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基础、逻辑及路径

2022-03-15潘晨波

职教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

摘 要: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并依托于社区的一种教育形式,双方在目标相同、利益相關、“资源”互补或共促基础上存在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在服务与保障指向上,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了社区的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社区又为社区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有鉴于此,为深化社区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共生,推进二者共生发展,应创造和提供如下前提条件:树立“共生发展观”,为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提供理念支撑;做好“社区居民培育”,为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化“资源保障”,为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共生逻辑;互动共生;共生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自筹立项课题“县域中心街道社区教育新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40)

作者简介:潘晨波,男,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2-0047-07

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教育既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1]从共生发展的视角审视,社区教育与社区这二者在服务与保障指向上存在一种较为复杂的互动共生性质的逻辑连接关系: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了社区的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社区又为社区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共生发展是指由两个(类)或两个(类)以上的异质对象(共生单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服务和保障上互为依赖和支持[2],最终实现共荣共赢、共同发展。简言之,共生发展就是共生单元之间通过互动共生实现共荣共赢、共同发展。那么,社区教育与社区寻求共生发展的基础如何?二者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共生发展关系逻辑?基于这种关系逻辑,又以何种路径及措施对其进行推进?为此,本文在明晰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尝试从共生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对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解析并建构相应的推进路径,以期深化二者互动共生,推进二者共生发展。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基础探析

“共生”最早是由德国生态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泛指“不同物种的个体或者种群生活在一起”[3]。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理解,共生(又可称为互动共生)被界定为由两个(类)或两个(类)以上的异质对象之间形成一种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组合关系或社会形态[4]。共生的理想目标与状态则是通过一定的互动机制实现共生发展,达到共存又共赢并使这种状态保持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形成共生发展的两大基础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目标相同、利益相关,并且是基于互补性或共促性“资源”的共生[5]。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之间存在目标相同、利益相关的内在基础

“目标相同、利益相关”是形成共生发展的内在基础。在目标指向上,“社区教育”是一种在社区这一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影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并促进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性的教育综合活动[6]。可见,社区教育的直接目标指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社区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社区”是指“由一定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地缘文化的、有秩序的、有感情的人群,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7]。建设并发展社区的直接目标是为了给辖区内的居民及其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服务,而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教育也是推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1]。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具有相通的直接目标指向,都是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的发展服务。而且,在更为上位的目标指向上,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社区建设,都是为了建设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的社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在利益关联上,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了社区并依托于社区的教育形式,二者具有紧密的利益关联。一是在目标指向上的共同旨归,这也意味着二者在目标与价值性利益上相辅相成,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就必然需要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协同作用。这就内在地将社区教育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作为一种依托于社区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的存在、建设与发展等,都离不开社区的各方面(如硬件、软件等)保障和支持,社区教育唯有基于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更契合社区居民、社区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社区教育只有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一个持续发展的社区也才能为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二者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相关性,为二者形成互动共生、共生发展提供了内在基础。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之间具有互补性或共促性“资源”的物质基础

社区教育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多层次、多维度的互补性,其中具有互补性或共促性“资源”是二者共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种资源包含“人、财、物、政策与措施”等,本文具体将在“逻辑解析”中探讨,这里主要就二者资源的“互补性或共促性”予以简要分析。

一方面,推进社区建设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社区居民。社区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实体,本身不直接培育社区居民,培育社区居民更不是其功能;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并以提升社区居民素质为核心使命的教育形式,它具有社区所不具备的功能、特质与优势,能将待发展或待开发的社区居民培育转化为助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高素质社区居民。另一方面,社区拥有一批具备较好社区实践基础与经验,并熟悉社区现状和社区居民教育与培训需求的管理人员。除此之外,社区是社区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还具有社区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或条件,包括拥有丰富的物力、财力等资源,并具有丰富的实践形态和实践条件。社区教育在这些方面较为薄弱和欠缺,但这些又都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社区教育与社区形成共生体后,二者之间所具备的这些“互补性或共促性”资源,因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能更好地推动二者共荣共赢、共同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逻辑解析

“共生发展逻辑”是对“共生发展基础”的拓展与具化。若从共生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审视,将社区教育和社区视为两类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在服务和保障指向上,二者之间便存在一种共荣共赢、共同发展的“共生发展逻辑”,即社区教育与社区通过“资源”这一共通的要素,形成以社区教育、社区为两大共生单元的一种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并互补共促、互相支撑的具有互动共生性质的逻辑连接关系(见图1)。

一方面,从社区教育服务和推动社区发展的视角审视,社区教育主要在供给侧维度通过将待开发或待发展的社区居民培育成为高素质的社区居民,服务和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渐增强,尤其是在当下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终身学习成为时代对“人人”的普遍要求,因此,时时、处处、终身学习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一种基本诉求或时代要求。相应地,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作为支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其对教育的诉求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为提升精神素养和居民素养(统称为“人文素养”)的教育诉求;二是为提升就业技能的教育诉求。那么,作为直接服务并契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来说,就是根据这两个层面的教育诉求,并结合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对待开发或待发展的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教育或培训,即通过社区教育学习与提升,将其从待开发或待发展的社区居民培育成为既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也具有一定就业技能的高素质居民;同时,又通过提供持续的社区教育服务(主要体现为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居民人文素养、就业技能的持续升值,促进其在当前以及未来世界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更有质量的就业,助力其终身发展。正是这种持续的社区教育服务和供给,通过助力成就高素质的社区居民,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为更好地建设和谐、高质量发展的社区奠定坚实的人才与素质基础。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社区保障和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一是社区的高效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可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财力、物力、政策措施等资源支持。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其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但除此之外,也不能超越其直接的依托,即“社区”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环境(主要指政策措施保障等)、条件(包括人力、人员,尤其是社区经济状况、物质基础)等因素的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实施及运行等诸多环节都需要社区提供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策措施等资源的持续投入或保障,而社区的高效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整个社区发展的动能,进而实现更为强劲、更加丰厚、更为持续的物力、财力资源的增长与积累,且一个高效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社区一般会拥有更好的政策措施保障环境,这将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充裕的物力、财力资源支持与有利的政策措施保障。同时,一个高效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区也更容易聚集或吸引高素质的人居住或成为社区教育的直接或间接管理人员,这又可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吸引更高素质的居民不断进入。这不仅可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而且还能为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层级,发展更高位的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空间;而聚集更优质的人才(主要指社区管理人才,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进入社区,可为社区居民获得更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二是和谐、文明或优质社区的建设,会对社区居民的素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又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对于社区教育而言,社区建设需求、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诉求是其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一个和谐、文明或优质社区的重要特质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居民。目前,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面向新时代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更为和谐、文明或优质社区的诉求愈发强烈,对社区居民素养提升的需求也显得越发迫切,而这就为社区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路径建构

通过上述对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基础、逻辑的审析可见:在应然状态下,社区教育与社区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共生性质的逻辑连接关系。有鉴于此,为深化社区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共生,更好地保障并推动二者共生发展,使其从“应然”走向“实然”,应紧扣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关系逻辑中“资源要素”的两个“源头”,促进“资源要素”在两个源头上的服务与保障互为依赖和支持,并推进两个资源源头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循环[2]。具体可尝试以下路径及措施。

(一)树立“共生发展观”,为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提供理念支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社区教育与社区的“共生发展观”是推进二者走向共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共生发展观”的确立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实现互动共生的方向引领,在助力二者共生发展走向可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具有理念统领的价值与作用。

通过对“共生发展”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社区教育虽然是社会总系统之下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是它又是以社区作为依托,并发展于社区之中。而从共生发展这一整体视角审视,社区教育与社区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共荣共赢、共同发展的共生体,如果想在培养高素质社区居民和推动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共同的目标指向当中,以互动共生形成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无疑需要在社区教育与社区互动共生、共生发展的前端或前提中(即理念维度)树立二者共赢共荣、共同发展的“共生发展观”。有学者研究指出,观(理)念决定目标,因為我们在设计教育行动方案或寻求实践策略时,时常较少从“前端”进行考量,这就很容易出现方向性错误[8]。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具体实践调研分析发现,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还是在社区层面,虽然其在意识或观念上普遍认同社区教育发展是为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但在总体上这只是“单向度”的,还缺乏“社区发展对社区教育有重要作用”的认知,较少从二者互动共生的视角形成深刻的认识,也就是在总体上未形成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观念。因此,为助力社区教育与社区实现良性互动,推进二者共荣共赢、共同发展,无论是在社区教育层面,还是在社区层面,都应在前端性或前设性问题上做好相应准备,即先应树立共生发展观,为推进二者共生发展提供理念支撑。尤其在思考和设计推动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的行动路径及策略时须明确,若未树立“共生发展”的观念,就易出现方向性错误,制约了社区教育与社区互动共生的可持续循环,影响二者的共生发展。

(二)做好“社区居民培育”,为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好社区并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于外”固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于内”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社区居民保障。通过对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逻辑分析可看出,若想通过互动共生实现二者共生发展的可持续循环,在社区教育层面,重点须在社区居民这一“资源要素”上,通过社区教育将待开发或待发展的社区居民培育成为高素质的社区居民。结合高质量社区建设的要求和社区居民的教育诉求来看,一个高素质社区居民的特质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就业能力。因此,社区教育服务的关键在于要根据高质量社区建设要求和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聚焦并适应社区居民在人文素养、就业能力提升上的教育与培训诉求,通过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这一使命与功能,积极提供与组织相应的教育与培训,使社区居民的人文素养、就业能力在得到提升后成为满足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区居民向高素质提升与转变过程当中,为夯实社区教育做好“社区居民培育”服务,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要整合好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这是培育高素质社区居民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一个社区中存在着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其中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一般而言,一个社区中的学校既包含辖区内的“初、中、高”等学校,也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9],还包括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社区外各类教育。面對如此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为避免各种教育资源“重复或打架”,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相适切的教育服务,就需要社区教育的管理机构在“管理端”对各类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同时,在社区教育内部,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区教育资源应积极协调、协同作用,从而以协同合力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2.要针对不同教育诉求的社区居民现状,为其提供相契合的社区教育服务。这是社区教育做好社区居民培育服务的关键一环。当然,不同社区的居民的教育诉求不尽相同,同一社区中居民的教育诉求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为充分把握好教育对象对社区教育的诉求,为教育对象提供精准、精致的教育内容和教法,作为教育与培训主体的“社区教育机构”(主要是社区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首先需要根据所依托的“任务或项目”深入社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并分析;然后,在充分把握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基础上,对社区教育内容、教法等进行设计与思考。如此,通过充分调查与分析了解,并对教育内容、教法等进行精心设计,才可望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契合的教育与培训服务。

3.要结合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一个目标指向是为了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因而社区教育在为社区居民设计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时,也一定要结合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要求。那么,承担社区教育服务的社区教育机构在为社区居民设计社区教育内容时,还需要结合教育对象所在社区的建设要求、特点以及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联合社区管理者、社区教育相关专家、企业等各个关涉主体,协同设计社区教育内容。

(三)强化“资源保障”,为社区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依据共生理念及共生发展逻辑分析,为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在树立“共生发展观”、做好社区教育针对社区居民培育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社区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资源要素”端,即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措施’资源要素”上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支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在“人力资源要素”上,应以人才保障为重点,为社区教育发展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才或师资。社区教育要想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才支持,特别是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或教师[10]。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社区中的一些社区学校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和师资,但总体上我国的社区教育机构无论在相应的管理人才还是师资配备上都较为薄弱,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社区的很多社区教育机构中,管理人员多由其他部门的、甚至是无任何教育学习背景或管理经历的人员兼任。因此,为助力社区教育发展,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社区(尤其是社区街道办)应根据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与培训需求,为辖区内的社区学校引进或配备一定的专职管理人员或师资。

2.在“物力、财力资源要素”上,应以经费投入为核心,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物力、财力支持。若想在“物力、财力资源要素”上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保障,经费投入是关键[2]。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与支持,作为社区教育发展和服务的直接依托——“社区”(主要是社区街道办)应是关键主体。因此,为社区教育发展及其实施社区居民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裕的经费投入与支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社区街道办层面,在规划社区建设与发展上要注意为社区教育及其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以助力其工作的实施、运行与发展;尤其要根据社区居民的教育与培训需求,超前预算、动态配置,并注意根据社区不断发展所增加的收入情况,适当提高经费投入比例或给予专项教育培训资金支持。二是在社区层面,除了需要社区管理主体注意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与保障之外,还应积极借力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广纳经费,努力汇聚各种力量的经费投入与支持,以保障其物理(硬件)建设、人员聘任和日常运转。最终,通过各个主体的经费投入与支持,复合发力,才能为社区教育发展及高素质社区居民培育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资源”保障与支持。

3.在“政策措施资源要素”上,应以规范有序为方向,为社区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一是应尽快建立统筹管理社区教育的行政机构。目前,我国并未设立专门主管社区教育的部门或机构,这会造成社区内各种教育力量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严重阻碍社区教育发展[11],进而影响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服务。为此,应尽快建立自上而下特征的“国家—省(或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或街道办)”的各级统筹管理机构或部门,对相应范围或地区的社区教育进行统筹与管理。而在相应的各级社区教育机构或部门组建上,要注意结合社区教育管理所涉部门来源广泛的特点,由各相关部门(如教育、财政、文化、人事、社会保障等部门或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构成。二是要明确各个主体管理的职责,建立并强化行政机构与社区教育协同共治的机制,通过多元协商,形成“纵横联动”的网络化协同共治治理体系,从而深化各级管理主体对所在区域或地区的社区教育治理。三是各级管理主体要形成相应的社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社区教育的直接依托载体——“社区”层面,要根据社区特征及其建设与发展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孵化与市场运作等层面的联动机制,从而为社区教育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以及探索更为规范、多元与常态的协商渠道提供制度依据[1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EB/OL].[2021-10-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 2069/xwfbh_2016n/xwfb_160729/160729_sfcl/201607/t20160729_273303.html.

[2]邓文勇,黄尧.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协同联动逻辑及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0(5):1-9,79.

[3] ANTON D B. 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M]. Strasbourg: Privately Printed,1879:21.

[4]刘松平,刘国平,周艳荣.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34-35.

[5]王文乔,于泽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幼儿师范专业与幼儿园的共生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8(10):60-63.

[6]候懷银.“社区教育”解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1):133-139.

[7]历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4-5.

[8]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9]周旭,黄晓晖,管得明,等.乡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J].成人教育,2008(2):28-30.

[10]邓文勇.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J]. 职教论坛,2010(4):25-29.

[11]邵晓枫.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困难与对策研究[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1):79-84.

[12]吴遵民,蒋贵友.公共危机背景下社区教育功能再思考——基于社区治理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41(10):92-101.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Basis, Logic and Path

PAN Chenbo

Abstract: As a form of education serving and relying on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a symbiot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with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objectives, related interests and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In terms of service and guarantee,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provides spa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between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and to promote their symbiotic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preconditions should be created and provide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conceptu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symbiotic development; doing a good job in "cultivating community resident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resource guarantee"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symbiotic logic; interactive symbiosis; symbiotic development

3369500338217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