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果研究*

2022-03-13冯小宸朱义华

民族翻译 2022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文学性

冯小宸 朱义华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文学性”概念最早由雅各布森提出,他认为文学性是“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随着文学性概念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文学性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而“是一种使语言具有艺术魅力的表达方式”[2]。因此,文学性语言的翻译是作品外译时的魅力再现的过程,相关翻译研究对文本意蕴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于文学性的翻译研究多集中于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表现和翻译策略,如赵彦春、吕丽荣的文章从语言形式、修辞手法入手,分析了典籍《道德经》外译时文学性的缺位与再现,周领顺的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论证意译是增强译文文学性的重要途径[3-4]。在其他文本类型,比如政治话语中也存在大量诸如用典之类的文学性语言的运用,文学性语言的处理能够在直观感受上给予读者深刻印象,从而规避传统政治话语中常常带有的距离感与说教感,减少因政治环境差异而导致的读者反感或误解。文学性语言的加入可以帮助政治话语所表达的内涵更易被接受,尤其在外宣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外国读者的排斥,提升外宣内容的接受度与对外传播效果。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的英译研究现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出版、对外传播是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的第一步”[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集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文集中用典丰富,其典故的英译研究颇受重视。其中,有不少关于英译策略方面的研究,例如:祝朝伟将各类翻译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并探讨成功外宣的启示[6];张翅鹏从典故翻译所使用的句法策略、语义策略、语用策略阐释传播中国文化的要义[7]。另外,有学者关注到典故英译中存在“再语境化”,在翻译时需要面对文化层面的问题,注意新语境的变化和译文中要素调整的方法[8-10]。在语境化的原则上,陈大亮和陈婉玉探究了用典翻译的互文性[11]。以上研究虽从不同角度出发,却均聚焦于如何提高读者的接受度与传播中国文化,研究仍有可以继续推进的空间。比如对于用典的英译策略研究多关注内容,较少关注话语形式,对于“再语境化”的研究中多强调语境之间的不同和译者的身份,较少谈及典籍原意的历史传承对“再语境化”的影响等。而这些均指向典故本身的特质,即其文学性的研究。因此,本文聚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用典的英译情况,探究译本中文学性效果的展现。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之文学性效用与翻译思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政治外宣的重要载体,其译本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反映着中国的政治外宣效果。而书中典故的翻译对于外宣翻译工作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书中包含了大量抽象的政治概念与方针政策,翻译出来后难免会使读者阅读困难,兴趣不足,而典故的使用,通过借助日常现象或故事生动解释了相关政治概念与政策,使之明白易懂。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大国,典故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能保持中国文化特点,同时发挥出用典修辞的作用是对政治文献翻译工作者提出的挑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语言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用典往往带有历史兴衰更替、人物生活阅历沉淀下的独特历史智慧;(2)用典常借自然现象或事物规律,见微知著生动启发读者深思;(3)用典常具有特定的语言形式,即节奏与音律;(4)用典修辞的使用一般承担着佐证或解释政策可行性的作用。故要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的翻译,就必须将上述文学性维度进行有效传译。为此,笔者借助上海外国语大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料库平台典故库①,将前三卷中的典故进行查询,共整理出60项用典。下文拟基于这60处典故的翻译探究其文学性与外宣效果。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用分析

(一)历史智慧型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果

经过筛选,在60处涉及用典的文学性语言表达中,有40处用典与历史更迭和人生经验有关。有些用典表达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同卷本中多次出现,例如:

例1: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12]50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12]167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3]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港澳同胞大有可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协力、坚忍不拔,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矢志实现我们的目标。[13]401

译文:The last one tenth of the journey demands half the effort.[14]54

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14]186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15]16

On reaching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one is only half way there.[15]467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指越是接近终点,就越需要毅力和努力,否则无异于半途而废。这句话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均有出现。政治话语由于其显著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无法同文学话语一样拥有多种表达[16],但文学性元素的加入能够为政治话语丰富表达方式,提升效果。四处使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典故均为渲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途的不易,但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受叙事接受主体影响,译文处理方式各异。第一卷中的两处均以“青年”为主体,阅读全文后发现,第一处中,“the last one tenth”和“half”产生极强的修辞与语义对比效果,更加突出青年人的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的意义;第二处以历史进程为铺垫,译文中“done”出现两次,反复但不显重复,使译文朗朗上口,在呈现复沓美的同时强调了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离不开持续实践。根据第三卷中的讲话,中国在民族统一与复兴的道路上哪怕获得了诸多成绩,但仍需要保持继续向前的心态。第三处的处理方式与第一处相似,相较于第一处,语义表达更为具体化,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伟大复兴事业的艰巨性和全党努力向前的决心。第四处通过语言形式的变通,将译文处理为“主句+伴随状语从句”的形式,也是四处译文中唯一以“人”为主语的表达,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强调“人”的因素,有利于增强亲切感,同时彰显祖国统一的决心和魄力。依据所强调的信息不同,译文也分别将亮点放在了“demands”“to be done”“halfway”和“only half way”几点上,将典故的重心与传达的内容尽可能保持一致。再如:

例2: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2]51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前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399

译文:If you can i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do so from day to day.Yea,let there be daily renovation.[14]55-56

If you can improve yourself in a day,do so each day,forever building on improvement.[15]464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强调不断自省与革新的重要性。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当谈及“青年创新创造”时,“新”所指为“创新”,即“innovate”;当谈及“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时,“新”意味着“发展”,与译文选用的“improve”对应。而且,第一处译文加入了“yes”的古时用法“yea”,增添了译文的典雅美,再现历史典故独有的审美特征,帮助英语读者体会文字魅力。第二处译文接连使用“each day”和“forever”,既强调迫切感又点明持续性,深化原文所指,凸显了主题张力。在用典英译中,文学性效果受立场与语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

例3: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12]9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12]170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17]214

译文:Inequality rather than want is the cause of trouble.[14]108

Care less about quantity and more about quality.[14]190

He is not concerned lest his people should be poor,but only lest what they have should be ill-apportioned.[18]236

译文第一处讲话主要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出于经验教训的总结,译文引入“trouble”作为“不均”的结果,说理清晰,引发读者对于社会不均现象原因的反思。实例第二处引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人”为主体,阐述内心遵循的文化基因,相应地,译文选用动词引导的祈使句,再现原文的意义与形式,凝练表达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核心要义。第三处的立场相对宏观,从治国理念入手,用典凸显以人为本,表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译文将叙事视角转换到领导者,巧妙赋予读者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引起共鸣,感悟国家治理中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有些用典的文学性语言在同一卷中也多次出现,例如:

例4: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170

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66

译文:Do things for the good of others.[14]190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14]292

原文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否定句,其翻译的正向和反向处理方式恰好在两处译文中得到了体现。第一处中用典的使用是为强调中华传统文明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美德的根基,因此译文倾向于正面积极情感描述。第二处的语境是对日本侵华历史的阐述,译文借用否定的形式增加语势,对原文的情绪力度进行保留,再现了原文话语间对于这段刻骨铭心回忆的愤懑与对和平的诉求。再例如:

例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12]4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做起……[12]183

译文:A journey of one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14]51

A journey of one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14]203

两处译文差异并不大,均将抽象的发展过程具体化为“step”,以帮助读者认知,但语境的不同决定了译文更适用“single”或是“the first”,并产生留白的文学性效果。第一处的语境是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探讨,“a single step”作为构成努力过程的单位,以小见大,译文横向留白,引导读者感悟追梦路上坚持与累积的重要意义。第二处是对于少年儿童时期品德养成的讨论,“the first”作为序数词,纵向留白,引发读者有关品德培养关键时期的思考。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内容对等,同时进行留白,充分保留了读者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自然哲理型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果

在所有统计出的文学性用典中,有20处用典都符合借用自然规律引导出哲理的范畴。例如,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两次出现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例6: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12]50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今天这一代少年儿童一定能立志向、有梦想,……[12]185

译文:The wav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behind drive on those ahead...[14]54

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excel the previous one...[14]205

海浪的动能本属于自然现象,但作为典故使用时则通常借用其文学性意义,突出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新胜于旧的社会发展规律。第一处原文直接引用这一历史规律,因此译文的处理保留了中国独有的“Yangtze River”,这种陌生化手法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维系了读者阅读时的审美新鲜感,也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第二处原文展望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前景,译文也将重心放在对新生代的希冀上,此时“长江”的省译为后半句的“younger generation”预留出焦点,引导外国读者迅速抓住行文要义。再如:

例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人员往来达1500万人次,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12]294

译文:A tall tree grows from a small seedling;and the building of a nine-story tower starts with the first shovel of earth.[14]322

参天树木自小树苗成长起来,高台是由一捧捧泥土搭建。借用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习主席强调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同样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推进才能最终建立深厚友谊。就原文而言,内容明朗易懂,译文处理保留了比喻义,并与后文中的“友谊之树”呼应,结合具体数字,在修辞格的使用中提升说服力,让英语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用典展现出的中国—东盟情谊持续务实并将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学性效果。同理,涉及公众常识时,译者对于原意和引申义进行了细致思考:

例8:……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有问题的党员、干部找准“病症”……[12]377

古人讲,“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这些年,我们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从严治党新要求,提出并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13]509

译文:Curing an illness is easy at the start but saving a terminal patient is hard.[14]415

It is easy to nip a vice in the bud but difficult to correct deep-rooted problems.[15]590

两处均从“党”的发展角度出发,讲话主体一致,译文一处保留了典故原意,另一处则选用引申义。两处用典所处语篇语境为隐喻语境。第一处以“治治病”“看医生”隐喻党员作风治理的重要性,而用典的英译选用典故原意,延续了隐喻的修辞色彩,同时照应下文的“病症”,表达生动但不失威严。第二处作比问题的初显状态为“bud”,严峻情况为“deep-rooted(plant)”,复刻原文韵味,在政治说教中融入文学比喻,提升英语读者阅读时的审美体验,浅显易懂地帮助读者理解用严明纪律管党治党的决心态度。

(三)劝谕建议型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果

劝谕建议型用典大多出自中国古代诗词或名人名言,其节奏感强,音律规整,翻译中需要格外注意,才能尽可能还原出中华古典文化中独特的韵味,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加记忆点,提升宣传效果。例如:

例9: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做起……[12]183

译文: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14]203

此句典故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原指年少时不知努力,年老时再悲伤悔恨也无济于事。本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出现,相关语境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小做起,借用这一典故加深读者的理解。原文采用的是“主谓(动词)”结构,对仗工整。译文则选择从结果入手,将年少与年老的情况进行对称描述,“a/an+adj+n.”在节奏上保持一致。且/’aIdl(r)/与/’be(r)/押尾韵,译文前后对比强烈,文学性音韵美显著,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从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此外:

例10: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12]53……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

译文:virtue uplifts,while vice debases.[14]57

此处原文中前后的对比更加强烈,“善”与“恶”,“登”与“崩”,将道德修养的践行喻为“登山”或“山崩”,强调了坚持正确道德修养需要自觉地坚持与培育。译文在节奏上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并且选择了英语中对于善恶的经典词语“virtue”和“vice”并押头韵,贴近西方读者表达与认知,增强了可读性。译文放弃了引入“山”的元素,而是省略宾语以主谓(动词)方式解释了善与恶的对比,赋予极高的警示性,文学性效果极强,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

(四)政治治理型用典翻译的文学性效果

在政治话语中,典故的使用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鉴古观今,通过历史的发展经验为当今政策提供可行性与必要性的支撑。例如:

例1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183

译文:When we see men of virtue,we should think of equaling them;when we see men of a contrary character,we should examine ourselves.[14]202-203

此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里仁》,表达的观点为: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长处,见到缺乏德才的人,就要反思改进自我。此处,习主席强调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心中有榜样,要追求美好品质。原文文风古朴,意蕴深厚。为便于译入语读者掌握行文要义,译者选用通俗表达,以主从复合句形式来翻译,但重复使用了“when we see men of...,we should...”句式,以还原原文中“见贤……见不贤……”对比与重复修辞带来的语义凸现与节奏体验,便于读者理解之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

例12: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12]417

译文:Hearing is not as good as seeing,and seeing is not as good as experiencing.[14]467

此处原文句式同样呈现出古韵复沓之美,且内涵较易领悟,即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因此,译者将“耳闻”“目见”和“足践”处理为动名词,由“...is not as good as...”贯穿其三者关系,并将隐含在原文中的层递(climax)修辞传译到位,再加之“-ing”形成的尾韵统一,并列工整,重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传达了原文强调实践重要性的本意。再如:

例1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2]409

译文:Prime ministers must have served as local officials,and great generals must have risen from the ranks.[14]457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是中国古代治国智慧的深刻反思,意指宰相和猛将都需要经过基层的磨炼,否则便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虽然“宰相”和“猛将”是特定历史时代的职位,但其中蕴含的文学性哲理仍对当今的治国理政有重要启发——领导干部要注重实干培养与经验积累。译文考虑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为简明扼要传达最精确的信息,译者通过归化处理信息,将“州部(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处理为“local officials”,“卒伍(古代军队编制)”处理为“ranks”,便于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此外,译文的排列非常工整,提升阅读效率与可读性的同时增强了阅读愉悦感。

四、结论

中国政治话语外译在对外宣传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在坚定政治立场与态度的前提下,保留话语文学性,提升英译文本的可读性与耐读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政治话语的用典英译必须再现历史厚度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色,以提升政治话语外宣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语言的英译就在尊重语境差异的同时,利用语言形式与修辞处理,揭示历史智慧和自然哲理,启发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政治政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为政治话语外译乃至其他文学性语言外译起到典范作用。在政治话语外译时,译者需要把握文学性灵魂所在,助力外宣效果的提升。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文学性语言翻译的温度研究”(KYCX22_2409)、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语言认知与跨文化研究”(2020JDZD02)研究成果。本论文还得到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注 释:

①语料资源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网址:http://imate.cascorpus.com/.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典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