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家国情怀培养探究
——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为例
2022-03-14陈章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开明实验学校223300
陈章(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开明实验学校 223300)
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终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学科统编版教材中蕴藏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开发好教材,使用好教材,就需要找到教材中的育人内涵。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回到教材,回到学生,回到学习活动,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文章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的教学为例。
一、夯实历史基础,找到家国情怀的本质内容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所在的单元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入手,发展学生的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1.找准学习内容,指向家国情怀根本
本课从知识与能力目标看,需要让学生了解两个地点、三个人物、三类书籍作品,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让学生通过对伟大建筑的认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对三位科学家的比较,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著作的了解,感受文学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魅力。教师需要找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发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如在介绍三部作品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共同点,完成表格。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走向三位作者家国情怀的表达的过程。在宋应星、李时珍、徐光启的作品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家”情怀,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服务家乡人民为起点,而作者的“国”情怀,是所做的一切都献给了整个国家与时代,是毕生努力的结晶与归宿。
2.用好学习栏目,指向家国情怀认知
历史教科书每篇课文分别有“课文前设”“课文旁设”“课文后设”“图片表格”等,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前后打通,上下关联,指向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前设部分为本课的学习认知提供了具体的说明,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感受明代中后期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繁荣。课文旁设安排了“相关史事”栏目,介绍了李时珍行医的故事。“相关史事”栏目分别安排了《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介绍,《几何原本》的翻译意义,明长城的基本特点,明代小说、戏曲的黄金发展期等,材料研读安排了“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的解释。课文“后设”安排了“知识拓展”栏目,主要介绍了《徐霞客游记》的价值与地位。这些栏目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教具”与“学具”的结合,“历史”与“生活”的结合,有助于让学生将对历史的认知转化为对生活的思考,是学生通过教材的“点”走向国家与社会这一“面”的良好载体。
3.注重学情分析,指向家国情怀形成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向家国情怀的形成,就需要紧紧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课堂的有效发展,如在《徐霞客游记》一书的重要意义认知中,从“家”的角度看,体现了徐霞客家庭生活中的精神自足性和丰富性。从“国”的角度看,他的旅行是一次考察,是一本记录,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对《徐霞客游记》中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引向对当时社会风情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徐霞客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山水的情感。
二、注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体现知行合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历史知识的认知中走向知行合一,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历史史实。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具有用历史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向生活,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视野和实践空间。
1.改变教学行为,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历史事件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在学习中就需要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容易唤起学习兴趣的学习材料,如在了解《天工开物》的伟大成就时,就可以将当时的手工业与农业的加工、生产工具与当下的加工、生产工具进行联系,学生在比较中提高了家国情怀的认知,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当下的手工业与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家国情怀的认知。
2.坚持知行合一,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家国情怀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中,还可以感受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爱国情怀。让学生通过了解当下人民对他们三人的纪念,对三人作品的运用,感受古人进行的探索、实践都是为了服务当时的社会生活,还可以结合当下中医药学在治病救人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
3.发挥导向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指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认知。在学习中,“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关系紧密,体现特定时代建筑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导向意识,不但要从长城具有的防御意义出发,更要从“多民族聚居地”“农牧贸易场所”“民族交往纽带”等角度探讨,让学习的过程指向育人的过程。
三、调动综合资源,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调动综合资源,实现立体育人。
1.丰富课程中的育人资源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分析,从课本的“1”走向生活的“N”,如在“北京城”的了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资料视频、历史文物、非连续文本阅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明代“北京城”的建筑特点、历史意义。教师还需要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让学生感受建筑的宏伟与国家的发展关系。
2.丰富课程中的树人题材
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打通其他学科的通道。在本课的学习中,可以与语文学习联系,学生可以阅读《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可以与数学联系,将数学学科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联系起来,可以将研学旅行与对“明长城”“北京城”的了解联系起来,还可以将音乐、美术等学科与明代艺术相联系。
3.营造“三位一体”家国氛围
在学习中,还需要将历史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历史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共同指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中,教师要从立德树人出发,将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放在重要位置,用好统编教材,把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