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贬官连州的诗作探究及传承
2022-03-14李代权
李代权
(清远市第一中学语文学科组,广东清远 511510)
刘禹锡(772—842年),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 “元和诗坛” 的杰出代表,有 “诗豪” 之美誉。他满怀政治抱负,却一生失意,仕途中,刘禹锡沉浮于宦海,屡遭贬谪。虽然境遇不济,却正气不改,始终锋芒毕露地评议时事。他参加 “永贞革新” 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奉召回京,在春游赏花时,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讥讽权贵的诗歌,再次得罪权贵,在他43岁的时候被贬到更加遥远的连州。当时的连州地方偏远,文化落后,被称为南蛮之地。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是其人生的不幸,但连州有幸,刘禹锡在连州任职期间,守政不阿,重土爱民,重教兴学,栽培州人,带动连州文化和教育进入兴盛时期;他在连州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不朽诗篇,给清远连州、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刘禹锡诗歌佳作不断走进清远文化公园、走进各种文化活动,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的今天,我们对刘禹锡在连州留下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清远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刘禹锡贬谪连州的诗作概述
刘禹锡来到连州虽然身处逆境,却重拾心情,并提出了 “功利存乎人民”[1]4-5的施政箴言,影响深远。他兴学重教,开启连州一代文风;他关心瑶民生计,关心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商业,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他大力修缮海阳湖,开创了岭南园林艺术的先河。刘禹锡用将近五年的时间让连州这片南蛮之地化身为人民富庶安康、社会稳定祥和的三省边陲商贸文化重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刘禹锡以诗言志,连州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以及他的思想情怀,在他众多的传世之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刘禹锡在连州创作的诗歌数量丰厚,共计73首,大致可以分为民歌体诗、酬赠诗、山水诗、寓言诗等四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795。诗人没有被冤屈击倒——没有灰心丧志,没有停留在呼冤叫屈、倾泄激愤之中,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到一方水土爱一方风情,在寂寞中力求振拔。他一来到连州就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民俗,深入瑶族村寨,学习民歌,写下《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插田歌》《莫徭歌》《蛮子歌》等民歌味十足的著名诗作。这些民歌体诗作为我们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刘禹锡在连州写得最多的是酬赠诗。刘禹锡与好友柳宗元同时南贬(柳宗元被贬谪柳州),结伴同行,到衡阳渡过湘江依依惜别之时,互赠诗歌共六首,把深厚的友情融化到诗歌里,当时柳宗元身体欠佳,刘禹锡是深怀对好友的挂念之情来到贬谪之地连州的。在连州,刘禹锡与柳宗元书信往来频繁,酬赠诗不断,直到柳宗元病逝。从刘禹锡写给柳宗元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赠别约师》《谢柳子厚寄叠石砚》等酬赠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友人的真挚情怀,感情沉郁,内容深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刘禹锡在连州以诗交友,以诗会友,以诗酬友,给文人交际注入诗情[3]。
连州地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有雄奇险峻的高山峡谷,有纯如深闺的湖泊温泉……刘禹锡被这番明丽奇特的景观深深吸引。他虽然在连州所写的山水诗数量不多,但极有个性特色。他留下的《云英潭》《飞练瀑》《双溪》《蒙池》《符竹》等著名诗作在内容上有苍劲慷慨之气,颇具地域特征,在意境上又很有雄浑大气的特点,对唐代之后连州山水诗歌乃至当代清远生态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禹锡在连州写了《飞鸢操》《百舌吟》《秋萤引》《聚蚊谣》四首一组的寓言诗,这组诗歌自成一体,以空中的飞鸢、树上的百舌、陵墓旁的萤火、叮人吮血的蚊子为意象,来鞭挞政客们的丑恶行径,嘲笑权贵们落败的咎由自取,揭示守旧派的可耻下场,并热情赞扬革新派的高洁人格和他们带给人们光明的可贵精神。从这组以寓言为形式的政治讽刺诗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憎分明、快意恩仇,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大丈夫形象。
有人评价刘禹锡既是那个时代的 “局内人” ,也是那个时代的 “局外人” ,很有道理。作为所处时代的 “局内人” ,他一生深陷于朝堂的摆布;作为时代的 “局外人” ,他始终从事他独立清醒的现实性写作,不受任何干扰。他用诗歌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良知。
2 刘禹锡贬官连州的诗歌特点
纵观刘禹锡写于连州的诗歌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柔中见刚的民歌风味
刘禹锡深受《诗经》《九歌》和新乐府诗人 “诗歌写时事” 的影响,诗歌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他的作品中流畅宛转的民歌风味在中唐文坛上独树一帜,这在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准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 “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 “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刘禹锡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进一步熟悉。这首诗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诗的前半部先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美好风光和农人的装束,岭南山乡气息浓郁。接着以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氛围。后半部用讽刺的笔调叙述了计吏的夸辞,对比中自然体现了南方农民的勤劳与朴实,同时深刻揭露出中唐人事制度的混乱。诗歌柔中有刚,颇有汉乐府民歌的风味。他的《莫瑶歌》蛮子歌》等诗都具有这样的特色。
2.2 爱憎分明的诗性情怀
“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2]309连州山水在刘禹锡眼里美不胜收。连州朴素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景色,拓展了刘禹锡的生命情致,使其诗风更为练达晓畅、清新流转。这从他的《沓潮歌》《海阳十咏》等诗作中略见一斑。不仅如此,一身正气、有责任担当的刘禹锡在诗歌里边更是将他对于政治的敏锐观察和卓越见识,延伸至社会底层。他深入连州基层,关心少数民族的生计和百姓疾苦,探问农耕,教泽黎民,写下的《插田歌》《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诗作正是他作为地方官和诗人的责任和爱憎的体现。
刘禹锡写于连州的诗歌把对天地自然的喜爱和对黎民百姓的体恤融汇一体,将敏锐的笔触探入现实内部,体现了这位贬谪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诗性情怀。
2.3 豪迈豁达的人生境界
一生屡遭贬谪不但没有令刘禹锡悲观,相反更激起了诗人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是其豪迈豁达人生境界的具体体现。具有远见卓识的刘禹锡为了改变连州的落后面貌, “治贫先治愚” ,把培养人才放到首位。于是他亲自登台讲学,启蒙民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此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从此,连州名人辈出,及至北南两宋,连州已培养出进士72人,教育辉煌冠于岭南。教育的突破带动了连州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
“昨日鸿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让清光” 是刘禹锡写给刘景《刘景擢第》一诗中的诗句,表现出刘禹锡开阔豪迈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精神。 “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 是刘禹锡在连州所写的《送曹璩归越中旧隐》一诗中鼓励学生曹璩的诗句,意思是:故乡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诗人把连州的景色写得比画还要美,丝毫看不出贬官连州而感伤的影子。其中的豪迈与他在这之前或之后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脉相承,体现出一种乐观爽朗、豁达向上的人生境界[4]。
3 清远弘扬刘禹锡贬官连州诗歌文化的途径
清远文学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刘禹锡、韩愈、苏轼、黄庭坚、李来章、林概、张书鲤、陈邦彦、袁枚等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里留下了无数优美的篇章,其中刘禹锡在清远创作诗歌数量最多,经典作品众多。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刘禹锡作于连州的《插田歌》(节选),引起了广东文化界和高中语文界对粤北清远古代诗歌的重视。
近几年来,清远市以十九大 “大力传承传统文化” 为指引,用 “诗书礼信” 来弘扬核心价值观,并把打造 “生态诗歌之城” 放在 “诗书礼信” 首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千多年来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古代文学家在清远留下的古代诗歌经典是清远诗歌发展的源头,这是当今清远文化发展的底蕴。清远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刘禹锡诗歌宣传活动,并把刘禹锡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引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对弘扬刘禹锡诗歌文化,助力清远 “生态诗歌之城” 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将传承刘禹锡贬官连州诗歌文化融入市民文化活动
清远在刘禹锡本土诗歌文化的推广普及中,把古老的经典诗歌和当下生活结合起来,探索出多条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新传播之路。
首先,重视文化传承的市委市政府将刘禹锡本土经典诗歌融入北江南岸公园建设,在长度约8公里的江滨生态公园中建造古典诗歌文化气息浓厚的刘禹锡广场,广场边缘的刘禹锡雕像,径旁花间的刘禹锡诗歌代表作木刻吸引着市民的目光,让市民在晨练、散步、休闲游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刘禹锡诗歌文化的滋养。不仅如此,刘禹锡广场还给清远市社会各界提供了开展刘禹锡诗歌文化活动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举办的 “刘禹锡‘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朗诵会” “刘禹锡诗歌代表作鉴赏活动” “刘禹锡诗歌比赛颁奖活动” 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
其次,清远市文艺界将刘禹锡本土诗歌文化贯穿到 “清远国际诗歌节” “清远生态诗歌笔会” “北江诗歌笔会” “清远现代诗歌·古典诗词笔会” “‘诗画清远,光影连州’诗歌研讨会” 等大型诗歌活动中,并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走向广大受众,让刘禹锡诗歌绽放魅力、充满活力。
再者,清远市还将刘禹锡本土经典诗歌文化与文旅事业相结合,在连州刘禹锡纪念馆、连州古道、连州小三峡等旅游景点开展刘禹锡本土诗歌文化宣传活动,寓诗教于文旅。
3.2 通过中小学语文课堂传承刘禹锡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中小学是清远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可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状况,这使得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生活地域和地方文化背景,不利于本土传统诗歌文化经典的传承和清远 “生态诗歌之城” 的打造。那么,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怎样利用语文课堂来传承刘禹锡诗歌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并推动清远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就成了我们清远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清远中小学传承本土古代诗歌文化的现状,和对刘禹锡贬官连州诗歌文化的探究,从高中语文教育的角度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
3.2.1 充分认识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既有经典诗歌的价值,又有乡土文学的个性。作为代代相传的经典诗歌,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标志,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和领会高尚情感;作为创作于本土的诗歌,诗歌中描绘的风物、地域比较切近当地学生,学生对这些诗歌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语文教师都知道,古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的乡土味能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把以刘禹锡为代表的清远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用作语文课程资源,正好契合了新课程标准中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根本要求。
3.2.2 把刘禹锡本土古代诗歌经典引入语文课堂
把刘禹锡本土古代诗歌经典引入语文课堂有几种形式:一是设计刘禹锡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探究课;二是与教科书或教学资料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用作语文课堂拓展素材。例如,清远市第一中学梁捷老师曾经设计并实践了一节如下这首刘禹锡诗歌的探究课:
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这是一首描述瑶族风情的诗作。每年十二月初八是瑶族的猎日。喜好畋猎的瑶民到这一天都去围猎西山。刘禹锡曾饶有兴致地跟随上山,看个究竟,写下了这首场面壮观的围猎诗。全诗16句,开头两句总写,起笔不凡,一个 “海” 字,把场面铺开,拉大,铺天盖地。一个 “薄” 字,突出声势浩大,杀气腾腾。 “蛮军” 二字,既点出打猎地,又写出打猎的人们如军队一样威武。3至14句,具体写打猎时的场面:大旗飘展,猎犬飞奔,烟雾滚滚,笳钲声声,鹰惊鹿跳,猎器见红,猎物满囊。最后两句,写凯旋盛况。城门上的守楼笳乐齐鸣,锣鼓喧天,迎接猎手战士凯旋。全诗犹如一幅色彩绚丽、富于动态的 “围猎图” 。这首诗是刘禹锡贬官清远连州时所写的作品,但诗中却毫无被贬的怨气,这正是学生阅读这首诗歌要把握的人生境界。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习诗歌的场面描写和民歌风味特点,把握作者身处逆境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梁老师设置了两个思考题给学生探究:(1)诗人是怎样描写瑶胞的打猎场面的?(2)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联系背景,探讨刘禹锡贬官连州的人生境界。由于这首诗写于连州,诗歌的内容一下子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加上学生学习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其一)》等作品,有刘禹锡诗歌的知识筹备。所以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学生撰写文学短评等几个环节的探究,梁老师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又如,柳宗元贬官永州的时候写有一首题为《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诗歌: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以剑铓喻山峰,说它割人愁肠,突出作者身处异乡的愁苦之深,表达了作者无辜被贬谪的愤慨之情。同时以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在凄凉的贬谪岁月中,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渗入笔端,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远市华侨中学洪玲老师在赏析这首诗的时候,调用对学生有 “亲和力” 的刘禹锡贬官连州的诗歌《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与柳宗元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同样是被贬官到艰苦的南方,豪迈豁达的刘禹锡在这首诗中以饱满的热情高度赞美连州山水之美,与心态落寞寡欢的柳宗元形成明显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3.2.3 开发乡土文学校本教程《清远文学读本》的尝试
清远文学就是以反映粤北清远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它是一千多年来曾经居住和生活在清远这块土地上的本土作家,以及对清远有着特殊情怀的异地作家,对清远饱含真情、激情和深怀忧患的表达。
近几年,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尝试开发《清远文学读本》校本课程,是对部编新教材高中《语文》聚焦 “文化自信” 的衔接与扩展,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需要,是努力建立高中 “大语文观”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清远文学读本》分为 “水魄山魂” “乡风土韵” “粤北灵秀” “金凤歌咏” “粤北文粹” 五个单元,其中 “金凤歌咏” 单元以刘禹锡贬官连州的诗歌经典作品为重点,精选了《插田歌》《海阳十咏(其一)》《赠别约师》《刘景擢第》四首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诗歌,从几个方面来展现刘禹锡贬官连州的诗歌成就。
4 结束语
刘禹锡的诗歌与他的生活行动和社会使命是一致的,他把诗歌存在的意义融进他的生命存在之中,他的诗歌使命在于改变社会。他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诗歌往往从理性出发,融进感性智慧,生成了一种理性与感性兼备的诗性力量,这是他一生坎坷,却乐观豁达的内在动力。他的这些作品饱含了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信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这些作品作为宝贵的传统文化,是当今清远文化发展的底蕴。把刘禹锡诗歌文化融入清远市民公园、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刘禹锡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青少年是传承刘禹锡诗歌文化主要群体和推动清远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把刘禹锡 “本土古代诗歌经典作品” 作为不可多得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培养,有助于清远人梦想的传承和学子们人生梦想的萌芽、生长、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