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2022-03-14景安娜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里,充分回答了为谁办高等教育、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教育。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百年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希望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经验指南和坚实的理论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历史脉络,指导思想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
1.探索时期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
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最后,在考虑各地区对经济与科学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又对高校进行了撤销、合并工作。
1964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深入探索期。春节时毛泽东召集教育工作座谈会,其中主要涉及到:肯定教育方针路线的正确性,但要讲究方法;缩短学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讲究考试方法;要想方设法培养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积极发展。一方面,在高校推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学制改革,新学制包含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三种。
4.改革调整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预示着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也预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1977年8月8日是改变万千学子命运的一天,1977年的冬天高考终于恢复了。
基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改革措施,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推动高等教育逐渐正规化的同时并蓬勃发展。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唯一一个被列入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与1999年正式启动的“985”工程共同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大发展时期
我国在2007年至2012年间,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高校积极探索自学课程及专业,增加选修课比例和学生自学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跨校交流,规范教学评估制度等。在教学模式方面,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材建设方面,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同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等。2008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自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慕课”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获取其他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在近期,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全国各地实施线上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形态。
二、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1.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教育事业的领导
这一思想不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贯穿于我国教育实践之中,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发展生产力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之后正确教育观的确立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也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教育事业的领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学习的任务及性质要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发展,也能更好的服务于政治和经济。
2.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院校是科研的主力军,加强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力度,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教研融合,把科研成果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把科学研究放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正如当时所一直强调的,“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同时还要立足于实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加强后勤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奖惩制度,加强领导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院校建设。
3.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重要性。现今,科技創新在综合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先引导部分高校和专业走进世界一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略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方向,根本路线,根本任务,根本动力,基本方针,基本策略等七个方面去阐述,这七个方面有机统一,密切联系,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指引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是极不平凡的百年,中国摆脱了封建教育,从任人摆布到独立自主再到发展壮大,再到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进而实现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PR
参考文献:
[1]郑庆全,杨慷慨.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J]. 大学教育科学,2021,(02):34-41.
[2]刘齐,张睦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J]. 重庆高教研究,2021,9(01):12-24.
[3]金鑫.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李志民.推进“双一流”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21(19):27-29.
[5]杨琦蕙.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4):8-12.
(作者简介:景安娜,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李雪威)
3867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