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构模式研究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
2022-03-16段飞华阴增斌河北容城中学071700
段飞华 阴增斌(河北容城中学 07170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化,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其协同水平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进程。这种背景下,如何将起点落后的雄安新区教育打造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来教育,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为支点,构建全新的教育共同体模式,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跟上战略发展目标的脚步,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新教育”的观点,“大众是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而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是着力点。办好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是关键。
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剖析
1.教学理念僵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可以有效保证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机械地重复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师产生惰性心理,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形成知识更新速度慢、缺少自主意识等不好习惯。这种繁重、重复、低效的教学生活,不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以个人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根据当前教育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存在以个人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并且已经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人主义的教学文化指教师日常工作中,经常独立完成自身教学事务,独自解决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拒绝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并且回避一些能够参与讨论的情景。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即便面对不同的学生,工作依旧是单纯的、日复一日的重复。
3.职业倦怠心理状态的出现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职业倦怠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从心理、身体上都处于压抑消极的状态,进而引发出职业上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这种状态不仅使教师无法在专业上实现积极发展,更成为制约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着进行经常的集体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社会大学、星期研究会以实施共同之进修。”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进步、发展的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对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价值。
1.在知识层面促进教师个体、教师队伍专业化
西方国家对教师专业知识研究发现,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尤其是与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相关联的实践内容,是不能够在教师个人世界中进行构建,也无法通过被动学习获得,需要在比较开放的大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实现。因此,教师专业体系建立,并不是个人的摸索过程,而是要参与到合作交流中,其具有高度互动、交流等特点。教师发展共同体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教师实体,为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使其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受到正确引导,以此有效构建属于自身的专业知识。
(1)创建教师知识资源库,共享经验与知识
将知识进行交流、分享,是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育带来的最大效益,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发展共同体中的成员之间,多层次、不同方面的联系,为教师进行知识上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保证各成员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经验,还能通过教师间的共同合作,完成一些教学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提升能够变得更加省时、高效,以此保证协同发展计划中的“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要求能够被实践。
(2)推进知识流动,将个人隐性知识变为群体实践知识
陶行知说“我们要常常检讨、紧紧把握、天天创造”。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从书本中获得,还要学习教育前辈的各种教学规律和经验,更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理念等进行反思而提炼出来的个人实践内容。这也是协同发展计划中“加强协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一种合理的情境平台,使教师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积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实践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会积累很多不能够体现出来的隐性知识。通过教师间的互动,可以把这些隐性知识发掘出来,然后在教师之间被分享、批评和完善,最终成为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的实践类知识。
2.从情感方面激励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以实现专业化
陶行知也曾提到过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一面教,一面学。……越学越快乐”。结合当今时代的具体情况,确实有教师疲于学习,但究其根源,是因为教师间沟通交流机会少,教师的消极情绪难以纾解。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创建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经验交流的场所,也为教师提供了交流情感的场所。使教师在交流中互相理解、相互欣赏,将教师之间单纯的同事关系,上升为伙伴关系,这也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此外,校际交流也使合作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1)为教师提供支持和鼓励,纾解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如今很多教师在职业压力下,产生倦怠心理,尤其是教育洼地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为严重。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合作校间以及各个学校内部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使教师可以进行平等对话,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平复情绪的场所,使教师能通过伙伴的鼓励和支持,得到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相互尊重、彼此认可、民主的环境有利于教师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利用积极的氛围提升教师凝聚力,以此有效消除教师的倦怠感。
(2)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实现教师的真正理想
教师在专业上的理想是成熟教育者对工作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是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动力。但是就当前教师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专业理想还不够高,教育观念比较老旧,大部分教师都处于生存阶段,对专业理想不够重视。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改变教育模式,通过点滴积累,使教师能够朝着更加深远的专业理想前进。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陶行知曾提到和谐教育,笔者看来,所谓和谐教育,即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学校资源配置、教师发展都投相应保障的措施。实现“和谐教育”、让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稳中求进,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是关键一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学科、学段、地域等几个方面进行,借助大数据平台,形成教研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育人共同体以及管理共同体,实现教师群体多角度的有机融合。
1.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管理文化是教师发展共同体发展的关键。促进教师发展的日常活动,如专家讲座、课题研究、假期培训以及教育技术的学习、读书活动等,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行的各项活动需要有策划者,也需要有组织者以及承办单位。
2.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教师团队
将课程学科作为出发点,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通过集体教研议课、磨课、同课异构以及课例展示与交流等活动,形成以学科研究为基础,名师引领、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模式。
3.成立STEAM共研团队,构建综合教研共同体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中教育也一改往日“大文大理”的基本分类,实行“3+1+2”选科走班新模式。由传统文理分科到12种组合的教育方式,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共同体,是顺应新时代改革趋势的着力点。在建立跨学科综合教研共同体过程中,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重实践与超学科的STEAM教学理念上。组建STEAM共研团队,强调学科综合化联系,各学科教师通过共研,整合跨学科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视野。
4.借助智慧校园建设,成立智慧教育管理中心
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雄安新区学校推进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教师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而且教师间的交流线上线下广泛融合。目前教育信息化处于高度进展中,伴随互联网技术、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化,QQ、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都是教师共同体交流平台。
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以教师的研讨学习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最终促使教育平衡,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顺利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
根据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相关要求,教育界需要重视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育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真正将协同发展的计划落到实处。陶行知先生说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教师发展共同体中,教师通过与不同环境下成长和工作的“同事”教师的交流分享,了解彼此对问题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观点,从而在反思中建构新知识体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加快自主发展的步伐,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