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的技术素养结构及培养路径
2022-03-15薛潇安涛
薛潇 安涛
摘 要:技术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素养更是技能型人才应对工作挑战的必备素养。在技术和素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把技术素养分为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与技术精神三层结构,并提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技术素养,即工作情境知识、工作方法知识、工具设备知识、技术设计能力、技术物化能力,系统思维、工程思维以及工匠精神。依据高职学生技术素养三个维度提出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即:融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剖析现实案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设计可能性方案,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学生的技术精神。
关键词:技术素养;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技术精神;高职学生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XKT918)
作者简介:薛潇,女,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安涛,男,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2-0079-09
21世纪,新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孕育出了多种新生领域,我国政府于2015年5月19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行动纲领,成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占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一步,是我国步入制造业强国的新一轮信号。从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来看,制造业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后盾,各国都在进行制造业技术变革。正如《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所描述的,“各经济体正经历着技术转变,而技术转变导致工作性质的变革”[1]。如何应对工作性质的变革,如何适应新生领域的劳动特点和产业类别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在中国2025制造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从‘经验本位’走向‘方法本位’、从‘技术适应’走向‘技术创新’、从‘一专一能’走向‘一专多能’”[2]。这对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的能力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匹配,既要通晓技术应用,又要拥有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保证在动态的技术环境中高效工作。本研究以培养高职学生技术素养为题,在分析技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技术素养的三大维度,即技术知识与能力维度、技术思维维度和技术精神维度,并对其培养路径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技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分析
在技术素养被提出初期,大部分学者认为技术素养是一种运用技术的能力。《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N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ents of Technology Learning)认为技术素养就是“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技术素养的深入研究,国内学者赋予了技术素养新的内涵。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素养是指对技术的全面掌握及综合运用的总体水平,程宜康提到“技術素养是个体在技术情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内质,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和技术态度,其形成的前提是技术文化的浸润,以及必要的技能训练与技术实践。”[4]不同的专家学者或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素养的内涵作出的表述不尽相同,但目前为止,技术素养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一)技术的内涵分析
究竟该如何理解“技术素养”?我们首先要从“技术”这一内涵入手,技术承载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向现代化发展也离不开技术。技术的本质是“做”,追求“有效”,有其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技术的本质。第一,作为物的技术。在工业革命时期,以硬件、工具、设备为标志的机器手段作用凸显,马克思(Marxism)认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把它们归结为工具、机器和容器这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5]。第二,作为知识的技术。德国的贝克曼(Johann Beckmann)提出技术是“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虽然不能把知识完全看成技术的全部,但技术确实有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存在[6]。第三,作为方法的技术。埃吕尔(Jacques Ellul)认为,“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指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效率的方法的总体”[7]。“方法”可以呈现为技术外在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内在的思维方法,是依赖于人存在的,是人为了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改进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第四,作为精神的技术。德国学者伍鲁利亚·伍德(Wululia Wood)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活动”[8],当技术融入人的情感审美时,就上升为一种精神活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包含物质、思维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技术的物质层面指向技术素养的知识和能力层面;技术自身的思维逻辑指向技术素养的思维;技术的情感和个人价值观指向技术素养的精神层面。
(二)素养的内涵分析
何为素养?这也是我们理解技术素养的关键。新加坡教育部强调,21世纪新加坡国民素养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必须以态度、价值作为根基,因为态度、价值会影响个人的品质、信念与行动[9]。因此,素养不只是能力,它强调知识、能力、思维和行为态度的整合,个体的外在表现或行为受其影响,是人平日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同时,素养可以通过后天习得,随着个体的不断学习逐渐得到发展,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稳定的效应,可以通过特定的教育来提升个体的素养水平。
(三)技术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在分析技术和素养的内涵基础上,我们认为,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经过长期学习之后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能对技术加以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综合品格。技术素养注重个体在使用和操作技术工具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同时还强调个体可以利用技术思维和方法改变实际生活,最终形成利用技术改善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技术素养是职业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学生通过学习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转变自身的思想和态度,积累技术实践经验,以此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文化领悟,生成理性精神,提升责任意识。
基于以上的论述,本研究提出技术素养结构,如图1所示,技术素养分为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技术精神三个维度。最外层的是技术知识与能力,次外层是技术思维,中心层是技术精神。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思维在技术素养中占据主导地位,技术精神则是技术素养的核心。
1.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技术素养的基础。前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较容易习得和掌握,对于形成技术素养不可或缺。技术能力侧重技术的使用能力,强调行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人们使用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具有外显的特征。技术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技术实践,其以技术知识为基础,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断的精炼和扩充。总的来说,技术知识与能力在技术素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熟练的运用技术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技术能力的形成。学生在技术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又能深入理解技术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技术素养的基础。
2.技术思维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软技能,是形成技术素养的重要标志。技术思维“通过接受、存贮及处理各种技术信息,使个体对技术客体进行(思维)加工的这样一种认识活动”[10],其为技术操作提供方法指导,以发明、革新为中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追求实用、可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一般的技术思维会经过“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原理→技术建构→技术系统”等过程[10]。例如,制作一种产品、构思一个设计或者做一个实验,人们事先会在头脑里有一个程序模型,首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确定技术原理,权衡比较各种技术后再调整技术结构,进一步深化初步设计并综合为技术系统,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开发创造等,这就是技术思维主导的一系列活动。技术思维更是典型的技术创造活动,它培养人的创新性、有效性、精巧性、灵巧性,从某种程度上更缜密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技术问题,追求完美、讲究逻辑、关注细节,以过程为中心并关注任务本身。技术思维的形成立足于实践,在技术素养中占据指导地位,在个体获得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过程中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得以完善。
3.技术精神是技术人员其自身所特有品质的集中体现,为技术实践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技术精神源于技术,但超越技术,突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技术人员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在工作过程中秉承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追求每个细节的极致和完美;在提升质量、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地察觉细微,达到极致。此外,技术是通过运用理论、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的问题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并服务人类。因此,技术精神还蕴含着效益精神和功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
二、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技术素养结构分析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以三维打印、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格局也面临重大调整,各国都在抢占制造业的新一轮优势,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具备工业强国的基础条件和设施,但工业化道路仍在进程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存在,核心技术外部依赖性较强、高精尖技术把控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劳动者个体不再单一地扮演着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角色, 而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中心”[11],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智能制造所需要的现代化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攻克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社会的现代化需求推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层次上移,由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会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重要领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高层次的教育类型,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每个专业的分工逐层细化,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合并,而是为满足新技术所引发的工作性质的变革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卓越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技能结构转向“立德、强技、提质”三个方面,技术素养成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素质。树立正确的政治品德是教育的基本方向;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领域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体现;多方位提升以创新能力、批判质疑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素养,推动高职教育技术素养实践化,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结合技术素养的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和技术精神三个维度,本研究构建了高职学生的技术素养结构(见表1)。
1.技术知识是职业工作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工作情境知识、工作方法知识和分析判断知识。(1)“工作情境知识是第一类重要的知识,包括工作对象知识、工作结果知识和工具设备知识”[12]。由于新技术所引发的工作性质的变革,程序化、公式化的技能逐渐被机器取代,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工作情境由单一走向复杂。因此,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结果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理解工作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技巧,这些与工作情境有关的知识统称为工作情境知识。比如,在汽车工程专业中,工作对象知识主要表现为汽车各种零部件的类别材质等知识,工作结果知识表现为汽车的性能、质量、整体结构等知识,工具设备知识则表现为工具设备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等知识。(2)工作方法知识是第二类重要的知识。“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13]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具设备之间要建立联系,除了知识外还需要某种规范性或者标准性的规范,这就是工作方法知识。“工作方法知识是关于如何进行工作的知识,包括工作程序知识、工作策略知识和工作技巧知识。”[14]比如,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食品加工的一般流程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加工技巧知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配件加工方法也属于工作方法知识。(3)分析与判断知识是第三大类知识。简言之就是对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确定采用哪种工作方法,这就是分析与判断知识。在技术工作过程中,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工作情境时,不可能只是简单地直接堆叠所掌握的工作情境知识和工作方法知识,而是要对二者进行配对连合,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境选择出工作方法并生成特定的工作方案,分析与判断知识在这个复杂的活动中表现出统领和整合作用。
技术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技术物化能力等。技术设计能力是指学生可以根据产品设计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达到用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物化能力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草图或产品设计书制做出模型或产品,以实物为结果目标。技术评价是指学生可以对现有产品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或是在技术实践中能即时地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修改。
2.技术思维主要强调系统思维与工程思维。(1)系统思维是指把对象放在整体的相互联系发展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系统思维需要把握整体中的每一个要素,把想要实现的结果、实现结果的路径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强调把成果系统化。在技术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技术要素,针对某一个技术问题整体规划,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把握好各结构的有机联系。(2)工程思维是在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时的一种倾向性思维,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以追求效率、创造价值为目的,选择、综合、创新是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成果主要是设计图纸、操作方案与实施路径等。工程思维把不同的技术、资源、信息等融合适配,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系统,是整体性系统思维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学生可以认识到工程的繁杂和丰富,能够针对实际技术情境中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并运用模拟和简易建模等方法进行设计,整体把握系统内各部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技术精神主要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在产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是道德、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精益求精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一大特点。《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5],描述了做玉器切割、雕琢、打磨的工序。宋朝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15]。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在确保做优的基础之上做到更优,具体表现为不盲信权威,不拘泥成规,机动灵活地使用传统技术,养成追求卓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作品的质量和功能的细致追求,反复改进,不断完善。技术精神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参加技术活动,对常见的技术事件有明确的认识,对技术文化有正确的理解与选择。
三、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
技术素养要落实到高职学生的培養过程中,可以从高职学生技术素养构成的三大要素来看待技术素养的培育方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1)参与技术实践,发展知识与能力。技术知识与能力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体现在知识构成的跨领域性和能力的综合性,这要求高职学生在技术学习中能够掌握跨领域的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感知技术知识并发展综合能力。(2)围绕问题设计,关注设计过程。从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看,技术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也根植于问题,应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强调思考和设计过程。(3)掌握整体情境,培养工匠精神。从情境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逐渐融入到详细的技术实践或者发明创造中,通过对情境的整体感悟和把控以促进学生完成情感价值建构。因此,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一)融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充分地激活和运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素养的生成。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模仿技术操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实现思维和行动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围绕问题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必然会打开思维的大门,感知技术活动、获得技术经验并对技术事物感兴趣。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意义,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16],重视学生的真实参与度,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掌握的资料和体验创设难度适中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技术实践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困惑,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从而唤醒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思维。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参加到技术活动中,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主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疑难情境中感受困惑并发现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会分解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实际情景,剖析已有知识的不足之处,应用新知识、新路径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情境教学能在最大范围内指引学生将知识与知识情境融合,促进抽象的技术知识向现实的工作情境转化。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能解决什么类型的技术问题,掌握技术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并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
(二)剖析现实案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
“技术知识在构成上由默会知识和外显知识构成,其中,技术默会知识是技术知识的核心和关键。”[17]不同于技术原理、技术流程等外显知识,技术默会知识具有难言的特征,因此,教师需要搭建学习坡度,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案例就是通过多种叙述方法再现以前的事件,并着重描述事件的解决过程以及相对应的结果,这些对学生学习类似的事件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技术案例中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过程及结果路径,学生不需要真实的经历就可以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思维过程,掌握基本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为此后学生亲身经历解决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学生可以在观察和思考案例中运用知识和思维解决问题,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理解学习案例中的新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并发现自己相关知识缺陷,进行理论知识的快速学习和技术操作体验。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能够清晰地体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真切地理清假设推理的步骤,真实感受技术制作的过程,初步理解技术思维的方式并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深入理解技术知识,感受操作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理论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
(三)设计可能性方案,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制作或加工某一零件,忽略了设计的过程,已知的经验很可能会提供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这是不足取的,获得别人的经验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并不是直接照搬。因此,学生要展开联系思维,将前期案例和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当前情境中,分析情境中的事实和现象,协调多种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问题,提出所设想的思考和假设,并把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草图的形式呈现并加以整理排序,这就是设计的过程。设计是学习者根据科学理论和自身经验作出的暂时答案,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设计过程也是学生开启想象思维空间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生活情境和自身经验为参考,提出初步的解决办法,在经历自我冲突和自我化解后,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察、整理、分析能力,在今后的工作情景中提取有用的参考,发展技术思维。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理清逻辑后纳入自身已知的知识序列,通过梳理和记录思维过程,学生又一次进行思考、设计、发明和创新,进一步获取知识经验,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维中考虑从未思索和认识的技术事务,培养了观察、分析、比较、设想等综合能力,技术知识和经验有了真正的增长。
(四)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动手实践是培养技术素养的关键,具体的实践不仅能够提高技术操作能力,还能检验思维,从而得到正确的经验,只有经历实践,前期思维才能发挥价值,实现真正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发散思维,促进技术物化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帮助搭建思维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有深度地思考问题,进一步推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技术思维为技术操作提供方法指导,它以发明、革新为中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追求实用、可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在现有情境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是否可行,进而判断自己思维是否符合事实。在设想和实际产生碰撞和争议时,学生需要运用系统的知识和理论综合考量,通过对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理解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途径,深入理解什么样的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积累正确的或错误的经验,提升技术思维;通过实践深入理解系统知识和技术思维,培养技术素养。
(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学生的技术精神
技术精神这一技术素养维度离开了具体的技术情境将无法显现出来。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平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而人对事物的态度又可以通过行为强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在情境中学生所作出的行為,强化学生的技术精神。技术精神最终体现为工匠精神,并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表现,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拥有缜密的技术思维,并表现出精益求精、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这就达到了职业教育培养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整体的学习系统情境,感悟和反思整个学习过程,突出学生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只有从真正的感知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才能增强其对技术与其他领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理解,体验技术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提高技术责任感。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调动个体的情感因素,使技术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情感体验的综合性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控系统情境,把情境中的问题分类归纳,整体、系统地理解问题,实现把技术与生活相结合。
综上,技术素养的生成和发展是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以技术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因技术素养的不同维度需要多种教学模式的支持,教师需要结合传统的基于工作工程的教学,避免机械化的重复行为,重视教学设计和流程,不仅要看最终结果,还要重视技术思维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以此实现对技术知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行为强化情感,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新的技术经验,促进价值建构。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摆脱传统的对受教育者“一技之长”的培养,转向人才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塑造,注重培养具备更高阶、更多元、更复合的通用能力。因此,要重视技术素养对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技术素养应该得到高职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技术思维,技术思维是技术知识上升到技术素养的关键,思维的形成有益于高职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技术素养导向的教学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注重技术思维以及工匠精神的养成。
本研究结合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探索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特征,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情境化的学习中探索知识,训练各种能力,通过探究案例实现知识迁移,经历技术设计制作发展技术思维,经过思维内化通达素养。因此,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化,让学生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综合能力。教师还需要有目标性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上升的过程中施加有利影响,促进思维的正向优化。通过经历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和能力,体验技术实践,培养技术思维,发展技术精神。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R].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2019:6.
[2]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41(12):98-110.
[3]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黄军英,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
[4]吴倩,程宜康.技术素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思考[J].职教论坛,2016(6):10-1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298-311.
[6] LENK H,ROPOHL G.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 Philosophy&Technology,1979(2):25-30.
[7] JACQUES E.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4:25.
[8]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5.
[9]柳夕浪.從“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10]盛世豪,金松.技术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比较论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45-54.
[11]曾小兰.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7(12):18-23.
[1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87.
[1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5-8.
[1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88.
[1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76.
[1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
[17]乔佩科.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13-117.
Technical Literacy Structure and Training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XUE Xiao, AN Tao
Abstract: Technology can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echnical literacy is a necessary literacy for skill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technology er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and litera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echnical literacy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echnical thinking and technical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the technical literacy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namely, working situation knowledge, working method knowledge, tool and equipment knowledge, technical design ability, technical materialization ability, system thinking, engineering thinking and craftsman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chnical litera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chnical literacy, that is, integrating into the problem situ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find problems; analyzing practical cases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designing possibility scheme to improv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ncouraging hands-on practice and improve students' technical literacy; guiding students to review and reflect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technical spirit.
Key words: technical literacy; technical thinking;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echnical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372650033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