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
2022-03-16王国庆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中学274300
王国庆(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中学 274300)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学好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先决条件,而在过去,由于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以至于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的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初中体育课程实施了新一轮改革,各学校延长了课内体育活动时间,为学生增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更多锻炼与运动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大为改善。
一、开展拓展活动,丰富课内生活
“双减”政策贯彻实施以后,各学校相继出台了课后服务机制,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完成课内作业,并开展一些户外体育活动。抓住这条主线,体育教师可以在原有体育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拓展类体育活动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课内生活,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体验中达到锻炼身体、磨炼意志、锤炼性格的目的。目前,适合初中学生开展的户外拓展类体育活动包括集体跳大绳、健身操、有氧接力跑等。此外,一些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特意在体育达标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娱乐性强、互动性强的体育活动,如突破雷阵、盲人摸号、互助盲行、不倒森林、协同跳绳、连体兄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拓展活动,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变得更加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更加充沛和旺盛。
以“互助盲行”的拓展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为两到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15~20人为宜,然后分别向每个小组成员发放一个眼罩,每个小组除一名指挥官不戴眼罩以外,其余成员均需要佩戴眼罩。当活动开始后,戴眼罩的小组成员应当在指挥官的口令下在跑道上“盲行”,而跑道上面已经事先设置了一些矮墩、木桩等障碍物,大家可以根据指挥官的口令绕过障碍,直到完成50米的盲行距离。在游戏活动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听从指挥官的口令,因此,指挥官在整个活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拓展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总结与评价,以确定最后的优胜小组。相比一些正规的体育达标项目,类似互助盲行的拓展类游戏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一旦进入游戏状态后,学生的运动神经也将变得更加活跃,大脑思维意识也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精神头儿也变得更加高涨。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开展一些基础性体育活动的同时,可以增设一些拓展类活动与游戏,进而给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平台。在设置这些拓展类活动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适用性原则,即设置的活动项目应当易于接受,便于开展,尽量少使用一些运动器材,这样能节省大量的活动准备时间,以促进活动效率的提升。第二,兼容性原则,即教师在设置拓展类体育活动时,应当考虑体育课程的一些达标项目,如掷实心球、中长跑、短跑、立定跳远等,然后将这些项目与拓展活动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可以提高体育达标项目的合格率。第三,趣味性原则,即拓展类体育活动不同于体育达标项目,多数学生在进行一些达标项目训练时,常常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果在拓展类活动中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拓展活动的育人功效将丧失。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并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合理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体育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将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二、借助信息载体,汇报运动成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媒体应运而生,这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且给人们的日常沟通与交流搭建一座互通桥梁。对初中学生来说,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周末的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多,不再像过去那样往返于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业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但学生在进行这些课外体育活动时,教师难以获取学生的活动信息,以至于部分学生往往抱有“应付了事”的心理,随便发一张运动图片草草了事。这种做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也将锐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技术优势,要求学生将体育运动的视频画面直接传输给教师。然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逐一对学生的课外运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可以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身的健身操运动,在给学生定制课外体育运动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健身操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后体育作业,并规定每个休息日至少需要运动半小时以上。然后由父母为其录制一个不少于5分钟的短视频,上传至微信、QQ或者钉钉等软件中。教师在判定学生的作业是否合格时,可以根据运动时间、动作姿态、运动强度等,进行评判,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交课外作业,则视为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增加额外锻炼时间与项目的方法“惩戒”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利用新型的信息载体来提交课后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师获取和捕捉学生课后锻炼成果的一条最佳路径,这种方法无须人为监督,学生便可以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运动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分别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这就使教师有了更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机会。当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后,在制订课内体育运动计划时,将变得更加轻松。此外,由于每一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适应高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体育运动任务时,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个人情况,科学布置课外运动作业。比如,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中长跑有氧运动项目,进一步磨炼学生的个人意志,使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应当设置一些慢跑或者原地跳跃类的运动项目,然后根据学生的锻炼情况,逐步增大运动量与运动难度,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三、家校互动合作,完善监管机制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做任何事都喜欢独断专行,而不会拘泥于学校的条条框框。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意识与自律意识,尤其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总是我行我素,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会当着教师的面有意识无意识地比画两下,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则始终抱有一种“懒得做”的心态。在这种叛逆心态的驱使下,这一类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有些还会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转变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认知态度,体育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互动合作的关系。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经常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体育锻炼情况,然后由家长负责监督学生课后体育运动的效果。对一些具有充足时间的家长来说,也可以同孩子一起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如果长时间采取这样的方法,学生也将逐渐养成一个自主运动、自主锻炼的好习惯。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喜欢体育锻炼,甚至对所有体育运动项目都保持一种排斥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发挥带头作用,利用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带领孩子参加一些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轮滑、自行车等。当学生接触这些运动项目时,家长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的自主体验,感受体育的无限魅力。当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好感后,家长可以尝试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安全性高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慢慢增加难度。当学生掌握了某一项运动的基本要领与技巧后,可以将运动时间直接交由学生自行支配。最后家长可以将学生的体育运动效果直接反馈给教师,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课后时间,都能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可见,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与学生单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教师恰恰可以借助家长与孩子独处的机会,让家长作为监管人,负责对孩子的体育锻炼效果进行全程监督。如果发现孩子态度不端正,运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家长应当及时与体育教师进行沟通,并详细向学生讲授体育运动技巧与要领,以此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或者体能训练成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当家长详细掌握了孩子的基本情况后,可以重点针对孩子的薄弱项进行系统训练。通过这种双向监管的模式,学生被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局面也将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变得越来越好,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不断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现有的体育达标项目,为学生增设更多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在学习其他文化课时不再出现枯燥乏味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