运用自评、测评及综合审定等考核办法,予以详细考核。这一做法不但细化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并且,通过考核评价可将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发觉,更可督促高校为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发力,稳步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