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治疗顽固性脑鸣验案一则
2022-03-15王海荣
刘 乐,王海荣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脑鸣又名天白蚁,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1]。《杂病源流犀烛·头痛》谓:“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其采用取类比似的方法,形象描述了脑鸣的症状。脑鸣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响,或如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轰,可影响患者思维,致使注意力不集中。常伴有眩晕、耳鸣、头痛、失眠、健忘、乏力等症状。脑鸣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好发于中老年人,脑鸣发病机制复杂,致使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笔者采用郑魁山先生创研的温通针法治疗1例顽固性脑鸣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患者,男,70岁。因“脑鸣伴头晕间作4月余”于2021年10月12日入院。2021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脑鸣间作,伴头晕、失眠,于外院查颅脑MRI示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耳部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当地医院行抗血小板、降脂、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患者既往结肠癌术后、结肠癌肝转移术后病史,于外院诊治后症状控制较稳定。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脑鸣间作,发作频率2~3次/时,持续时间不等,偶头晕,腰膝酸软,纳可,寐欠安,小便频,大便每日两至三行,舌淡,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为脑鸣、眩晕,肾精亏虚证。西医继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以抗血小板、降脂治疗。中医治以填精益髓、通行督脉、调理神机。针刺选悬钟(双侧)、三阴交(双侧)、百会、大椎、风池(双侧)。常规消毒后,大椎、悬钟、三阴交、风池等穴位施以温通针法[3],即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守气1min,留针30min后。百会向后平刺0.5寸,采用捻转补法后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治疗7天后患者诉脑鸣及头晕发作频率较前减少,脑鸣发作时声音尖锐如蝉鸣,夜间梦多,追述病史患者近日家中变故,情绪波动。续以基础针刺治疗上增加双侧太冲穴、大陵穴,行捻转泻法后留针30分钟。入院第14天,脑鸣症状明显好转,频率下降为2-3次/日,脑中鸣响声音细微,失眠多梦较前好转。后去太冲、大陵穴依照前方继续针刺治疗。经治患者病情好转,未诉脑鸣发作,无头晕,夜寐好转,于住院4周后出院。
按语:脑鸣病作为现代脑病科常见病之一,对其发病机制暂无确切的认识,治疗也未有明确统一的诊疗方案。中医认为脑鸣病位在脑髓、血脉及耳窍,对应病变脏腑涉及肾、脾、肝,病性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标实可概括为风、火、痰、瘀、浊毒之邪等壅袭经络[2]。中医诊疗疾病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故针刺治疗脑鸣,应当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随证变化。患者年老体衰,肾气不充,加之既往恶性肿瘤病史,邪毒稽留于内损耗元气,致使先后天之本肾脾二脏失其所养,精血亏虚,髓海不足,发为脑鸣。治疗应当填精益髓,通行督脉,调理神机。
温通针法是郑魁山先生基于“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诸家针刺及家传手法,并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精炼而成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独创手法[4]。针刺时通过捻转提插操作用以激发经气,与此同时配合关闭法推弩守气从而推动气血运行,进而使针感传导,气至病所。手法以“温、通、补”为特点,“温”可振奋阳气;“通”可通行经络,通畅血脉;“补”则补养血气,润养脑窍。案中选取穴位悬钟,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是治疗髓病之要穴,具有补肾益髓、行气补血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神明可得濡养,三阴交做补法可益肾生髓以醒脑,兼有滋水熄风之功;大椎穴位于督脉上,也是督脉与手三阳交会的穴位,为“诸阳之会”,补可振奋人体阳气,充养阳气于上;百会穴,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具有醒神开窍、健脑益髓之功;风池穴可熄风通络,配合温通针法推弩守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上注脑窍,使气至病所;随证加减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治以疏肝理气、清心泻火。诸穴配伍,上下兼顾,精血同调,通畅气机,共奏填精益髓、通行督脉、调理神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