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健康,圆梦未来
——刍议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2022-03-14夏月月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226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化体育

夏月月(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226500)

何谓生活化体育教学?实际上就是将体育课堂和学生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主动并且积极开展体育课程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身体训练,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良好体验。这种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不仅满足了体育强身健体,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也迎合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时代潮流。

一、横向对比,建立生活化体育教学优势

1.一改教育风格,激发学生体育热情

相比传统体育教学而言,生活化体育教学有巨大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改变教育风格,从而激发学生体育热情上。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新鲜”二字,借助生活元素的投入,使教学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最大化激发学生体育热情。

例如,过去教师在组织学生跑步训练时,总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圈。跑着跑着,在学生之中便出现了“腰来腿不来”的现象,导致训练无法正常开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在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另辟蹊径,转换内容。比如,组织这样的跑步训练。首先,挑选出班级中跑步成绩较好的五名学生,其中一名扮演商家,站在指定地点,另外四名扮演买家,分别站在操场上的随机位置,其余学生则扮演外卖小哥。学生轮流进行“送外卖”比赛,从固定起点出发,到达“商家处”,与商家击掌,之后再到达买家位置,与所有买家击掌,最后返回终点。很显然,这样的体育教学更具独特风格,能够巧妙利用生活元素,使学生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在保证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收获快乐。

2.二改教学目的,转变学生体育态度

过去,教师开展体育课,大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顺带放松学生心情,减轻学习压力。而在生活化体育教学中,教师将体育教学落实到了提升学生各项素养,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不再认为体育课就是做游戏,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例如,以往体育教师在教学“翻滚”时,认为学生只要能简单完成这几个动作即可,不要求达到什么标准。这样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练习翻滚就是为了‘耍帅’,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认真练习。”而在生活化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对“翻滚”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行十分细致的讲解。比如,打篮球的人容易崴脚,就是因为跳起来落地后踩到了别人的脚或者其他东西,他又下意识保持平衡,使自己不摔倒,在脚上使劲发力,便将自己的脚给崴了。而在学会了“翻滚”之后,学生在踩空时,就可以马上调整身体状态,通过合理姿态,安全翻滚着地,最大化减小身体可能受到的伤害。之后,教师还会进行演示,为学生分析各个动作要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翻滚”的重要性,还能获得实际经验,避免身边一些潜在危险。

二、理论摸索,明确生活化体育教学要求

1.坚持手脑并用,加快学生技能学习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尤其强调“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唯有实做,方能得到真知,这就需要手脑协调,共同完成。为更好地开展生活化体育教学,教师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首先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让学生以手脑并用的方式训练,让学生学到实际的体育技能。

例如,在进行体育“投掷”教学时,引入学生在游乐园里玩过的“投球游戏”。准备几个圆桶以及几个网球,画几条远近、角度各不相同的线,让学生站在线上比赛投球。在游戏中,学生就会发现,随着距离和角度的变化,投球时的力道也必须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将球投入桶中。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抓住规律,从而有效学习投掷技能。

2.强调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体育实践”是生活化体育教学的另一个要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有这样的说明,“先生的教,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这就表明,唯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真课堂,只有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才是真教学。

还是以“翻滚”教学为例,将“翻滚”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翻滚技巧传给学生之后,应大胆组织实践练习,将体育课堂归还给学生。当然,这里的“归还”,也并不是完全将课堂交由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指导与防护工作,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下,健康成长。

这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中对教师和学生“做”的要求,学生的“做”要建立在教师“做”的基础上,并且只有教师和学生两者一起“做”,才能发挥出最大化的实际教学成果。

三、回归实际,研讨生活化体育教学策略

1.还原生活场景,烘托教学氛围感

“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生活场景中”是生活化体育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生活场景投入,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心情,从而提升教学整体氛围,引导学生在良好背景下展开训练,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接力跑”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引入“抗震救灾”或者“抗洪抢险”情境中。通过各类道具以及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制造声音、影视等效果,尽可能还原“受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见义勇为”“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身体潜能,突破层层困难,实现身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2.开发生活资源,展现教学创新性

生活化体育教学提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体育训练所需器材,或者通过生活中各类材料,自己动手制作。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过这样的说法:“要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生活中寻找。”

比如,开展“乒乓球”体育训练项目,可以提前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同学们,请你们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个乒乓球拍,成品既要美观,又要牢固,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对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陶行知生活化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