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2-03-16陈小丽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364000
陈小丽(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364000)
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特点看,它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着重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问题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承接点、出发点。此外,从“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来看,它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契机,以“双减”为背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及时做出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设计出更多趣味横生的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一、“双减”和问题意识的关系概述
“双减”政策与问题意识是承接、协调的关系。“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可以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从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从承接上来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课堂、作业设计中渗透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进而形成敢问、会问、想问、能问的良好氛围。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状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它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当前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1.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大多是6~8岁,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虽然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但无法系统地思考知识结构。
其次,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学习要求。但是6—8岁的低年级学生在语言逻辑、表达、组织等方面的建构能力发展上存在明显不足,从而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导致问题难以被解决。
2.课堂教学层面
首先,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知识变成了“灌输式”,教师成为课堂主角,学生只需要听好、记好、背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大大打击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思维,导致他们产生“应付式”心理,为完成教师和家长要求的学习任务而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本质产生误解。
其次,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支撑。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创新问题设计模式,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够深刻,学生对问题失去兴趣,导致思维提升成效不明显,表现为学生较少提问,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考和创造都始于问题。当问题出现了,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作为促进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伴随我国“双减”政策的落地,它将学生从枯燥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得学生获得更多主动探索知识的空间。基于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1.巧设趣味情境,激活问题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充满了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好奇心加以有效激发,那么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得以调动起来。另外,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来看,学生对复杂问题通常理解能力不足,而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将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具象化,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也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境入手,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发散性的问题。这样创造出来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考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曹冲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首先,从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来看,学生好奇心较强,喜欢听故事。其次,从教学重难点来看,本课内容是要让学生将曹冲想出来的称象方法与官员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活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用故事作为核心,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学习生词基础上,进一步用“问题”作为牵引线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考。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工具作为辅助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并以故事作为学生兴趣的连接点,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的故事梗概,从而为下一步知识学习打下基础。接着,教师可以以“问题”作“杠杆”,让学生思考:曹冲想出来称象方法与官员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更好?好在哪里?基于前面的故事引导,学生的思维被纷纷打开,大家都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得出符合教学目标的结论。随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思考性问题:如果你是曹冲,你会怎么称象?学生基于前面的学习和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更为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思考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进一步被激发。
2.加强交流互动,启发提问意识
从问题意识的内涵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起源于提问的过程。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和反思。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传统“你问我答”的枯燥教学方式,采用积极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强化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深层次的问题分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四个太阳》这一知识内容教学为例。课文通过将春、夏、秋、冬的景象融入四个自然段,并围绕一个“画太阳”主题,表达作者对不同季节的心愿。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勇敢思考和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可导入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思考一个开放性问题: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很快,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太阳的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四个太阳》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题目所表达的内容。很快学生纷纷提出了各种大胆的问题,有的说:“课文是说了四个不同太阳,可是我只见过一种太阳,四个不同的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这样的“质疑—提问—质疑”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迅速调动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课文学习中,进一步探寻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发展问题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同理,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来看,教师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发展上入手,去深化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学内容形成探究式问题任务,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所要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内容。
以《我是什么》这一知识内容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水”这一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变化,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坏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完成自主合作式的问题探究任务。第一个问题任务:让各个小组基于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观察字形,把与水有关的字词,如滴、淹没、溪、江河、海洋、池等放在一起学习,通过偏旁解读他们的意思;第二个问题任务:将课文多读几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分别写了水的哪几个方面,并罗列出来。通过这样自主合作式的问题探究任务形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课后实践探究,深化问题意识
“双减”政策的实施,提出了要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的“堂堂清”“课课清”。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知识较为系统,学生在单一的课堂学习中,并不能保证学生完全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反观学生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课后的迁移巩固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双减”背景,创新设计课后任务,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实践性探究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主探索学习,汲取知识精髓,获得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以《端午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端午节习俗和故事?我们家乡的“端午粽”是怎么做的?除了端午节,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带着这些实践性问题,学生会进一步思考怎么获取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也有了新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突破教学空间的限制,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问题思维;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让学生遨游于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自主畅游、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