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16张娜娜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德专业知识民办高校

张娜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全国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热潮,这赋予了高校教师更高的育人标准,对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结合202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来看,民办普通高校数量占所有普通高校总数的28.16%,可见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想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必须从教师队伍抓起。民办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应作为当前民办高校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育德能力对于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不仅从显性方面对其教学设计及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从隐性层面对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因素

育德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培育学生的技能和品行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质量。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在第四届教学节报告中指出,当前很多大学教师都在认真地培养自己,把自己设计得很好。只关注职称晋升、荣誉称号、科研成果,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对教学能力的关注已然有限,更不要寄期望于育德能力了。但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效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并不深入,还有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生拉硬拽”到各个学科专业中,纯粹为了“思政”而“思政”,导致学生不但不感兴趣,甚至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一个具备育德能力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将学生的知识体系向道德体系进行立体化转变,逐步推进和渗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初衷。

(二)提升育德能力是全面加强高校教师思政素养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支持者。可见,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学生通过各类渠道预先了解社会,大学教师的意识、品行以及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提高育德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在大思政背景下,每个人都应“一岗双责”“双肩挑”,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对其育德能力产生的影响

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整体上在工作机制、队伍结构、学历层次、薪资待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归属感不强

李永山等人的调研显示,500名民办高校教师中仅有15%的教师对学校感到“很满意”,高达57%的教师认为“在学校找不到‘家’的感觉”,62%的老师认为“学校发展壮大与自己的职业前景没有多大关系”。[2]还有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人才流动性较大,队伍稳定性不强,部分教师把民办高校作为过渡的跳板,一旦寻求到满意的单位就会选择离开。在这种归属感不强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也会相应减弱。教学能力本身包含诸多维度,很多教师认为育德能力对于整体教学技能而言属于“锦上添花”,对育德能力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维度。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归属感不强的情况下,育德能力更容易被弱化甚至忽略。

(二)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积极主动性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大多民办高校已陆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力争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但当前现状似乎“事与愿违”,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仍占少数,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仍为主体,但对于个人发展需求而言,学历晋升是硕士学历教师关注的重点。此外,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上海师范大学黄海涛教授研究显示,“科研成果”已然是民办高校教师晋升职称的“心头之痛”。[3]因此,在学校发展战略以及教师个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及学历晋升列为首位,教师花大精力投入科研,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专注于学历晋升,双重精力之余,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已极为有限。

(三)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失衡

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来看,整体上仍存在“两端重、中间轻”的现象。“两端重”主要是指刚毕业的新教师和公办院校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占多数,“中间轻”是指中青年教师较少,尤其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更为缺乏。对于刚毕业的新教师而言,很多源自非师范院校,不具备任何教学技能,此类教师入职后,“勇闯教学关”是首要任务,主要精力在于提升教学技能,对于将专业知识与思想育人进行“高阶整合”的育德能力,新教师尚不能精准把握要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另一主体是退休返聘的教师,此类教师已具备多年教学经验,其授课风格、教学模式已相对固化,但课程思政是近年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此类教师而言,让其打破固有观念、“重构”课堂模式,与课程思政进行联结和转化,实属不易。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要素分析

如前文所述,民办院校教师结构的两极化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端没有时间关注育德、另一端不愿打破固有模式去融入育德的局面。但若要发挥课程思政实效,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必要条件。结合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以及学者们对民办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育德能力应包含如下要素:

(一)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度

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领路人,高校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度。一方面要关注当前主流价值观导向,提升自身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强化思政理论素养,确保政治立场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时刻自省自检,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对于社会中的敏感问题及不当言论,及时向学生传递积极正向态度,以身作则向学生诠释我国核心价值观。

(二)专业知识底蕴和教学延展度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显隐结合”,将隐性的思政素养融入显性的专业知识中。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尚存一定差距,也间接反映了其整体学术深度和水平的不足。很多调研发现,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深度不够,照本宣科较为普遍。对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还处于相对低阶水平,未能实现知识的分析、综合及评价,这种现状对于课程思政极为不利。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必须夯实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因素,才能提取和强化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因素,有效做到思政与专业的高度相融。

(三)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力

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说教已不再奏效,这正是民办高校教师需要改进之处,课程思政的初衷绝非是传统的说教模式。教师应采用灵活、恰当的方法,使课程思政渗透在教学当中,避免生搬硬套,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应注意把握思政教育时机,因势利导,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当下时事政治、社会舆情等诸多因素,选取恰当时机及合适的方式进行“育德”;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类别、年级以及课程性质等分类实施,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接地气”的课程思政,真正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深入学生内心。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民办高校行政部门、各教学单位以及一线教师应发挥合力,多维并举,共同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助力育德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将课程思政及育德能力纳入各类评价考核维度

结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特点和需求,课程思政若要取得实效,笔者建议应适度将柔性引导转化成一定的刚性约束。例如,一方面将育德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评奖评优条件、各类教学大赛评价维度;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不是仅停留在“忽冷忽热、喊喊口号”的层面,应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中明确列出相应的维度指标,作为有效推动教师关注课程思政及育德能力素养的原始动力。最后,建议学校教学质量评价部门相应地纳入评价维度,将课程思政和教师育德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二)闭环式管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流程

课程思政主体实施者是教师,但其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上。因此,笔者建议民办高校应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流程,形成闭环模式。首先,学校层面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绘制“专业思政元素结构图”[4],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在此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背景下,学业评价要适当进行多元化延展,除考核专业知识外,也应多维度考查学生的担当意识、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等,从而对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进行科学检验。

(三)将育德能力纳入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指标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是“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建议民办高校行政部门应把育德能力作为培训教师的重要指标,先对教师整体思政理论水平以及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问题、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之后结合实际现状及反馈的需求开展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育德能力的具体内涵是丰富的,应结合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优秀骨干教师等分层分类实施多元化育德培训。另外,对于组织新教师培训及考核的高校,建议将课程思政指标纳入考核评价维度,从“入门”便强化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的重要性。

(四)选树优秀育德典型,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影响力

为进一步营造全员课程思政的大格局,笔者建议民办高校应注重选树优秀典型,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影响力,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进步。例如,实施课程思政专题教学成果项目、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研究基金、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或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观摩课、组织各专业大类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还可以选树课程思政先进个人、德育标兵等。搭建与民办高校专业特色相匹配的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多维并举,激励教师共同营造全员育德氛围。

(五)教师自身应注重提升思政理论素养,铸就高尚人格

综上所述, 教师自身良好的修养是课程思政发挥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大多没有师范院校学习经历,因此,民办高校教师更应注重个人素养,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铭记于心,将外在的“课程思政”导向内化成融于身心的育德源动力。另外,民办高校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与所授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从而使其课程思政“形神兼备”,使思政素养和专业知识深入学生内心,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

猜你喜欢

育德专业知识民办高校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