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2022-03-15敏,陈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瘀血穴位下肢

樊 敏,陈 鹏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本硕连读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及全身临床症状的疾病,是外科术后必须注意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甚至猝死,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该病风险巨大,治疗费用高,使得DVT的早期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尽管西医可以为高危患者提供早期的机械或抗凝剂预防,但抗凝剂的出血风险仍然是一个无法控制的难题。中医特色疗法预防术后DVT具有方便、有效、安全性高等优点,综述如下。

1 中医认识

中医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久远,虽然历代古籍中没有明确的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诊断名称,但历代医家根据其发热、肿胀、疼痛和静脉曲张的特点,将此类属于“股肿”、“脉痹”、“恶脉”、“瘀血流注”、“肢体肿胀”等。1994年,国家中医药监管局颁布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正式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命名为“股肿”。

2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经络血脉的运行方式、致病因素、病因病机等研究甚多,最早提及本病的是《素问·痹论》“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说明邪气停留于脉则会使血液凝结。《灵枢·百病始生》云:“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血凝久积可成瘀血。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指出:“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进一步言明股肿由瘀血引起。下肢本为血脉之末,瘀血易留滞于经脉引发各种病变。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云:“产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红微热。”说明股肿可出现木硬发热等临床症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言:“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充分认识到此病是瘀阻脉络,壅塞不通,日久则生肿痛发热;对于股肿最严重的并发症,《血证论·产血》也有相关解释:“败血干肺……或则喘急,或咳溺欲死”,表明瘀血达到一定程度,上干于肺会出现严重喘证而危及生命。“瘀血不去……则发肿胀……癖血消散,则肿痛自消”,说明此病关键治疗在于去除瘀血。

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瘀血阻络。手术存在巨大创伤,术后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聚而致瘀,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加之术后气血虚弱又会促进瘀血的发展,故益气、活血、化瘀为预防和治疗总纲[2]。

3 辨证论治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版)》将DVT分为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下注证[3]。手术后瘀血不仅是DVT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其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机体本身久病气血亏虚,术后气血损伤,加之卧床休息,久卧伤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而生瘀血。②术后损伤筋肉、血脉,血液外溢,形成离经之血即为瘀血[4]。因此针对术后的特点,临床上术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肢体青筋迂曲,皮色紫暗,压痛范围固定,伴有下肢酸胀沉重,活动后加重,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故气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益气、活血、化瘀是预防DVT的首要思路和方法[5]。

4 中医预防

4.1 中药复方

曹舜[6]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运用加味桃红四物汤,证实其在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的同时,还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侯宗祺[7]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可使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还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隐性失血等情况。刘立云等[8]在围手术期使用补中益气汤,可减少患肢的肿胀率,减少DVT的发病率。谢传辉[9]等自拟活血通脉汤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证实其缓解术后肿胀、疼痛疗效显著。林昌请[10]研究发现八味伤科活血片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在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效果明显,表明益气活血化瘀类方剂不仅可改善术后的血液高凝状态,还不会导致隐性失血量的增加,能够有效预防术后DVT形成。

4.2 中药制剂

刘会娟等[11]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中药血塞通注射液,证明其疗效与安全性与低分子量肝素钙相近。刘玲[12]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将前列地尔丹与丹参注射液合用,不仅可降低患者疼痛,还可降低下肢DVT发生率。程绍君[13]为预防脊柱术后下肢DVT形成,将低分子肝素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合,明显改善其凝血功能。张春晓等[14]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在妇科肿瘤术后使用丹红注射液,可减慢血流速度,纠正机体高凝血状态,减少DVT发生,且不易造成出血。

4.3 中药外敷

韦爱珍等[15]从术后凝血及下肢微循环方面入手,证实五味双柏散热熨双下肢对胃肠癌术后预防DVT 效果显著。袁雪萍等[16]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将足部热敷与穴位推拿相结合,从相关凝血指标上反应其对预防DVT上确有其效。周玉球等[17]在髋关节术后用祛瘀散热熨患肢,通过热效应及药物本身活血化瘀的作用来预防DVT形成。周晓娜等[18]自制中药热奄包用于300例行妇科手术患者,期间未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4.4 中药熏洗

姚晓冬[19]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将中药熏蒸与身痛逐瘀汤联合,明显改善了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吕晓霞[20]将活血止痛熏洗剂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使用,明显改善了骨折术后的血凝状态,可预防DVT形成,并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4.5 定向透药

蒋际钊等[21]将定向透药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不仅有利于患肢的消肿,还可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DVT的发生。

4.6 针灸推拿按摩

赵翅等[22]通过推拿点按下肢六条经络的相关输穴,达到改善下肢股总静脉瘀滞的效果。孟媛媛[23]等在肝胆术后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结合穴位按摩,对患肢的疼痛、肿胀及血流速度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危一飞等[24]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下肢相关穴位,明显改善了下肢静脉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马国华[25]通过艾灸风市、殷门、悬钟等穴,同时配合相关中医护理措施,对其术后DVT的预防具有良好效果。

4.7 穴位敷贴

苏素娟等[26]用如意金黄散敷贴于下肢相关穴位,并与脉冲式气压治疗仪联合,不仅可预防产后下肢DVT,还可改善产后的睡眠质量。王园[27]在剖宫产后使用自制化瘀通脉膏贴敷下肢穴位,根据下肢疼痛、肿胀、凝血指标得出其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陈胜琼等用三七30g、白芥子60g制成穴位敷贴,贴取双侧太冲、足三里、血海和箕门穴,可有效地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 DVT 发生。丁玲[28]等使用新型气压治疗仪,并贴敷七厘散于下肢相关穴位,能预防妇科盆腔术后DVT发生并提高病人的治疗满意度。

4.8 五音疗法

李莎等[29]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进行五行音乐操锻炼,不仅降低了术后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程度,还减少了DVT的发生率,增强了患者对下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可进一步为临床的DVT预防工作做参考。

5 小 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预防DVT的方案在临床上应用,可预防血栓形成又能减少出血量,尤其是中药外敷、熏洗、敷贴等外治法,不仅安全便利,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在临床实践中,诸多因素也限制了其推广运用。中药复方虽有多重治疗效果,但其药物间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能探究清楚;中药制剂注射过程中痛苦较大,难以长期使用。中药外敷、熏洗、敷贴等虽简便廉验,但处方缺乏系统指导;因此,能否以此建立综合的DVT中医药预防与评价指标体系,满足“病证结合”原则,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创新临床使用方式,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于此同时,中医药预防DVT缺乏高质量的样本研究,难以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应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预防方案,未来可考虑开展规范化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深入研究中医预防DVT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在临床推广运用[30]。

猜你喜欢

瘀血穴位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