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思政课程教学的贯通策略
2022-03-16徐进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33000
徐进(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 233000)
目前,高中思政课程提供了一系列“探究与分享”活动,其中职业角色涵盖人大代表、律师、教师、大学生、政府工作人员、国企干部、企业经营者、个体户、技术员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探究与分享”活动,感受不同工作岗位对自身的技能要求和必备素养,同时体现出思政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五育”并举,积极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1年,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蚌埠二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面向广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安徽省定期举行“高中生生涯规划”大赛,并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参赛。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思政课程教学贯通的价值
高中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逐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功能。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历、理论知识与理解能力,能够对相关职业形成一定认识,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萌发了粗浅的认识。高中思政课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利用“探究与分享”职业活动素材多、职业角色覆盖广的优势,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各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就业是民生之本。正确的职业选择是顺利就业的前提,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因而,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就业能力,并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倾向测试,并结合自身综合素养和社会需求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逐步了解相关职业,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挖掘自身学习潜力,增强综合素养,为实现职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向学生阐述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属性、就业前景和发展历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学生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相关职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把握自身的特长爱好、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制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循序渐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引领学生科学看待职业
思政课程是高中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思政理论知识,强化政治认同,培育科学精神,增强公共参与能力。高中思政课程中涉及相当多的职业角色、“探究与分享”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密切联系。然而,大部分高中生不能科学地把握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外延,不少高中生在新高考选科、高考后填报志愿等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发挥课程优势,向高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途径,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与能力倾向相符合的职业,推动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逐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新高考中科学选科、合理填报高校志愿。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育相互贯通,还体现在思想课程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关职业和工作岗位,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代的高中生要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挖掘自身长处,掌握更多知识,增强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思政课教育贯通的关系
1.思政课教育奠基固本
无论高中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设计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大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味着与高中思政课的政治认同意识的内在契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旦职业生涯规划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可能会导致学生制订出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学生职业规划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
2.核心素养有机补充
高中思政课程核心素养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有机补充,其“政治认同感”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其“科学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制订理性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法治意识”能够引领学生设计有尊严、有底线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公共参与”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多个行业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中思政课程核心素养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有力的思想补充,引导学生制订更合理、更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思政课教师通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立场、奋斗目标、执政理念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列举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生动案例促进学生理解,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广大党员干部职业身份和思想意识的统一可以激发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推动学生逐步产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在自身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3.教育目标有效契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与高中思政课教育的目标有效契合。《普通高中思政课程标准(2020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密切联系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增强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基础,增强综合素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全面认识职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和教育的关系,强化学生的职业决策意识;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目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技能,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思政课程教学贯通的策略
教师要收集校内外的多种职业岗位素材和案例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体验各种职业活动,发挥职业资源的显著优势,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思政课教育有效贯通。
1.综合利用校内职业素材
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来看,学校内有餐饮服务部门的营业员、宿舍管理员、超市售货员、水电维护人员、一线教师队伍、年级与管理团队等多种职业分工,这些职业素材资源是最便捷、最基本的校内资源。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内职业资源,收集这些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政课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把握不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素养
2020修订版新课标论述了“劳模精神”“劳动法”“就业与创业”“劳动就业观”“劳动者维权途径与方式”等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对比分析、活动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旁听劳动争议仲裁,参观劳动仲裁委,观看劳动就业纠纷调解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强,能使学生增强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意识。
教师要创设任务驱动型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和情景模拟结合起来,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和问题驱动他们完成后续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在模拟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初步职业体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辨析、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实践模拟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素养和能力。
3.有效利用教材案例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政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中提供了大量的职业活动案例,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框中,教材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营的小饭馆逐步成长为连锁店遍布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最后发展为实力颇强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中,夫妻的职业角色多次出现重大转变,同时逐步深化对企业管理运营的认识,增强管理运营能力。案例中渗透了职业生涯的转变和相关人员的能力提升。为此,教材向学生提供企业管理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等手段,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这些方面能够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有效贯通。
4.社会实践助力职业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学生的职业体验关系密切,凸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秉承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有关职业要求,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诊断是否适合相关职业。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开发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高校、进科研院所等,参观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筹资融资活动,开展顶岗实习、岗位操作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要与各行业企业的干部职工深入交流,了解相关职业和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促使学生增强综合素质,为制订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丰富素材。
5.家庭资源推动双方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资源,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家长应基于自身工作内容和从事的具体职业,向学生亲自示范,与教师共同引导学生,使其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通过家长坊、家长讲座、家长群等渠道,与思政课教师向家长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这类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综合素养、擅长领域、能力短板。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增强综合素养,挖掘自身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逐步制订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有效避免盲目选科、盲目填报专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