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状与展望

2022-03-16龚雪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518001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文文言文言文

龚雪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 518001)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文言诗文,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鲜活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文言诗文教学是回溯民族之根、探寻民族之魂的旅程,也是认识自我、面向世界的开端,更是立足于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民族复兴之要义。

一、正视与兴起

语文教育家顾振彪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保存在古代优秀诗文里……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很好地增加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可以从古诗词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情况中探寻踪迹。通过文献检索发现,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小学古诗词教学相关研究文献共有3481篇,在2019年达到顶峰,共有716篇。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共有635篇,2018年后大幅上升,2021年达到184篇,增幅约为81%。可见,近年来小学文言诗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正在兴起。

究其缘由,首先源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指引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文言诗文教学。其次是时代所需,张岱年写道:“别具匠心的文字,不计其数的珍贵典籍……这些数不胜数的经典合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言诗文之于中华传统文化就如水之源、树之根,只有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领悟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

二、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观照

虽然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文言诗文教学依旧处于边缘地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方法单一偏颇的问题。

1.地位依旧边缘化

钱梦龙先生在谈到文言文教学时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有学者在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行历史回顾时,发现了人们对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言说和践行零散并且边缘化。

纵观2012—2021年间,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从主题分布来看,重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如从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三个角度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层次发挥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又如基于审美鉴赏的角度,将音乐元素、生活元素、趣味元素融入古诗词教学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怀美、底蕴美、形象美、韵律美。

无论是回溯过去还是近观眼前,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依旧处于边缘地位,教学实践与研究都倾向于浅尝辄止。虽然统编版从三年级开始有文言文,共有14篇,但占比仍然很低,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偏少偏浅。对于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文言诗文教学远远不如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重要。

2.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长期以来,文言诗文教学目的名存实亡,教学目标游移不定。”语文教材中文言诗文的篇目过少,使教师认为文言诗文教学不重要,在教学中随意性较强,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把文言诗文字句翻译作为教学目标,将文质兼美的文言诗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此外,小学学习文言诗文的要求不高,温儒敏在谈到如何用好“统编本”时说:“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如此,文言诗文的教学目标更加扑朔迷离。

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令文言诗文教学处于可深可浅的境地:“深”至过分追求形式新异而失之内涵,“浅”至能背诵默写应付考试即可。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两极分化中举棋不定,既不能展现其真实的美丽,也无法真正滋养人的精神。

3.教学方式单一偏颇

“读”是文言诗文学习的传统之法。已有研究发现古诗词“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的倾向;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深度理解或审美鉴赏等”。

重识记轻理解是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读”之初级阶段,侧重于大量记诵。对于记忆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熟读成诵并不难。但是,过于重视背诵篇目数量,小学文言诗文学习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极端现象。而“真正的教育者为了防止死记硬背的危险,他会竭力使学生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时,就深入认识各种事物、现象及其相互联系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重形式轻内容也是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式。“吟诵”是当下学习文言诗文的一种主流形态,主张把“平仄”融入诗文朗读,体现文言文尤其是古诗独有的韵律。“平仄”是格律诗最为关键的韵律,重视“平仄”无可非议,但过度注重吟诵的新异形式,把它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形式,就会导致文言诗文教学内容的浅俗化。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都忽视了文言诗文内涵的理解与滋养,文言诗文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都无法在童年时期融入学生的内在生命。

三、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之路

1.诵读为本

人民日报刊登的《话题:小学文言文应该怎样教?》,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理论基础,说明了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并指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但“诵读”既不是简单的背诵朗读,也不是华丽的吟诵表演。

“诵读”重视朗读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通文句、读懂文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令熟背成诵水到渠成。

“诵读”的关键是理解。应以理解为基础,以情感为寄托,通过想象,一遍一遍读出诗文的神韵,意味着要突破文言诗文的语言外壳,把蕴藏在语言中的内涵与境界挖掘出来。“诵读”要通达理解,离不开鉴赏。鉴赏不仅能深度感受文言诗文情感内涵与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还能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文言诗文蕴含的内在情感与审美价值。“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鉴赏揽括了深入理解与赏析古诗的一切方法,鉴赏的过程不仅是对文言诗文进行理解与感悟的思维活动过程,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2.文化取向

曾有人提出“淡化文言文教学”,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使学生不必通过古代典籍也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此,鲁国尧教授说:“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林焘教授表示:“不能将文言文的教学单纯看成教授语言,只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而应该突出文言文传承文化的作用。”

两位教授都谈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源,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于自身的文化本性。张志公先生更是一语道出其价值所在:“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的问题,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文化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学习文言诗文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文言诗文教学要纠正“能力取向”教学目的偏差。

从过去走向未来,文言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它应作为文化本身植根于下一代。“文言诗文语言的文化信息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即人们可以从诗歌语言的分析中透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息;二是深层,即蕴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应当坚持“文化取向”,加深文化理解,充实文化底蕴,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整体规划

在文言诗文教学中,有研究者注意到中小学文言诗文的衔接问题。“只有认真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文言文水平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学习更加深入顺利。”也有学者坦言:“文言学习起步太晚,白话课文与文言课文教学交替进行,文言教学不成系统。”

文言诗文教学何时起步,张志公先生曾提出:“要是小学生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东西,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儿童时期处于语言学习敏感期,记忆力强,时间也相对充足,是学习文言诗文的良好时机。如果能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便可以在人生早期打下坚实的文化底子。对此,有学者提出:拨出课时专门给文言诗文阅读,形成文言诗文教学的常态;建立文言阅读的训练序列,在现有语文教学的框架内,创建文言诗文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当下,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只有进行系统规划才能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当今的教学主流中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也只有当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自身具备整体性时,才能与中学文言诗文教学联结成为一个更为完备的整体。

文言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正在兴起,此时立足现实审视与剖析,在坚守与不断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有着令人期许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诗文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