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探究

2022-03-15谭永平湛年远何斯远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地高素质校企

谭永平,湛年远,何斯远,刘 燕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双高”建设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实施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为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明确了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推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双高计划”项目中的重点建设任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彰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核心要素。如何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内涵

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形成区域行业产业最优质的人力资源、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最佳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聚集效应,从而实现高效和优质的教学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和培训适应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思想有硬度、工作有韧度、技术有强度、创新发展有锐度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以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加强劳动教育为基础,以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加强工匠精神和职业品质培育为核心,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1],系统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为此,应根据相关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建立相关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在某一区域形成聚集相关行业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要素和优质资源的效应,以此建设并形成具有理念新、机制灵、资源优、技术精、队伍强、模式佳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场域或基地。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特征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的需要,要建设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首先应把握其特征,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建设主体的双元性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新时代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模式。要有效实现这一模式的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和机制,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体,共同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管理,更好地聚集学校和企业人力、物力等优质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需求。因此,校企双元主体组织结构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显著特征。

(二)组织形态的实体性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虽然用的是比喻义,但它是以物化的实体形态而客观存在的,即以服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行业产业职教集团和有关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导,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由服务相关产业链和岗位群的若干专业群构成,是若干相关专业和专业资源要素的集成体,以专业群及有关产业学院等实体性组织形态而存在,具体包括有关专业群、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资源、教学服务平台、教学团队、大师名师工作室以及相关制度机制等要素。

(三)人才培养的高端性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高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高端性。即该高地要有行业产业领军人物、技术大师、教学名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人员构成和参与,只有名师才能培养出高徒,只有大师才能培育出高端人才和能工巧匠。二是培养人才规格质量的高端性。即高地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思想境界高、家国情怀深、技术技艺精、创新能力强,具有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品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资源构成的集成性

资源是构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元素,也是高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产业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迭代和升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要快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就必须不断及时充实和更新最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而高职自身的财力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机制,充分整合和集成校企各类优质资源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一方面要对本校传统单一专业建设各自为阵的离散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强校行(行业)、校企合作,以共享为纽带,充分整合企业各种优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功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集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机制是指某一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它是实现组织预定目标有序运行的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由专业、资源、基地、平台、师资等诸多要素构成,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体,是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建的,而且其建设是动态的、发展的。要充分发挥高地这个综合体的功能和作用,必须以激发和催化各要素释放最大潜力和动能为目标,及时根据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的新变化,及时灵活调整和优化有关机制,不断协调和优化高地各要素的关系,激活其潜力和动力,从而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优质、高效、有序运行。

三、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路径

(一)以建立“双元化”组织与机制为基础

组织与机制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组织与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与否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要筑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必须完善其组织与机制建设。为此,应聚焦相关行业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相关职教集团为依托,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导,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单元,深化校企合作,对原有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组织形态进行重组,建立校企“双元化”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组织与机制,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

在组织上,首先,应成立“双元化”技术技能人才高地建设促进委员会,该促进委员会应由学校、企业以及政府有关规划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其次,应依托学校职教研究所,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研究与指导团队,负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目标、标准、要素和路径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为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再次,应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具体职能部门,包括教学部、实践实训部、产教融合部、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部和培训部等,具体履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关职能,并对高地的建设内容要素进行分解归类,明确建设要素、目标和标准,落实建设部门和人员以及时间进度等要求。

在机制上,一是要建立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动态跟踪机制,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升级特点和人才规格质量新要求的调研,为制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机制,组织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要建立有关激励制度,比如,可每年组织开展“十佳工匠雏鹰” “百强技术服务能手” “千名勤学勤劳标兵”“十百千英才”评选活动。同时,对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模式、手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

(二)以打造“四个支点”为支撑

根据“双高计划”建设内容要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为适应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培养培训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高地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功能,应把握构成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核要素。新时代背景下,有思想硬度、有技艺强度、有意志坚度和有发展锐度的“四有”人才是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其人力资源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内核要素。为此,可通过重点打造“四个支点”来培养,即打造思政教育支点,修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想硬度;打造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支点,磨炼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艺强度;打造劳动育人支点,锤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意志坚度;打造“双创力”培养支点,淬炼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锐度[2]。为此,一是应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及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队伍、活化思政教育方式、实化思政教育考核的“双元三全四化”思政教育体系和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构建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产业升级、技术迭代、岗位群需求,融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的“五对接四融入”专业群和专业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1+X”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精准高效培养。三是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相结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四结合”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四是搭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名师大师为指导的“问题+项目+双师”的技术技能双创人才培养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以培育“一高两强”的教学创新团队为核心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构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基石和主体。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3]。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未来三年要建设360个满足职业教育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4]。这些要求已经成为指导新时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思想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一高两强”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对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的新要求。为此,在团队的政治思想建设上,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品质提升摆在首位,突出为人师表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在团队成员的构成上,应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立由校、企、院(职教研究院)的名师、大师和专家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最佳组合体。在团队的培养方式上,应以项目为载体,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模式,以校企双向互动交流为形态,实行分类、分层、分项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培养,从而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特色化发展。在团队建设管理上,建立校级教学团队、省部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三级”动态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使每个团队和成员都获得进步和提高。

(四)以搭建“六化”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开展社会服务,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平台是实现其任务和功能的主要依托和载体。这里的平台是指教学、培训和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此,平台建设应突出“六化”特征要求。一是在平台的建设组织上,实行“双元化”管理,即由校企双主体构成组织管理体系,协同对平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在平台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上,要体现共享化需求,即平台要对接和吸纳产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流程、最新标准,并融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和最新设备,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和使用。三是在平台资源的形态上,要体现立体化需要,即按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多种形态教学资源,每个教学单元都应包括项目或任务清单、项目或任务的目标或标准、步骤和方法、展示隐蔽结构或抽象原理的动画视频,能让学习者触类旁通的案例等资源,满足学习者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要。四是在平台的实训功能设计上,要满足仿真化操作需要,即能有效解决有关专业真实岗位实训中,因有关设备的昂贵性、风险性等因素,导致学习者只能看不能动,核心技能难以形成的问题。五是在平台的教学方式上,要满足混合化教学需要,即要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对象多元化、差异化和自主化的学习需要,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实训效率和质量。六是在平台项目的开发上,要体现实用化,即以平台为依托开展的项目研究要以企业实际需要为目的,深入企业,了解其生产过程中在技术应用和优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问题变成课题,开展立项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以探索“双线六步”教学模式为手段

教学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路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要素的总和。不断创新和优化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应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规律,不断探索和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可采用“双线六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的双线混合教学方式,按照“明—做—学—教—用—评”的“六步”组织教学。“明”是指教师每教一项技能,都要以项目或任务的方式,首先让学生明白该项技能在哪个职业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做”就是先让学生做教师设计的教学化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就是让学生为完成做的任务,自己先去学习有关知识和理论,让学生掌握有关原理、方法和路径;“教”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做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有针对性地教(指导);“用”是指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难度更大的项目任务,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螺旋式提升;“评”是指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校教师评价与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等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

猜你喜欢

高地高素质校企
燕晗高地
高地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