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合隐性课程资源策略探究

2022-03-16李春蕾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中学266106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班会隐性道德

李春蕾(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中学 266106)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进而促进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的快速形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一些能够满足学生主观求知需求的隐性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融合到一起,使课堂教学成果能够凸显出来。

一、融合学科资源,灌输德育思想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但是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科外的隐性课程资源,整个授课流程完全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单学科知识的传授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与个人潜质的发挥,并且对学生全方面、全方位发展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将学科以外的知识融入教学课堂,并通过这种“抛砖引玉”的方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利用其他学科资源灌输德育思想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学科互融性,即选择的学科内容应当紧紧贴近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通过该学科内容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及法治意识。第二,学科针对性,即所选择的学科内容应当与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息息相关,学生结合这些隐性课程资源可以快速吸收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第三,资源拓展性,即教师在选择其他学科内容时,应当保证该隐性课程资源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现,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例如,以《师生之间》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关心教师、尊敬教师的良好品德,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和谐师生关系所营造的快乐氛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历史学科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利用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一些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张良拾履”的典故,通过引述这个历史小故事,学生可以快速融入真实的情境中,并为张良尊敬老师的高贵品质所感染和打动,这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可见,利用其他学科隐性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凸显课堂教学成果的一条有效路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当事先确定所选学科的具体内容,然后通过口述、视频展示等方法渗透和灌输德育思想。当学生沉浸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时,教师所展示的真实场景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注力将全部集中在隐性课程资源上面,进而对这些资源所蕴含的德育理念、阐释的道理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其他形式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将更易于理解学科类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几乎每天都在接触不同学科的不同知识,如果将这些知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建立起互通、互联关系,学生就能从这些学科资源中快速提炼出道德与法治所涉及的思想、理论,这就等同于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而使脑海中存储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

二、召开主题班会,挖掘潜存资源

主题班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隐性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表达真实心境、抒发真实情感的透明化平台。利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契机,学生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所学的内容,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而恰恰是这种真实的表露,才能衡量和判定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在召开班会前,首先确定班会的主题,主题内容应当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展开。比如,团队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尊重师长、孝老敬亲,或者通过列举与思想道德品质及法律法治意识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直接而有效的教育模式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例如,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当教师结束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以后,可以利用20到30分钟的时间召开主题班会,班会可以紧紧围绕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世界舞台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备受世界瞩目等内容展开。在班会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个真实案例:2020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当这一真实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5~10分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表露出来。比如,有的学生表达的观点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越来越多的事,并且会和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有的学生表达的观点是:“我们中学生要想为自己的祖国和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需要我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大家通过各抒己见,纷纷将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这一过程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爱国品质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一条捷径。

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这种隐性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利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契机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或者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进而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在班会进行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主的发言权,当学生拥有发言权以后,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心得、理论、思想及时分享给大家,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氛围也将变得更加和谐。另外,由于班会内容所突出的是“德育”主题,在召开班会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在回顾过程中,学生能够重新温习一遍所学的内容。这样一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将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潜移默化间汲取知识养分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被动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在保证学生获取真知的同时,使其真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三、开展实践活动,凸显教学成效

理论知识需要同实际行动联系到一起,才能凸显课堂教学成效,尤其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它本身就属于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如果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实践力、行动力、自主动手能力将难以提升,进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释放自我的广阔平台,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能够有所斩获。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怎样学爱迪生》中提道:“学爱迪生绝不是读读《爱迪生传》和他的发明报告就算完事,我们必得像他一样在电气实验上亲自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才不愧为他的学生。这还不够,我们必须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功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尝一尝,试一试,就放下手来,就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从这段经典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拥有更多进步与成长的机会。

例如,以《网络改变世界》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列举实例的方法,向学生展现神奇的网络世界,让学生能够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互联网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购平台,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在互联网平台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另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了便捷服务,利用互联网资源,这些关乎人民基本利益的行业及领域的服务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高。当学生了解了互联网的应用优势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互联网资源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学生每天回到家便捧起手机刷视频、看直播,不仅影响了身心健康,而且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等。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休息时间,带领学生来到大街小巷或者公园社区,向中小学生宣传网络游戏以及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络资源所产生的危害。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志愿者”所承担的光荣使命,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学生将自觉远离网络游戏。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隐性课程资源既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快速养成的一个必要手段。基于这一理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当不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利用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教师应当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语

隐性课程资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种必要的教育资源与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产生深深触动,而这种触动恰恰可以改变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取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与个人价值观。

猜你喜欢

班会隐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