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创”教育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困境探析

2022-03-16姚红兵王影星董荣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创双师院校

姚红兵 王影星 董荣伟

(1.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5;2.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智库 江苏·盐城 224005)

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大国工匠”和“制造强国”的新型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高职教育紧紧围绕国家整体战略和世界发展形势,提出“三创”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根据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奉行知行合一的新要求,要想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三创”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技能支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为必由之路。

1 “三创”人才培育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锐意改革,进行“三创”人才的培育,才能打造出更多的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让他们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竞相奔腾,凭借匠心素质和技术力量为中国梦护航。那么,何为“三创”人才呢?关于这一概念,目前学界说法并不一致,既有“创造、创新、创业”的界定,也有“创新、创业、创优”的理解。根据当前社会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趋势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理念,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三创”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机融合。所谓“创意能力”,强调学生创意思维的锻炼、创新潜能的挖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着眼于实践维度的革新,强调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能力,同时,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特定既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聚焦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业成果的转化,不仅面向学校,更要面向企业、城市、社会和未来。在“创意—创新—创业”的有机培养链条中,我们致力于输出“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高质量人才。

走进新时代,在“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劳模精神”的引领下,要进行人才的创新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那么,何为“双师型”教师呢?关于这一称谓,学界同样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双师”需具备“双职称”,即在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获得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有学者认为,“双师”需持有“双证书”,即在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此外,还不乏“双能力”“双融合”“双素质”的说法。从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旨归出发,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既应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还不能缺乏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当然,从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角度出发,“双师型”教师还应秉持较强的科研成果转换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帮扶与指导作用。

2 “三创”教育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困境

回望历史,“双师型”教师走过了“校本培养—产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路径,经历了“院校主体—行企参与—政行企共育共建共成长”的主体迁移,正在进行“双师个人—双师结构—多元团队”的培养结构嬗变。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双师型”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已经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在深化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区域产业升级、弘扬匠心精神与厚植工匠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培养“创中求变、变种求新、新中求破”的高质量人才和构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生态圈的新需求,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欠优化,融合力不强

在“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机融合上尚未完全达到标准,仍存在“偏科”情形。具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虽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没有完成结构的最优化。高职院校引进人才以硕士和博士为主。他们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知识掌握牢靠,可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的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然而,我们需要的“三创”人才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紧跟行业前沿信息,并且具备实时更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在这一点上,此类教师并不能给予完全相得益彰的帮扶。对教师自身来说,他们欠缺的实践经历也限制了自身在服务当地企业和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从在校教职工的代际维度来看,高职院校内部也存在一些年龄稍长的老师,他们在企业锻炼、社会服务、技术咨询等活动中积累了不少实践操作能力。不过,由于信息更新、与时俱进的意识不强,这些能力和技术存在过时、老化甚至被淘汰的嫌疑,导致他们在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时不能将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传递给学生。当然,如果把视野拓展到校外,聚焦区域优秀高新企业,我们的确能看到不少优秀的能工巧匠和技能人才,他们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掌握着时下先进的前沿科技。不过,由于职称、编制、学历等原因,他们无法被引进高校。即使引进高校,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是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这种师资团队的引育方式和来源路径导致当前“双师型”团队结构存在偏差,构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封闭性与需求开放性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利于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

2.2 创新性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够完善,以及创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碎片化和随意化特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技能有限的问题,继而影响了学生“三创”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具体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意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但并未形成分层递进的科学体系。教师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即便是有实践课程,学生们依旧过多局限于第一课堂,学校没有为学生真正开辟出个性化、新形式的第二课堂。加上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关联度并不紧密,所以视野并不开阔,技能也相对保守,缺乏仿真企业模拟实训类课程,学生对创意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创新创业的基本参数、机会与挑战、营销与管理、问题与风险等都知之甚少,缺少企业思维和创新思维。

2.3 创新性实践平台不完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最大化地得到提升,教师也面临这一困境,尤其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等基础设施的短缺成为掣肘“双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放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高职院校没有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来打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创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同时,学校虽然与企业合作搭建了实践平台,但“产教研”融合不够深入。很多企业由于利益追逐和成本计算问题,对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定岗实习并不特别欢迎。从公司文化以及人事管理角度来看,他们也不太愿意接受高职院校教师短期进驻公司的行为。从教师自身来说,由于科研、教学以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繁重的任务与压力,他们自身能真正系统化投入企业,参与企业创意创新创业项目运行的时间也很少。

2.4 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企业合作的创意设计开发、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项目实施中,也与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不健全休戚相关。如前文所述,关于“双师型”教师,由于对其界定并不统一,高职院校没有出台一套清晰而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来区别于非“双师型”教师,专利、论文、课题仍然是职称评定的首要标准。然而,从时间成本和耗费精力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在创新创业维度显然投入更多。因此,当前单一化和模糊化的评价体系难以调动“双师型”教师自身进行创意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和各类比赛的指导。

3 结语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职业性和实践力的培养目标。但“双师型”教师队伍仍面临结构欠优化,融合力不强、创新性教学手段单一、创新性实践平台不完备、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等诸多困境,这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多方联动,一同促进“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猜你喜欢

三创双师院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