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2022-03-1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调剂药师药学

刘 静

(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南通 226100)

中药处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书面诊断凭证和记录,具有较高技术性和法律意义。处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直接影响中药临床治疗效果[1],而规范和正确开具处方是保障中药疗效的有利依据。加强中药处方的规范合理使用对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为此药剂科结合临床增加药学服务科室对处方应用进行审核与管理,整体应用效果有限[2]。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尝试在药学服务中运用处方分析方式干预调剂与临床,以此提高药学服务管理质量。本次研究选取医院的中药房处方,研究处方分析在临床调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药房进行中药处方分析,选择该年度1260 张中药饮片处方为研究处方组(每月随机抽取一天105 张处方),男652 张(51.75%,652/1260),女608 张(48.25%,608/1260);年龄19~90 岁,平均(60.34±14.03)岁。2019 年中药饮片实施常规中药调剂,相同方法抽取1260 张中药饮片处方为对照处方组,男641 张(50.87%,641/1260),女619 张(49.13%,619/1260);年龄20~89 岁,平均(59.84±14.30)岁。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2019 年度在中药调剂阶段采用常规方式进行调剂处理:即由中药师根据中医医师所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中药调剂工作。在此过程中,中药师未全面开展中药处方进行分析。2020 年度对中药处方的用药频率、用药种类、用药剂量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处方中药调剂不合理之处,实施下列处方分析措施:

1.2.1 制定处方书写标准 药剂科结合医务科优化原来制定的具体处方书写格式,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姓名、日期、治疗病症、选用药材、剂量,所有内容均需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注意处方书写医师、药剂师以及复核医师均需签名盖章,对内容不合理的处方需标注并依据不合理处方管理方式予以及时处理。

1.2.2 完善处方分析管理 中药处方最终由药房完成给药,因此除了医师和中药师审查以外,中药房还需进一步检查药方,去除不合理药方;其中调剂药师是第二步审核,主要检查中药饮片的剂量、药物配伍是否适宜;主管中药师检查为第三步审核,对药方整体的合理性进行复查,最终审核结果由处方审核小组进行整合,确保药方辨证论治有效治疗患者的不同病症,合理安全保障中药临床治疗。

1.2.3 定期组织培训 为提升药师对中药处方分析的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中药处方临证应付与有关调配知识。邀请专家来医院开展处方分析的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南海市海门区中医院药师去往其他医院交流学习,并分享学习成果,实现药学服务水平的阶段性提升。

1.2.4 做好处方的分析 在中药处方调剂过程中,药师首先要明确掌握处方用药的目的,以便合理进行处方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全面分析。在接到中药处方后,中药师做好处方内容的合理观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配方制备方式与调配剂量的确认,查看处方的饮片“君、臣、佐、使”排序。同时,在调剂过程中,严格遵循“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进行药物调剂;确实有疗效的超常规用药需要医师签字标注,确保药物调剂注意事项等一系列相关分析有条不紊;在中药医嘱熬制过程中,针对部分需要进行打粉或打碎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有效做好标注工作,从而合理保障实现用药的效果。

1.2.5 加强药师与临床医师间沟通 药师可依据临床指南及处方管理办法审核处方,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解决问题。医院定期组织二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讨论不合理处方情况,并设置共同查房环节,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客观的处方。

1.2.6 处方疑难问题整编 相关药师与医师除了定期学习和审核处方以外,还需整理所遇到的处方书写和审核难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对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整理和编辑,确保其一一对应,完善处方书写和审核资料。

1.3 观察指标(1)中药处方调剂差错类型;(2)中药处方药味数、药付数、每剂金额。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中药处方调剂差错类型比较 研究处方组中药处方调剂差错30 例(2.38%)低于对照处方组的92 例(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11,P =0)。见表1。

表1 2 组中药处方调剂差错类型比较

2.2 2 组中药处方药味数、药付数、每剂金额比较 研究处方组中药处方药味数(10.56±2.19)、药付数(6.70±1.97)、每剂金额(35.22±10.45)元低于对照处方组的(11.97±3.23)、(7.30±1.86)、(40.35±12.2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825、7.861、11.294、P =0、0、0)。见表2。

表2 2 组中药处方药味数、药付数、每剂金额比较()

表2 2 组中药处方药味数、药付数、每剂金额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在中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提高了中医在新时代下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载体之一,中药调剂工作对于中医处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中药种类较为复杂,因此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对于中药师的要求相对较高[3]。相关研究显示[4,5],在中药调剂环节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药物剂量错误与配伍禁忌情况的出现,从而不利于对患者病情的有效干预。医院自2019 年9 月升级了中联信息新系统,逐步将处方分析管理与系统相结合,在软件管理上慢慢做到有序可循。医生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具备了剂量、用法、辨证的警示。强调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进行[6],在中药房管理工作中,积极做好中药处方分析工作的合理开展与临床应用观察,以便进一步提升中药调剂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

处方分析是以用药合理性为目标,综合分析药物相对作用、处方书写、用法用量、禁忌配伍等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通过处方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保障临床用药安全规范[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门诊中药房药学服务中采用处方分析方式整合干预,2020 年中药处方调剂差错30例(2.38%)低于2019 年的92 例(7.30%)(χ2=33.111,P =0),中药处方药味数(10.56±2.19)、药付数(6.70±1.97)、每剂金额(35.22±10.45)元低于2019 年度的(11.97±3.23)、(7.30±1.86)、(40.35±12.28)元(t =12.825、7.861、11.294,P =0、0、0),可以显著提高药学服务质量,降低中药处方调剂差错,提高患者个性用药安全性,降低用药成本。通过实践效果分析原因为[8.9]:这一系列措施的干预既能够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相关医药人员得到约束,又能使药学服务系统更加完善。处方分析方式有益于整个中医药相关人群,通过制定处方书写标准、完善处方分析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做好处方的分析、加强药师与临床医师间沟通(特别是一些年长的中医师,做好习惯用药的交流与改良工作),处方疑难问题得到及时整编解决;其次定期交流学习在提高医药人员自身能力的同时可有效促使医药、包括信息人员整合相关问题,寻求对应的解决方案,能使医药人员更加便捷地开展个性化药学服务工作,提高软件平台的处方监控能力,在临床中的整体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化管理下的处方分析区别于传统的规范中药调剂,从以传统的处方作为关注重点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理念。通过对患者病情、个体化差异等对药物合理配伍、纠正中药处方调剂偏差,使用处方分析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临床药学服务优化应用。

猜你喜欢

调剂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要不要服从调剂?
养老金中央调剂运行机制及最优调剂比例测算
——基于二次调剂算法
熊真的活过来了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