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涵泳·体悟:文言诗文学习的关键策略
2022-03-16范维胜
【摘 要】学习文言诗文的关键策略在于学会吟咏、涵泳以及体悟。吟咏要在文言诗文的诵读层面上反复练习,涵泳要在课堂体验的学习活动设计上定点聚焦,体悟要在文化传承和理解上斟酌思量,这样才能提升文言诗文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文言诗文阅读;吟咏;涵泳;体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3-0037-03
【作者简介】范维胜,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浙江宁波,315200)教师,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学生学习文言诗文,实质就是提升学生传承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有助于提升其做人的品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读透文言诗文呢?笔者试从吟咏、涵泳以及体悟等方面,探究文言诗文学习的关键策略。
一、吟咏:要在文言诗文的诵读层面上反复练习
诵读应该是文言诗文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读通与读懂是学习文言诗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言诗文语言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学习文言诗文呢?
一要依字行腔,因声入境。文言诗文之所以充满巨大的魅力,除了其能够表达丰富的意蕴之外,还在于文言诗文能够通过读音本身来传情达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将文言诗文“以声传情”“以声写象”的特质尽可能地放大与彰显,必须让学生先熟读成“诵”,以“诵”唤醒热情,借“诵”沉潜揣摩,倚“诵”归纳方法,用“诵”巩固提升。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将该诗的前两句用PPT呈现出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再让学生用合适的声音将这两句读出来,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音准入耳、因声求气的效果。这首诗低婉哀转的风格一改李白往日浪漫飘逸的诗风,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诗人胸中的无限唏嘘。
二要依句成韵,由吟入悟。“吟”就是根据自己对文言诗文的理解,通过对语音节奏、语调高低、语速缓急的处理来表现诗词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术。例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吟咏”入悟。首先引入《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东晋大将军王敦咏曹操《龟虽寿》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的故事,让学生对曹操诗文的“节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吟咏《观沧海》时甚至开始在课桌上打起节拍。然后又引出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曹操诗歌的观点“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启发学生感悟。学生在第二遍吟咏之后分享心得:《观沧海》每句四字,继承了乐府旧体,这就是“古”;诗歌中既有“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实写,又有“日月星辰”的虚写,突破了以往诗歌单一的现实主义题材,而且在节奏上还体现出一种刚劲的力度,这与曹操要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高度吻合,这就是“直”。
三要依意成调,以歌入情。笔者在引导学生吟唱文言诗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对文言诗文的意境、风格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明晰的把握。例如吟唱杜甫的《春望》时,我们可以大量使用休止符,加深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的理解;吟唱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则可运用舒缓与急骤相间的音乐曲式进行吟唱,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作者在那一轮明月下心潮起伏的感情变化。
二、涵泳:要在课堂体验的学习活动设计上定点聚焦
1.聚焦词句,牵引全篇。
文言诗文字尽其妙,句尽其巧,字词关情理,句段连内涵。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读明白文言诗文,应该聚焦字、词、句、段,组点成线,连线成面,进而立体地感悟文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涵泳”。例如笔者教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就聚焦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引领学生体味课文,先想象石壕吏“怒” 的情态,再分析石壕吏为何而“怒”,理解老妇人“苦” 从何来,同时运用类比联结的策略,引入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创作的《春望》,让学生感受国家的苦难。学生聚焦一句话,从联想出发,用创造结尾,真实而又具体地感受到了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2.聚焦情意,深度体味。
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笔者聚焦“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设计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抓住这一“痴”字,笔者设计了五个含有“痴”字的词语或句子:①痴事?(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痴吗)②痴景!(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痴在哪里)③痴情!(作者借这景和事表达的是什么情,为何是痴的)④痴人?(知人论世,作者痴吗)⑤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针对以上几个含有“痴”字的词语或句子,笔者还设计了不同的标点进行提示点拨,再联系张岱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那无边的孤独情怀。再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可以聚焦作者在文中“乐”的心境,引导学生首先在文中找出含有“乐”的句子,再联系欧阳修当时的境遇和“醉翁”的“自号”,就能体味出文章蕴含的深层次意蕴。
3.聚焦评论,强化思维。
经典的文言诗文历来都受到评论家的赞赏,因此学习文言诗文时,引入前人的评论,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将阅读学习推向深入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一课,笔者就引入这样的评论:明代学者罗勉道解读《庄子》時写道,“初出一化字,乍读未觉其有意,细看始知此字不闲”。学习研读文本,谈谈你对这个看法的理解。“化”字背后寄寓着庄子发现的什么自然规律?经过学生的学习研读、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小组代表的发言精彩纷呈,这样的评论更能深化学生对《逍遥游》的感悟,促使其深度理解庄子散文的风格。
三、体悟:要在文化传承和理解上斟酌思量
学习文言诗文要将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作为学习的主要宗旨,让文言诗文的学习为传承和理解文化服务。要将文化融入文言诗文教学中,“体悟”是必要的学习路径。学生既要从文言诗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通盘思考,又要了解作者经历、认识历史人物、梳理历史事件,并将作者、文中涉及的人物、文化古迹、历史事件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度解读,只有这样,学生的体悟才能传达诗文滋味、传承文化基因。
1.揣摩意象,感受文化真意。
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时,教材中“积累拓展”部分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借明月抒情的诗句。怎样让“明月”这一文化意象深入学生的心灵,浸润学生的灵魂?我们不妨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明月的诗句,提炼“明月”这一文化意象,编辑制作文言诗文中有关“明月”文化意象的小词典。学生整理并提炼了“明月”传情达意的多层意蕴,如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表达离愁别绪、传达真挚的爱情、象征人生的圆满或者缺憾等。这样,学生既真正体悟到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也对华夏儿女为何钟情月亮有了深刻认识。
2.溯源背景,感悟理想价值。
背景的溯源,对于理解文言诗文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意义时,就是通过背景溯源来解读诗文。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苏轼在黄州时所写的一组诗文——《临皋闲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学生细读,帮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中隐藏的作者的复杂心境。学生讨论后发现,即便如苏轼那样的豁达之人,也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由惆怅失意、随遇而安到自我嘲解、孤高寂寞,最终才能豁达乐观。这样的剖析,让学生明白,苏轼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的普通人。尤其是学生读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里深夜独自徘徊的苏轼,他褪下了白天自我宽慰的微笑和坚强,在孤寂寒冷的沙洲上依然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孤傲,让人心生怜爱;当学生读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释怀时,就会对苏轼心生敬意。这时学生再来体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两字,才真正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思。
3.联类旁征,探究文化内涵。
学习《湖心亭看雪》时,笔者针对文本中一处答非所问的句子让学生联类旁征,咀嚼作者这样写的文化内涵,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湖心亭看雪》中有这么一句话“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問姓氏而答籍贯,回答籍贯后还特意补充说明是客居他乡。请运用联类旁征的思维方法,尝试推断作者这样写有何文化深意,也可以借助网络,查询相关信息。
出示学习任务后,有学生很快就发现这可能和“事件发生时间与写作时间有差异”相关。借助网络,学生很快验证了这个推断。又有学生发现“金陵”二字确有蹊跷,他们认为,“金陵”之后有“客此”二字,多年前的“湖心亭看雪”一事肯定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细节,但是“客居”他乡最能让张岱触景伤怀。深夜,苍茫的大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孤独之感让他痛彻心扉。为何要“客居”,归根结底还是朝代更迭、国破家亡。可以想见,张岱在深山老林写下“金陵人,客此”时,内心是多么痛楚,对旧时家国的温暖是多么眷恋。这样的推论,既结合了文本,又联系了历史文化信息,并且符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
243750078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