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

2022-03-14赵燕娟

学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赵燕娟

摘 要:劳动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发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因此,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单方面传授劳动技能,更要多渠道强化学生思想认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加以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6-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13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中作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尤为关键。学校不断推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轮驱动,借助各学科优势渗透劳动教育,催生小学生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而小学语文学科更需要渗透劳动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与教育社会性目标要求相符合。劳动创造了一切,也就意味着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本身就要具有劳动属性。劳动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得劳动的正确观念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并付诸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发展自我,创造美好生活,从而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二是与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即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并从劳动中迸发智慧思维,展现创造精神,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认识到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能力等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三是与创造劳动教育社会大环境大氛围相契合。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于语文知识渗透,使学生既学习语文知识,又体会劳动价值,感悟劳动的真谛。以语文教学为途径创设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采取一定形式集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夯实家庭、社会中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人人爱劳动,个个会劳动,家家都创造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大氛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劳动育人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要注重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新课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同频共振,正确认识语文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也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实施劳动教育,这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补充与完善。教师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即自己是劳动教育的一分子,而渗透劳动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教师从事社会劳动的一种体现。教授语文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因此教师要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不再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影响,要不断突破与创新,切实实现把“教书”与“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实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细节中,深入学生心中。

(二)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制订教学计划

针对语文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要统筹兼顾,首先对有关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将相关知识点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分配,与劳动教育技能相结合,充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融合式教学计划。使劳动技能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保持同频共振,而语文学科教育也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与劳动教育相契合的教育内容的同步进行,引领学生深化劳动内容,起到巩固促进作用。

(三)发挥语文学科功能,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小學语文渗透劳动教育是必然趋势,通过发挥学科功能,找准渗透劳动教育的结合点,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启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知行合一践行劳动,快乐成长。

一是课堂教育中穿插劳动教育内容。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中所阐述的劳动意义,引领学生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劳动思想,从而正面强化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也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缺乏劳动技能、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所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在这些正面教育内容与反面教育内容的呈现下,全面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具体到每一堂语文教学,教师首先要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从而对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准最佳结合点,有机融合后进行教学。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包括歌颂劳动精神、劳动成果、创造幸福以及弘扬劳动之美、劳动精神的文章,挖掘这些文章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引领学生认识劳动,感受劳动之美,主动创造美,强化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创造美的正确劳动观,从而热爱劳动,树立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情怀。

二是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形成系列体验。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劳动场景的描述,教师借助文中劳动场景形成系列体验,引领学生感悟劳动之美。教师精研文本内容,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认识劳动,感悟劳动精神。结合文中的劳动场面,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使学生现场进行模仿抑或讲述自己与之相同的劳动经验,积极交流自己的劳动经历。教师结合文章的具体劳动场景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体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劳动的具体安排进行分工,同时交流想法与做法,进行劳动设计。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之美,也对文本阐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劳动任务后,根据每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引导学生再从劳动成果中分享幸福感和喜悦感,让学生阐述自我劳动成果,与文本中关于劳动成果的词语运用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中建构语文学科知识框架,加强劳动成果的体验。认知劳动、体验劳动后,则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心情,抓住文本中关于描述辛勤劳动的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美好的心情。朗读描写劳动心情的段落,感受文本中劳动带给作者的愉悦心情,学生们围绕所参与的实践劳动谈谈感受,分享心得,从而与作者的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借助文本展现劳动场景、策划劳动实践、展示分享劳动成果,再从劳动心情中层层加以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自觉意识,拥有崇尚劳动、体验劳动的美好心情,由此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实现相融相通,同心共振,切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增强了对劳动价值的追求。

三是布置写作任务,深化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写作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中,既锻炼劳动技能,也通过参与劳动的整个过程,丰富劳动体验。作文课以劳动为主题,让学生经历劳动体验后,对劳动经历进行描述,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使他们的劳动意识与习惯逐步养成,不断增强劳动与实践创造能力,激发劳动精神。在围绕劳动实践进行写作时,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一种是采取家庭劳动,让学生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事,进行劳动的体验和描写;一种是参与社会劳动中,写有意义的社会劳动,如社区服务、义务植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志愿者服务等,使学生参与这一社会劳动服务中,不仅感受到劳动助人的快乐,也丰富劳动体验;一种是学习劳动技能。让学生们具体写写自己在劳动中学到的技能,如剪纸、养花、采摘、刺绣、养小动物等,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要求,让学生学会观察,勤于动手、动脑,增强劳动的体验,充实写作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认知。

(四)形式多样,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教育不仅在课堂上完成,还可延伸到课下,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也使得劳动教育的途径不断拓展与延伸。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同步进行“我是劳动小能手”“劳动最伟大”“劳动与成才”等系列活动。语文教师与班主任携手举办有关劳动的征文比赛,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劳动体验。当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并参与专题写作后,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集中讲解抑或在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及每个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热情,使他们将自己的劳动经历进行书写,也提高学科素养,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

总之,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层层推进教学,丰富学生体验,深化学生认知。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细节、落到人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精神,从而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344250033824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