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2022-03-16董鲁明
董鲁明
一、高校开展“党建+心理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实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党建+心理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党史学习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学生阶段就会积极融入党建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党意识。年轻人要“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时代长征路”,这就意味着校园教学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聆听历史回响,阔步新的长征[1]。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大学生就应当肩负起国家建设的责任,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思想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若想充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现今社会变成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首先站出来,将培养学生的爱党、敬党意识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积极进行党建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二、高校开展“党建+心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现阶段虽然各大高校也在不断积极开展党建工作,但由于校方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组建的活动也常常流于形式,这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要求。为了确保党建工作能够定期、有序、有效的开展,教育部门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党建+心理教育”工作落于实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足够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充足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机会。若各高校在党建和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整体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那么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不愿积极参与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工作,首先大学生的思维已定型,思想已经成熟,具备控制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的能力。但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这也为高校开展“党建+心理教育”的工作带来难度。还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自身并不知道,还认为心理健康问题距离自己很远,面对校园组织的心理教育活动和讲座,也不愿意积极参加。对校方而言,由于对活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学生意识不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对于党建和心理教育也不够重视。这些情况都是如今高校“党建+心理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
(三)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开展高校“党建+心理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既要有丰富的党建理论知识体系,还要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2]。但就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而言,校方大多重视学生的研究生升学率和就业率,并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自身的教育工作中,也没有在校园内配备充足的专业师资力量。有的学校只是在社会上聘用一些心理咨询师,他们有的只是有资格证书,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甚至有的是校方领导的亲属,不具备专业的技能,这些情况都会阻碍大学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的教育行业还较为传统,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但仍有许多学生与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课业压力较大,而相对而言大学校园的课程较为轻松。这种反差情况的出现,会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松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够重视。这种心理偏差会导致大学生不愿再受制于学校,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也会越来越排斥。在此情景下,若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则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高校开展“党建+心理教育”的创新及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实现工作模式创新
大学校园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还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成长出发。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结束校园生活后就会步入社会,那么学生的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高校若想有效开展“党建+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就要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其次利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走出心理误区。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自己进行调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需要校方的帮助,因为大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无法正确地判定心理问题,也没办法有效地走出心理误区[3]。因此,校方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建设大量的心理咨询活动和空间,并配备专业的教师团队,将心理健康知识实现普及,这也是推动“党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教方可以以学生的不同专业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心理教育活动,可以与政府部门相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条件,组建大学生志愿团队,让大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看一看社会中的人情冷暖,这可以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高校也要积极组织整体性的心理健康讲座,聘请专业的心理讲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大学生结合讲师所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活动相对比,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推动“党建+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二)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高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开放,除了学生必修的内容外,也会开设大量的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在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建设等都应当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但有的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性,还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选修内容,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党建+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4]。首先,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心理动态情况。其次,校园也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驱使学生积极参加,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自2019年末受疫情的影响,许多活动受到了限制,学生不再能不受限制地出去旅游,一些户外活动也受到了影响。许多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有的是因为疫情导致自己无法外出,还有的是因怕疫情会影响自己的就业,这时高校就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理性、平和、向上的心理状态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校方也要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将活动场地分为多种多样的区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如,在活动场地内分为绘画体验区、职业规划区、沙盘游戏区、音乐体验区、电子游戏体验区和人际交往体验区。针对各种各样的区域,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体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区域内,大学生首先可以进行相应的活动以释放自己的压力,然后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困惑等倾诉出来,与教师积极沟通,教师也要耐心解答,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实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放心倾诉自己内心想法的空间与平台,这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加心理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三)开展心理培训,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高校若想实现“党建+心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开展,首先就要注重校园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每个校园内的学生都不同,所以校方也要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针对自身校园内学生的特点,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这也是提升“党建+心理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讲,高校内的辅导员大多会对自己管辖区域的学生有初步的了解,那么校方就可以以此为着手点,让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积极沟通,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两者沟通期间,不仅可使心理咨询师了解学生的特点,还能对辅导员起到启发作用。辅导员可以强化自身的谈话技巧、心理干预的沟通技能等,利用丰富的语言内容、深刻的内涵、鲜明的观点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校园内“党建+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
高校开展心理培训,教师是根本,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校园内的辅导员。培训师还应重点阐述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即具有充分的适应力、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证人格的完整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违背社会规范、不脱离现实环境、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5]。这些标准是向辅导员教师提出的,也是向高校内的大学生提出的。只有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自我调节、调适的方法,才可以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学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