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境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2022-03-15张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身处特定的“实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让课堂更加“走心”,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正确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实境课堂;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实境课堂源于党性主题教育活动,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类似于实景课堂、情境课堂,是教师通过体验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等学习方式,将现场变成课堂、将素材变成教材、将讲解变成互动,让“学之情”被“妙之境”激活,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感悟、体验、提升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学校党务工作者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将党建工作中的党性教育实境课堂模式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力求融会贯通,提高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校內资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在合理利用书本教材的基础上,用心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个场所、各种设施的育人功能,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的学习空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校园化、共享化。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种一粒籽”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校的绿植区或花池内种上一粒自己喜欢的、适合生长的种子,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观察种子的变化,适时地施肥、浇水、除草,引导学生记录、交流种植体验,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探索种子生长的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感受生命的奇妙。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整个学校,尤其是校史馆、特色教育展室、荣誉墙、学校各职能部门等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变化,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上课的地点设在学校党性教育实境课堂内或党员活动室内,有地域条件的学校,如上海、嘉兴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将上课地点设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在红色教育基地里,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二、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这要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从培养“社会人”的目标出发,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让学生在社会化的实境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道德法治教育更加鲜活。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乡的喜与忧”一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到家乡的企业、新农村、公园、交通站、医院等地参观,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可以进行新旧对比,感受家乡教育、医疗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发现家乡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齐心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关心家乡。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与学生一起为先烈敬献鲜花,给学生讲述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怀先烈、敬畏历史。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廉政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开展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聆听本土勤政廉洁楷模的故事,观摩近年来发生的贪污腐败案例,引导学生领悟权力运行必须加强监督、违法必须罪责、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等道理,给学生心中种下“诚实守信、自律自强、慎用权力”的种子。

三、创新开发社会资源

对于教材中一些与特定职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发挥职业人员的职业优势,邀请他们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让抽象、陌生、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让课堂更加具有专业性、权威性、情境感和说服力。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一个内容“暴增的垃圾”时,教师可以邀请环卫处垃圾管理工作人员通过“校外微课堂”的形式走进课堂,介绍当地近几年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呈现环卫工人的工作日常,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减少垃圾排放、尊重环卫工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人大代表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被选举出来的、具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责任,又是如何履行代表职责的。这种“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拉近了看似“高不可攀的人大代表”形象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更加准确地理解“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内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向人大代表提出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巧妙利用家长资源

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影响是最巨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最初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大多来自家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家长资源,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家庭的熏陶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访自己的母亲,听母亲讲述怀孕、生产、哺育的过程。怀胎十月的艰辛、生产的剧痛、月子中的难眠、哺育中的劳苦与焦虑……通过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学生不仅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还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身边亲人的离世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死亡教育,引导学生体会某位亲人去世后自己的心情、家人的表现等,让学生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珍爱自己的生命。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家风内涵、提炼自己的家风,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优秀家风,从行动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场所、社会教育基地、特定职能部门都应该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这些资源,不断地拓展课堂,创设各种教学实境,形成“大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直接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张蕊(1981—    ),女,江苏睢宁人,睢宁县城西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370750033825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