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2016-06-30刘欣
摘 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近义词的辨析成为语言学习的一大难点。基于CCL语料库,针对近义词“永远”、“永远”,本文从近义词分布的语域,节点词的高频搭配词,通过观察检索行中所呈现的近义词搭配特征,揭示出它们的搭配关系,对传统的词汇辨析起到行之有效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近义词;语域;搭配;语义偏好;搭配结构
作者简介:刘欣(1990-),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近义词的辨析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难点。下面以“永远”和“永远”为例,先介绍传统的教学当中现状和问题,再基于CCL语料库,通过大规模、真实的语料,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来归纳近义词的异同点,作为辅助手段来促进汉语近义词的教和学。
一、近义词“永远”、“永久”的问题探究
“永远”和“永久”是该教材第十课练习第三题中出现过的一对近义词。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试图按照“永远”、“永久”的词性、句法功能和语义的角度来解题,但容易得到错误的答案,而感情色彩这一区别特征又不够明确。
可见,仅仅依靠词典和教材是不够的,由于习得者受到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必须将词汇的字典释义转化成具有应用可能的辨析规则。
二、基于语料库的“永久”和“永远”辨析
(一)“永远”和“永久”在不同语域中的词频
(1)统计近义词在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
语域是人们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出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言语变体。近义词在不同的语域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统计“永远”、“永久”在不同的语域中的出现频次,所占比例及其差异,有助于将两者区分开来。
(2)针对近义词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来观察和分析
观察语料可得:①从总频次来看,“永远”比“永久”更常用。②在不同的语域中,“永远”倾向于当代文学;“永久”则是应用文。③差异最为显著的是在报刊这一语域,说明“永久”比“永远”更多地用于报刊。④在翻译作品和当代文学这一语域,“永远”在它的总频次所占比例中位列第二、第三,远远高于“永久”⑤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较之现代文学,“永远”在当代文学中出现的频次大大增多,而“永久”在现代、当代文学两个语域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二)“永远”和“永久”的搭配词
(1)统计近义词的显著搭配词。
通过CCL语料库检索“永久”、“永远”,寻找两词周围反复出现的词,这些词就是“永久”、“永远”的搭配词。我们以“永久”为节点词,将跨度设定为坐0右5。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到包含“永久”、“永远”的语料分别为6552条、30131条。
(2)分析近义词的右置搭配词
从词长和词性来看,“永久”的右置搭配词多为双音节词,“永远”的右置搭配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永远比永久更多地出现在口语当中。除了结构助词“的”、“地”、“了”,连词“和”,介词“在”,其余的搭配词大多是名词或动名词,个别是形容词。从“永久”的右置搭配词来看,绝大部分情况是作定语,修饰名词,偶尔作状语和谓语。而在“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单音节动词占很大一部分,结构助词、助动词和单音节副词占一部分部分,有个别的表示第二人称的名词。虽然“永远”作多种句法成分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就右置搭配词的词性来看,“永远”作为副词词性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语义偏好来看,“永久”后的名词大多倾向于表示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领域,是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问题。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后的词,意义比较虚化。有许多助动词、结构助词。通过观察语料,其后出现的高频动词,组成了“无法忘记”、“忘记不了”、“记住”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看出,“永远”更多是表示一种主观情感。
(三)分析近义词的搭配结构
从搭配结构来看,作状语时,“永久”大多数会带上结构助词“地”,再接动词,且动词的词义不包含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永远”后面可以直接带表示情感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此外,“永远”经常带单音节副词,在表示时间程度上再限定范围,加上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语气的副词,例如:“永远都”、“永远不”、“永远也”,但“永久”后面不可以带副词。“永远”后面可以带作系动词或者副词的“是”,“永久”却不能。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一条比较简单可靠的区别标准。
同样作定语时,从高频共现搭配词来看,“永久”的中心词多是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意义相对比较具体,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的中心词仅仅从上表中,还看不出对象,有待扩大范围观察语料。值得注意的是,“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有“你”,并且通过检索和统计发现,第21个高频右置搭配词是“我们”,与人称代词高频共现的现象和它表达主观感情色彩或许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永久”、“永远”这一对近义词进行区别的目的是,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能够作复杂的句法成分的近义词是容易混淆的。而基于语料库的检索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直接的区别标准,可以对传统教学近义词辨析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茂松、黄昌宁、方捷.汉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J].中国语文,199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商务印书局,2012年.
[3]蔡绿.也说“永远”——基于语料库的语频统计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4年.
[4]洪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教学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
[5]陆军.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英语近义词搭配行为与语义韵研究[J].现代外语,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