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踔厉奋发
——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2022-03-15刘慧敏毕文琦张晓蓬
□本刊记者/刘慧敏 毕文琦 张晓蓬
1月23日上午,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
1月23日下午至24日,出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精神昂扬,踊跃发言。大家纷纷表示,周乃翔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省去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明确了今年的方向和目标,是一个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催人奋进的好报告。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代表们一致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发展动能实现新跨越
“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量有可喜增长,质有稳步提升,一组组亮眼数据展现了我省发展动能实现新跨越。一张蓝图绘到底,我省持续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强力推动从“初见成效”向“取得突破”迈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创新是产业的动力,产业是创新的载体,只有创新链、产业链有效对接融合,才能释放新旧动能转换的巨大能量。
过去一年,我省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取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国密算法物联网安全芯片、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省人大代表、鑫鹏源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余为我省科技创新成果点赞。他表示,将加大钢管产业市场开拓力度,扩大高端产品贸易比重,继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战略性整合,加快企业资本化进程。
“我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攻克一批创新技术印象深刻。报告提出,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突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关键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一项务实的举措都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省人大代表、山东绅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甄爱华表示,将抓住机遇、立足岗位、用心工作,寻求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引育一批创新人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离不开一支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省人大代表、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海洋教育集团总校长白刚勋说。他认为,人才引育既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长远。一方面建设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依托职教高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立足“大中小幼”体系,培养青少年创新素养,让创新更有后劲、更有动力。
大河奔流铺展新画卷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东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集聚人口多、发展潜力大,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提出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黄河干支流生态保护,实施黄河入海口、东平湖、南四湖、泰沂山区等重点区域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省人大代表、东平县接山镇朝阳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强说。他介绍,近年来,东平县开展清网净湖、餐船取缔、游船整治、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沿湖村居环境整治等行动,东平湖生态环境实现大幅改善。“如今,东平湖变了模样,水更清、环境更美,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以上,局部能达到Ⅱ类标准。”这次人代会上,李强带来的建议大多与东平湖保护相关。他希望,持续抓好东平湖保护修复工作,让群众生活“因水而美”。
代表们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
省人大代表、博兴县委书记高志国建议,统筹抓好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建立“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加强对极端水情的监测预警。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系统推进“二级悬河”治理,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巩固和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沿黄区域人才创新发展,围绕沿黄地区“双碳”目标落实、合规园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开展科研攻关,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高能耗产业绿色转型,协同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着力强化黄河文旅资源挖掘利用,但发展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省人大代表、山东邦治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雅维认为,要坚持项目支撑,打造黄河康养度假、民俗体验等项目,并深挖资源,丰富黄河文化旅游产品。要加强黄河文艺作品创作和遗产保护,调查梳理沿黄区域文物点,编制黄河流域文物分布档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优化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与沿黄文旅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
省人大代表、山东侨商协会副会长赵建峰同样将目光投向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菏泽沿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深厚。建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与菏泽的祖源文化、水浒文化、牡丹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把‘黄河故事’讲得更好、更生动。”
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径
农村稳天下安,农业兴基础牢,农民富国家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21年,我省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菏泽代表团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向盐碱地要粮,种子是关键。“目前,耐盐碱植物种质的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利用等方面还不够系统。”省人大代表、夏津县双庙镇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介绍,由于多年来对耐盐碱植物种质没有进行系统地提纯复壮,种性退化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她建议,尽快建立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大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力度,挖掘创新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对此,省人大代表、鄄城县红船镇韩桥村党支部书记刘万国深受鼓舞。他介绍,近年来,韩桥村走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在用好致富车间和光伏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合作社形式,稳定发展毛木耳种植,不断壮大肉鸭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刘万国信心满满地说。
省人大代表、滨州市沾化子梅养护院院长高子美认为,要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支持村党支部、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等成立合作社,引导产业主体联合,牵头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事标准化生产,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吸纳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畅通供应链。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强基固本扮靓新生活
2021年,山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鲁南高铁山东段全线贯通,高铁里程突破2300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明村至董家口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日兰高速巨野西至菏泽段改扩建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
“去年是菏泽交通行业飞速发展的一年。2021年4月2日牡丹机场顺利通航,2021年12月26日鲁南高铁(日兰)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我由衷地为家乡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省人大代表、菏泽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宪会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就能搭上发展快车,菏泽的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近年来,曹县汉服特色产业借助电商走向全国,大集镇丁楼村更是全国知名的“淘宝村”。“高铁通车后,菏泽到济南1个多小时,到北京最快3个小时,这将为电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省人大代表、曹县大集镇丁楼村党支部书记任庆生说。他认为,菏泽接入高铁“朋友圈”,使电商产品的推广和运输有了更快捷的渠道,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吸引青年人才到菏泽创业发展。
枣庄代表团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在新型基础设施网方面,实施5G和固定网络“双千兆”工程,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6万个。开展数据中心提质增量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落户山东。“5G网络和千兆光网是数字经济底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省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轩建议,要加快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高铁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
省人大代表、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马东宁建议,“尽快实现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高铁公交化运营,这不仅可以极大方便群众出行,也让胶东五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汇聚、快速流通,推动胶东五市一体化。”同时,马东宁也将目光投向了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新期待等方面。他建议,尽快制定《山东省城市更新条例》,运用法治方式破解城市更新难题,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山东海洋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加山建议,要抓基础设施促提升,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真正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要强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切实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建得好、过得好”,能够吸引到人、留得住人,推动我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改革发展共享新成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过去一年,我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527所、中小学277所,“双减”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95.95%,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42元提高到150元……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振奋人心、暖人心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家校共育,巩固“双减”成果,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生态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省人大代表、济南市钢城区里辛街道南朱家庄联小校长崔军华认为,师资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均衡配置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提升艺体科专任教师配备比例,更好落实“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我听后倍感振奋。”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魏荣庆说,“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提升发展学前教育,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我对全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深刻感受、深切期盼。”他建议,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规划设计和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有效促进学生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去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11万个,今年将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位7万个以上。”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党委书记刘云香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民生的内容听得格外仔细。“报告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促发展的举措非常细致。”刘云香表示,报告里的养老和托育措施都非常贴近群众需求,比如要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办好老年大学、开展省级家庭托育试点、完善“三孩”配套政策等。“随着‘三孩’政策进一步放开,相关配套支持措施也需要及时跟上。给年轻妈妈多一分照顾,就能减少一分她们的后顾之忧。”刘云香说。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养老托育拓展行动,省人大代表、山东旭正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谷艳认为,守护老年人幸福晚年,需要运用立法方式推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制定行业规范、管理体系、服务标准,细化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机构良性运作。省人大代表、滨州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邹霓也建议,要建立健全医养结合人才激励制度,拓展基层养老服务业人才发展空间,加大对医养服务业人才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过去一年,我省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实施‘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纵深防御策略,及时调整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报告提出,持续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应急演练,做好应急物资、医疗救治资源储备。”省人大代表、阳光融合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单秀丽说,“听完报告,我内心非常温暖,真心感受到党和政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责任担当,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我省进一步完善。”
省人大代表、巨野县彭泽中学校长魏衍杰对我省教育工作十分关注。“我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十分自豪,同时也对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希望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教师教育培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农村教育软实力,促进我省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她表示,新的一年,将立足教师岗位,持续关注教育、关注民生,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