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护网 筑牢筑实隔离墙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守护人民健康
2022-03-15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随莲
山东人大工作 2022年2期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随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全省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去年6月,我带领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调研组,先后到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单位,就我省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机构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2021年6月29日,王随莲带队就我省公共卫生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一、我省公共卫生工作概况和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卫生和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扎实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全省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居民疾病与健康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卫生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综合治理格局更加健全。
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委专门成立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公共卫生工作,各市、县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上下一体、协调有序推进公共卫生工作,以人民健康为导向的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疾控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基础设施、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等规划目标,列出重点建设任务清单,编制与我省省情相适应的各级疾控中心分类分级标准,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所需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作出明确规定。持续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青岛、菏泽分中心建设,推动以市为单位设立1所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的医疗机构;助推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建成规范化发热门诊,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基层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万多个,在岗人员超100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完善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启动实施“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模式,推行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治疗。(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初,面对疫情防控紧急形势,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依法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并对《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我省形成城乡社区网格化监管体系,把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响应流程等制度规范,制定多部省级、市级卫生应急预案,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的县级应急预案体系。建成卫生应急队伍千余支,建成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市级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构建起区域快速救援全覆盖、综合与专科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规范疫苗接种管理,完成疫苗使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疫苗扫码出入库,推进智慧化接种门诊和成人接种门诊建设。(四)卫生综合监督工作成效明显。
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初步建立,省、市、县、乡、村“四级五层”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立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监督主题年活动和监督执法“蓝盾行动”特色突出,属地监管责任得到落实,监督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到“十三五”末,我省卫生健康领域监督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二、我省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
公共卫生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保健的基础性社会事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全面,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公共卫生等同于医疗卫生,对其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重医轻防”观念普遍存在;二是认为公共卫生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配合协调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三是疾病防控机构偏重于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忽视了运行机制、功能定位、人员素质等软件建设。(二)治理体系尚未健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仍比较匮乏,设备配置不全面,人才总量仍显不足,服务能力不够强,技术水平偏低。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不够健全,个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不到位,部分专科医院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二是“三医”联动有待加强。医保政策杠杆调控作用不明显,医保支付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深化,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的医保力度不够;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尚在起步阶段。三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青少年儿童近视、肥胖,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机制尚不完善,吸烟、酗酒等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职业病防治意识淡薄,主动开展职业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意识不足。(三)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的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应急处置方式手段还不够多样,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调研发现,疾控中心在规范化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不能完全适应重大疫情防控的需要,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学校、企事业单位医务室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灵敏度不高,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治疗的能力有待加强;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三是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革步伐较慢。部分被监管单位级别高、监管执行难度大,癌症防治中心等大多不是独立设置的专病防治机构,依托医疗机构建立的疾病防治机构与现有疾控体系不兼容,游离于疾控体系之外。(四)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人员老龄化问题。据调研显示,全省县级疾控中心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20%,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0岁;全省乡村医生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0%左右,45岁以上超过一半。二是招录难、流失大,人才青黄不接。近几年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大了招聘力度,提高了补贴待遇,但总体上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缺乏。特别是作为基层公共卫生守门人的全科医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基层公共卫生现实需求。三是专业培训不到位。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应急队员职业培训不够系统、演习频次低,基层卫生服务队伍没有严格落实轮训制度。(五)法治建设亟待跟进。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传染病预防和报告、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公共卫生立法不够完备,公共卫生法治监督体系不完善,存在紧缺医疗物资未更好及时合理分配的问题。公共卫生应急“一案三制”执行缺少有力法治保障,对拒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缺少“硬手段”。在“四不两直”和随机抽查中发现,部分基层单位公共卫生法治意识淡薄,甚至出现逃避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现象。三、关于加强我省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建议
围绕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机制,压实政府公共卫生责任。
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健全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督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布的相关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我省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健康优先发展保障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公共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严格落实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的规定,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在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审批、规划用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要强力推进“三医联动”机制建设,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及时结算医疗机构超支垫付资金,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保预付标准,促进各项医保政策出台与医疗、医药相衔接。(二)强基固本,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级扩能。
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全省统筹,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优化全省公共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缓解供需矛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省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要切实保障各级新改扩建医院、疾控中心等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要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善村卫生室条件,着力做好基层医疗设备更新;要严格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配套建设政策,实现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要积极推进中心村卫生室、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建设,打造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全门诊管理、影像诊断、远程会诊等系统,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慢病防控、分级诊疗等信息互联互通;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的作用,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健康档案为核心,以人为本构建智慧型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实现区域卫生系统资源共享,促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三)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卫生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建立符合公共卫生人才岗位特点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师资队伍选择等,着重培养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着力培养复合型、兼容型、实践型人才。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规划》,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早日实现县域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要深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签约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水平;要加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保障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培训制度实施落实,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四)科学应对,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改革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救治网络,切实改善基层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应急保障工作,科学合理布局,健全省、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和片区分中心。落实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充足。(五)多措并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实施疾控网底工程建设,强化以疾控机构为中心、医院为支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常态化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完善覆盖全省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全面推广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生命登记监测系统,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引导用人单位开展员工健康管理。尽快研究制定与《山东省中医药条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推动法律法规落地。健全中医药协同疾病防治机制,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进一步完善五级联动指挥体系,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把好“入口关”“监测关”“管控关”“处置关”,确保公共卫生工作落地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