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图丰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2022-03-13关文娟
关 文 娟
(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历史图、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依托丰富的历史图表资源,运用绘图指令来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手动、脑动、心动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绘制路线图增强历史体验
心理学家霍斯顿等人对认知主要意见的归纳中指出认知是思维,思维是信息加工的最高综合阶段,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
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教师通过绘制路线图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新航路开辟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领略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为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了支撑。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任务,即新航路开辟时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线信息对比表,从时间、支持国家、航线方向、目的地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知识整理,以为课堂探究进行知识储备,教师也可由此掌握学情特征,以学定教。同时,结合个人兴趣意向,教师组织学生以欧亚非美各洲为单位进行分组,目的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看待历史问题,并就新航路开辟对某一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组间互动、思维碰撞、迁移运用搭建平台。
课中,学生分组的任务为“请各组依据到达地,派出代表写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序号所代表的航海家,在地图中标出途经海域,说出其支持国,叙述该航次航海活动的意义”。在这一环节,学生首先需要结合预习知识和教材内容及史料,判断、认领属于本组的航线任务,进而确认历史事实,并运用学科语言进行历史叙述,各组代表利用互动电视屏幕工具将四条航线的出发地、目的地、途径海域等关键信息直观、立体呈现于互动电视,不仅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也通过时空观的构筑来细致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大意义,突破学习重点,并为以微观视角深入探讨新航路开辟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角色体验感和认知铺垫,情景创设水到渠成。学生代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对答案进行补充、修正、完善,组间也可提出质疑,这也为生成新问题提供了素材和平台,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得以提高,立足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目标自然得以达成。
依托历史地图资源进行路线图绘制在常规教学中比较简单易操作。统编历史教材及地图册中有很多地图资源可开发,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绘图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也有利于生成性问题的出现,教师则以此契机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组织课堂活动,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业质量水平的核心素养。
除了绘图,历史地图也承载历史信息,成为教学资源的创新点。如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基于核心素养,依托地图信息开发学习情境或创编试题。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教师可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第2、3页文化遗存分布图,设计具有梯次性的学习任务“观察旧石器时代历史遗存的地图信息,这些历史遗存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图例和教材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又具有什么共性?请举例说明。综合以上结论,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一组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充分读图、识图,信息提取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在图文结合的史料运用中得以实践,由此,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认识早期国家的逐渐形成。
如果以开放性试题呈现,则思维层级和素养考查要求也会进一步提升。如“观察石器时代的两幅历史遗存分布图,请提取两对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进行论述。要求:自拟论题,阐释充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信息整合度高、逻辑思维强的开放性试题更适合于选考历史的学生进行素养训练。因此,教师在选择地图资源设计学习任务或命题时,务必考虑学情特征及其发展需要。
二、通过绘制时间轴推进深度学习
绘制历史时间轴同样可以起到和绘制历史路线图相似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在初中有过一定学习,比如战争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关联、内在联系,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方面仍需提升理性认知。
在讲授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时,教师课前自制半成品的时间轴框架,包含部分时间、地点、侵略国、条约等。课堂上设置互动环节:请观察时间轴信息,结合教材叙述,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时间轴进行加工完善。历史时间轴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一大优点是主题鲜明、信息明了,因此,在课堂组织环节,学生对这种操作性强但入手容易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自告奋勇参与活动,教师可选派两名同学于教学课件上进行绘图操作,组织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笔记上进行操作,并指定任务完成时间。这样做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避免少数主角与多数看客的情况,从而增加课堂参与度的广泛性,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持久性和热情度,也可为教学评价中的生生互评提供情境和依据。待任务完成后,教师首先请于教学课件上绘制时间轴的同学介绍绘制思路,然后组织学生对两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面向所有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和综合评价。绘图完成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整理数轴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发现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时间、侵略国家、侵略地点、条约数量等方面具有什么变化趋势?这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两次侵略战争的关系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并综合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进行阐述,实现民族富强复兴的责任感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当然,结合不同学段、班级的学情需求,历史数轴的具体信息、呈现方式、任务驱动也可以有所不同。
历史时间轴是历史图表的一种呈现方式,以时间为轴,以主题整合信息,视觉效果清晰明了,可以充分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性认识,绘制并应用历史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时间轴承载学习主题、支撑任务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理性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学生自绘历史时间轴的基本原则
日常教学中,相较于绘制历史地图,自主绘制历史时间轴更易操作与实践,指导学生正确绘制历史时间轴自然很有必要,绘制历史时间轴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时序具有一致性
时序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作为学习工具的时间轴应以一致的世纪、年代或具体时间节点为数轴单位,配以相对应的关键事件,形成数轴的基本信息,从而体现历史发展趋势、阶段特征,这样既利于养成规范的时空意识和学科思维,也方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为日后调整、丰富数轴形式及信息提供模板。
(二)信息具有主题性
时间轴是以时序性为依托,旨在通过关键时间节点的信息,如历史事件、阶段特征表述等呈现方式使绘制者和观察者能够自主从中提取信息,并发现历史问题,因此数轴信息通常是主题式呈现。如果数轴中的历史事件等主题类别过多、表述过复杂,则会增加绘制难度,影响绘制心态,同时造成整个时间轴信息杂乱,干扰信息读取。
如果是绘制体现单一主题纵向发展趋势的时间轴,建议以一个至两个主题为宜,不宜超过四个,在数轴分布上,可根据主题特点及表述要求采用一侧式结构或上下两侧式结构,标明主题词,如为清晰度考虑,也可以不同颜色呈现信息,以示提醒或强调。如果是绘制不同主题的横向对比性的时间轴,建议采用上下两侧式结构,务必标明主题词、空间信息等,以鲜明体现对比性。
(三)内容具有逻辑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式前进的,人类社会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时间轴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聚焦历史进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主题,以微缩历史管窥一斑。因此,时间轴的绘制不可随意,所选取的主题、事件、信息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方便整理的同时,再现历史规律,既可体现绘制者的思维过程,也能有利于观察者发现历史问题,引发深入思考。绘制者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和主题信息的逻辑性,对历史时间轴的布局和要点进行个性化标注,以起到提示或强化效果。
(四)布局具有美观性
历史时间轴是历史事件的载体,置于时间轴的主题及信息表述要准确、严谨、精炼,制作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时间间距进行科学和相对均匀的布局,主题、事件和信息复杂的数轴可统筹数轴两侧,综合布局,应利用彩笔或符号加以标注,以便区分、记忆、梳理、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趋势。
(五)应用具有发展性
绘制历史时间轴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时空观念的养成过程,更是以唯物史观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载体,家国情怀也可以通过时间轴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动呈现出来,因此,历史时间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进而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学习者的自身发展需求,历史时间轴是可以进行适度延展、变式,宗旨就是为学习者所用。如纵向来看,历史时间轴可以某一具体历史时段为基础,延展为长时段发展趋势,这样更利于学习者宏观的发现历史发展的演变进程及规律。历史时间轴还可以变式为历史坐标轴,呈现更加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思维含量。当然,历史时间轴还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载体。
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人人从之。”将历史图表资源和历史绘图作为情景创设和学习任务的脚手架,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既突显学科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也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也需要其他学科素养的支撑与运用,因此,核心素养也得以在实践中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