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3李淑晶
李 淑 晶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自2018 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在推进新文科建设,倡议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这是为应对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前瞻性方略[1]。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而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及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2]。
新文科建设是指以突破传统学科间界限、加强学科融合与创新为途径,以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文科代表着一种学科融合的趋势,强调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3]。这种新形势、新挑战迫切需要提高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而高等外语教育应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2]。
英语学术写作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论文的能力。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我国未来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学术地位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写作能力无法满足国家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在就业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求。建设新文科的倡议为解决学术写作教学问题提供了契机。
二、外语人才培养的三个层面
学术写作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依托项目教学模式[4]、基于语类的教学模式[5]、语料库驱动的教学模式[6]和以思维实验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7]。此外,郑咏滟基于“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混合式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8]。王宏俐等借鉴体裁分析法和学术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学术英语读写教学模式[9]。此类研究为写作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这些研究尚未将写作教学与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新背景紧密结合。本文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可从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三个方面落实外语人才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科设置层面上,应紧贴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前沿,设立新的专业学科方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外交外事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转变,传统外语学科体系在多样化、专业化和跨学科性方面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10],使外语教学效果受到限制。建设新文科的倡议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契机。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相当丰富,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跨界融合与实践导向是学界共识。这两点已经反映在一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外国语学院的课程建设之中,为外语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准备了条件。
其次,课程设置层面上,应建设文理交叉的新型课程体系。“新文科”的概念提出时间尚短。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首次提出;2018年我国学者开始讨论,随后成为教育部工作部署方针。虽然目前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很多方面还处于讨论和探索阶段,但是很多学校已经率先在已有共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东部外语类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建立了“‘多语种’ + 人文素养、‘国别区域’+ 综合能力和‘交叉复合’+ 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10]。西部地区研究型高校西南大学,已基于学科特点,整合学科优势,建立了跨学科的集群教学单位。例如,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历史学院整合为人文学部。西部地区应用研究型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基于前期应用型高校建设基础,已经打通了很多学科间的学科壁垒,初步实现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并在课程设置上初步实现配套改革。例如,外国语学院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商导论、汽车营销学、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学等课程。
最后,在课堂教学层面上,通过利用新的教学技术、重组教学素材、设计新型教学活动等手段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这三个层面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上一层为下一层提供条件和支持。专业建设层面和课程建设层面的努力和尝试,为新文科建设落到教学层面的实处提供了前期基础和改革方向。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专业课程无疑是实施新文科教育改革的具体载体,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有了文理交叉的课程设置,还需建构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将新文科建设最终落实。然而,目前新文科背景下的学术写作教学模式研究尚少。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应以本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改革成果为基础,通过重组教学素材、设计新型教学活动和利用新的教学技术,来解决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词汇语法、语域和语类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在词汇语法、语域和语类三个方面均存在问题。词汇语法方面,语言得体性仍有待提高[11],语法错误减少,但词不达意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语域方面,专业兴趣和学科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结合[12],对实际运用中的语域特征把握不足,倾向于以日常语境替代学术语境。语类方面,尚缺乏学术思维[12],在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综述文献回顾等各阶段均存在困难[13]。因此,本文从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和教育技术三个方面建立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以期有针对性地解决英语学术写作中的问题。
(一)组织跨学科教学素材,增加语言知识、语域知识输入
英语学术写作的目标是产出学术论文。根据输入输出理论[14],在语言产出之前,学习者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有益于学术写作。据此,英语写作教学应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组织新的教学素材,有针对性地弥补英语学术写作中语言和语域知识输入的不足:
第一,语言知识输入。加强英语学术期刊论文原文的阅读,甄选语言研究类经典文章,解析学术语言的词汇语法与语义资源[15],强化语言知识输入。
第二,语域知识输入。结合学生所修的专业课程和兴趣,适当甄选理、工、商科跨学科应用文献,突出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分析[16],加强语域知识输入。
(二)设计实践导向教学活动,强化语类知识输入
学术论文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语篇类型,不仅在写作形式上讲究科学规范,在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语类特征[17]。语类是分阶段实现目标的社会过程[18]。学术论文的语类特征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的使用上,还表现在语篇布局的阶段性上。这是学术思维的体现,也是学术写作的核心要素[19]。Martin 和 Rothery提出语类读写教学法,通过分析语篇的语类阶段帮助学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语篇类型[20]。英语写作教学借鉴语类读写教学法,设计以下教学活动来强化语类知识输入:
第一步,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英语学术期刊论文,分析并掌握学术论文的语类特征。
第二步,仿写活动。根据所掌握的语类特征,分配选题,参照期刊论文进行仿写练习。
第三步,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就有价值的选题展开真正的科学研究,尤其鼓励学生选择交叉学科的科研课题,并且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严谨地完成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环节,以实际的科研体验锻炼学生的学术思维,使所掌握的语类知识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融会贯通。
第四步,写作活动。就实际的科研活动进行写作,并在反复地(与老师和同学)讨论、阅读、实践和投稿(获得反馈)的过程中不断修改。
第五步,发表活动。鼓励学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学习如何与学术期刊编辑进行书信联系,如何获得修改意见等反馈信息,以期进一步完善文稿,提高写作质量,并且体验学术写作的完整过程。
(三)利用新型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多模态学习有利于视觉、听觉信息加工,同时又有助于强化学习认知内化[21]。基于当前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国内外高校共享的MOOC和各种网络资源,英语写作教学应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模态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线上示范、讲解 针对学生共性学习需求,采取线上多模态教学。主要包括:(1)自制视频短片,解析学术论文的词汇语法特征;(2)利用高校慕课资源,解析学术论文所涉及的语域特征;(3)综合利用各种社交软件随时追踪学生的研究进展,辅助其完成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语类特征。
二是线下讨论、总结学生个体学习需求,采取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发现学生尚未意识到的词汇语法及语类问题;(2)协助其发现所选研究题目涉及的语域特征;(3)根据具体选题,帮助学生梳理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设计,确保其论文写作基于完整的研究之上。
四、结语
本文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的主要问题及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需求,探索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掌握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语言资源。提出组织跨学科教学素材,建构补充学生词汇语法知识和语域知识的教学方法;设计实践导向教学活动,建构补充学生语域知识、培养学术思维的教学方法;采用新型教学技术,建构提升语言及跨学科知识输入效果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