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思政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三重元素
2022-03-16金铭
金 铭
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给课程铸魂,即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教育元素,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1]。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思政课时,我们必须明确这门课讲授的对象是谁、要将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若是厘不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则无法把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思政课当中。下面我们来分析融入思政课的三重要素。
一、核心要素:明确教学目标
思政元素蕴藏在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可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流程来挖掘思政元素,必须要明确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民族复兴大任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以“为谁教”“培养什么人”等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科要求、职业素养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是局限于讲授单一的课程知识和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讲授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我国重要的研究成果、人生励志故事、中国精神等,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育人元素,让学生有代入感,发挥精神层面的感染力。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第六章抗日战争内容中,可以激发大学生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使大学生领悟抗战精神。中国的抗日战争共进行了多长时间?过去我们一提到都说八年抗战,其实那是指全国性的抗战。如果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民局部抗战算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是14年时间。九一八事变之后,政府当局长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的侵略一再退让,国际联盟和英、美等政府也是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这也是使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境地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策略原则,给人们以胜利的希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长为政治上成熟、思想上统一、组织上团结、作风上民主的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在100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赢得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过程。要以学习抗日精神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等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明确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思政课中的时代要求。
二、重要要素:完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智慧树、腾讯会议等多媒体手段,即用视频、案例、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进行红色文化实地考察、举办小组报告会等活动,对学生在课前或者是课后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教师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同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2]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及其各章节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例如问题导入、启发式、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例如,运用问题导入法。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回到问题的原点,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设问的意义和对于新课的初步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通过学生自身调查,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锻炼能力、充实大学生活、增强团队意识。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进行拼贴,也不是将课程“思政化”或思政“课程化”,而是要以课程专业内容为载体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3]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讲授过程,而是一次精致的“化学反应”,是一项精心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和入脑入心的育人实践。
思政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采用简单或生硬的教法。即在讲授思政课教学内容时,生硬地空谈爱国、敬业等思政主题,以致造成学生对于思政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与现实脱节、思政育人流于形式。二要避免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主题来回切换,例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突然偏离教学主线,毫无逻辑地跳到与课程内容毫无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思政教学徒有其表、浮于表面。三要防止相同的案例在同一学生群体的反复使用,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程,因此可能会出现一名教师同时讲授多门思政课的情况,因此对不同课程的同一学生群体反复使用同一案例,会导致学生对教学缺乏新鲜感,造成学生感官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第一章教学为例,通过问题导入方法进行教学。[4]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灾难的开始,尝到甜头的英国以及受到英国影响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也纷纷效仿,不断地对中国发起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列强不断加紧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后果呢?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有什么意义?等等。抛出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将得出的结果通过发言进行表述。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发言,教师给予总结,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也诞生了高度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抗日战争高度强化了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鼓舞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怀。讲授第九章时,运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两种创新的关系;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三章为例,在本章教材中写着:“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5]课前布置实践调查作业,让学生查阅“守岛英雄”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并根据查阅结果,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然后在课中,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又如,让学生研读经典著作坚定理想信念。选一名课代表,根据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目,收集相关著作给每位学生拟定合理的研读篇目。教师可以拟定研读时间、问题要求等,促使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思政课中,有助于增强学生准确地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基本要素:梳理教学内容
思政课作为一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人物、事件、思想等,都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息息相关,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始终坚持育人导向,不断梳理和创新教学内容,激活课程思政元素,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政需要细密的创新与整体的统筹。教师通过精心挖掘和认真选取素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历史溯源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光辉历程。推动学生在民族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科技与创新等方面对国家深度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自信,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时事不胜枚举,如抗击新冠疫情、建党100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热点新闻都是很好的思政素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为例。教材中说明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教师在讲授甲午战争的概况后,既要指出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的舞台,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在全国举行大大小小的起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此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精神和革命斗志,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视频展示五四运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的分界线,促使国民的民族意识不断升华。可以说,五四运动“早已表现出了中国真正的、积极的民族特性”。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将侵略的目标指向了中国,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更是将中华民族推向了悬崖的边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几次觉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是在经历血雨腥风中逐渐形成。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三章为例,教材中写道:“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6]在讲授伟大的团结精神时,以抗击新冠疫情为案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辅助教学,还可以举例女排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中国女排历年的精彩比赛镜头,回顾女排精神的形成和历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女排的逆袭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而是通过全体队员、教练的团队力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赛场上每一个举动都燃起中国人内心的爱国之情。她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战斗,而是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通过再现生动形象的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女排的时代精神成为学生青春远航的动力。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教授教材内容,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养人才。要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大任,勇于顽强拼搏,思想积极进取,而不是讲究物质享受、吃喝玩乐,虚度年华。不仅仅要在思政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对所有课程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完成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教师要以“为谁教”“培养什么人”等为教育导向,结合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发展要求、职业素养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要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效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人或事物,都可能与时代的进程息息相关,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育人导向,不断梳理和创新教学内容,激活课程思政元素,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师要从时代的发展中精心挖掘和选取素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历史溯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从内心领悟中国精神,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情感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