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程法专业为例
2022-03-13孙亚贤杨星艺
孙亚贤 杨星艺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长沙 410015)
一、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工程法专业
(一)工程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工程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相关行业日益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工程领域法律纠纷的激增。工程相关领域的法律纠纷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需要具备相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法律专门人才参与。与此同时,我国却缺少解决此类纠纷的专业性人才。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从响应国家号召和迎合社会需要出发,依据自身工程相关领域的学科优势设立了工程法专业。工程法专业主要通过工程相关知识与法学知识的融合,实现培养工程合同与招投标、工程立项审批、工程监理监管、工程赔偿法律纠纷解决、国际工程承包法律事务等工程相关领域急需专业法律人才的目标。
2.工程法专业的培养模式
工程法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和法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外需要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大多数工程法专业的培养模式为“课程+实践”的模式。首先,在法学核心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建设工程合同法、招投标法、FIDIC合同条款、工程法概论、工程刑法等。其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工程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深入工程企业,了解工程领域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纠纷及纠纷的解决模式。
(二)课程思政对工程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法律人才这个目标,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工程法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实现德法兼修的目标。
1.课程思政对工程法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后,教育部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重点内容、教学体系、分类推进、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激励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指导思想为高校教育全方位改革提供了指引。
工程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于如何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在《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中,提出了“厚德育,铸就法治人才之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法人才,需要把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而这两者有机融合的最好方式就是课程思政。在工程法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结合每门法学专业基础课和工程法专业主干课的特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使各门课程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价值引领。
2.思政目标引领下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工程法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首先,培养目标的设定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思政教育中赋予学生强烈的法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素养,使工程法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法律法规熟识、实务技能扎实,具备工程相关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工程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法治人才。
其次,培养模式除传统的“课程+实践”的模式外,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设法学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学科创新方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应用口才训练与写作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项目研究、义务法律服务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拥护者和建设者。
二、工程法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
以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为例,其工程法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法律职业伦理、民法与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原理与实务;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法理学专题、宪法专题、商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知识产权法专题、环境资源法专题、证据法专题、工程法概论、建筑与房地产法原理与实务、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实务(含FIDIC条件)、招标投标法实务、涉外工程法律实务、建设工程投融资法原理与实务、建设工程索赔法律实务。学校开设工程法系列课程8年,出版《建筑师专家责任研究》《工程法概论》等学术专著及规划教材近20部,现有模拟法庭、工程法实训基地、法律服务与援助中心、案例库等专业实验室。
(二)师资配备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共有全职专业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博士17人,博士后2人,国外留学经历者4人。湖南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1人,湖南省法学法律专家库专家2人,湖南省法学法律专家库青年专家2人。具有高职称或高学历者达到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专职研究方向为工程法专业的教师不足5人。
(三)教学目标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需求服务,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同时坚持产学结合,培养各方位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法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交通、电力、水利、土木建筑等工程企业及司法、行政和社会管理部门法律服务或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三、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
缺乏价值塑造的课程教学导致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陷入困境,因为价值塑造是除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外课程育人的三大表征之一。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程法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辐射全部工程法人才培养单位,从中可以总结出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继而剖析如何破除障碍,以期为构建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供更好的参考路径。
(一)课程思政资源匮乏
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号召,培育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教学基础就是课程思政资源。而工程法专业课程并没有被纳入马工程重点建设教材,无相关教程可供选择。根据调查,大部分开设了工程法专业课程的高校并未在工程法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思政元素,也没有编制思政元素全覆盖的工程法课程教学文件。课程思政资源的匮乏导致了教师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的困难,往上既没有教育部、学校具体文件可依,往下也没有具有思政元素的工程法教材可讲。因此导致教师将工程伦理意识、科学精神、生态文明理念等生硬地植入专业教学中,生搬硬套地使用课程资源,课堂设计缺乏特色化,模仿其他同质类课程的痕迹严重,却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难以实现课程育人实质。
(二)教师德育理念缺失
全国各大高校为了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短时间内要求二级学院落实全课程育人、打造思政圈层效应。各任课教师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学校考核要求,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质却是课程与“思政”的分离,即俗称的“两张皮”。“两张皮”的课程教学具有显性化和形式化的特征,背离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究其原因,一是领导层缺乏育人引领观念。只有端正领导上的教育思想,解决领导上的认识问题,并付诸行动,才能上行下效。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最初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困难和阻碍,产生问题的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等外部影响外,内部原因:首先是高校领导层缺乏育人引领观念,导致改革的意识和行动略显迟缓。二是教师育人认知不到位。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职责就是通过上课,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即可,至于思想层面的价值塑造是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的职责。还有少部分教师担心“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这种认知导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想引领缺乏重视。其次,高校教师为了实现晋升,将注意力转向如何能增加自身评价绩点这一方面,显然科研更能满足个人需求,而育人成效的检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个人发展并无太多帮助,故逐渐陷入科研的名利场,淡化了育人职责。
(三)教育教学水平有限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技能,同样承担价值塑造的职责。而价值塑造是隐含在知识、技能之中的,如何将二者巧妙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就是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他们大多专注于本专业课程的研究与教学,没有受过专业的思政教学培训,因此大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如何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自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考验的是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工程法专业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获得感会得到大幅提升,也实现了课程思政最初的改革初心,即育人。当前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仅限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平时阅读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书籍、文献时间、精力较少,虽然课下备课、课上讲解过程中想极力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向学生传递科技伦理意识、工程伦理规范、家国情怀等价值思想,但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却会因为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限而无法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四)协同育人机制乏力
高等教育系统化治理离不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治理效率。虽然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政策文件的指导要求下,也都积极地宣传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但在总体规划、保障实施和推进方面尚有诸多不足,尤其是课程思政改革专项经费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和落实,绝大多数高校还处于观望之中。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和良好效果的取得需要学校在体制、机制方面予以支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制定并发布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文件,但在文件中很难看到诸如责任落实、资金保障、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具体的举措,文件政策缺失了应有的导向性。同时,高校善于组织一系列教学比赛和科技活动,但这其中却很难找到诸如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表彰等活动,缺失了对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从事课程思政教学应有的引导和激励。
四、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修订、编制、遴选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材料
相较于已经有大量工程教材的传统法学基础课程,工程法目前已有的教学材料中缺乏思政内容,急需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文件、课程教材等相关教学材料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更好实现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目标。
1.构建思政元素充足能够体现“三全育人”要求的工程法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同时学生也是按照培养方案学习和实践。所以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思政的元素,要求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并重。作为工程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基本原则,同时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符合“三全育人”的要求,确保德才兼备工程法治人才的底色。在人才培养要求上,强调学生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鉴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中。在人才培养标准上,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工程法专业知识,又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
2.编制思政元素全覆盖的工程法课程教学文件
工程法课程教学文件包括工程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等,而教学大纲和教案尤为重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学大纲中应当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及教育内容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部分,每个教学内容上,要明确对学生开展哪些方面的思政教育,或者明确教学内容与思政的结合点;在课程考核部分,应在考核内容上要适当体现一些思政的元素,在成绩构成上应考虑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等。教案应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思政结合点,并与大纲保持一致。
3.遴选思政元素充分的工程法专业课程教材
中宣部、教育部历来非常重视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将一批课程的教材列入了马工程重点建设教材。但由于工程法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适用范围较少的特点,并没有被纳入马工程重点建设的教材可供选择,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选择工程法专业课程教材时更加谨慎,除了要审查其相应的专业知识内容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外,还应审查教材中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尽量遴选出思政元素较为充分的专业课程教材。
(二)完善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评价体系
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是工程法专业思政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把关重要环节,是教书育人的综合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题中应有之意。
1.构建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标准
可以分为在校期间与毕业后两个层面,分别对学生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除了对知识运用、理论掌握和工程法律素养在内的综合指标进行考查外,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标准。在校期间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和老师双评价制度,即不仅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同时由身边的同学朋友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思政教育评价的大环境,每个人在这个大环境中都可以自觉、自发、自动进行思政课程建设。一个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单是某门课程思政教育的结果,而应当是整个思政课程教育体系、校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毕业后的评价,主要应侧重在职业道德、为人处世、社会影响等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校友座谈等方式进行,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后仍然能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
2.完善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体系
可以由学院成立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由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由该小组研究制定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主要措施,解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教师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实行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责任制,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学生应是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质量监控的主力军,将课程思政作为学生网上评教评分的内容之一,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可以促使教师培育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升工程法教师团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工程法教师队伍是该专业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无论是培养方案的构建、还是教学文件的编写、乃至课程教材的遴选最终都离不开教师,故推进工程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着重培养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1.要增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首先,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其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让教师起到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与教师相同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学者。其次,革新教师的育人观,将思政建设作为教书育人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教导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精神人格的共同发展。最后,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法律职业伦理等。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将教师培养为具有育德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其主动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而在自发在课程思政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2.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保证教师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的内容。首先,应当提高教师发掘思政因子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专业课程中思政因子的选用密切相关,思政因子选用得当、素材丰富会使得课程思政因内容生动、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教学中应选取与时代发展主题契合的思政因子,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持续挖掘课程中思政因子的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不断补充与时俱进的思政因子,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国内国际建筑工程发展形式,掌握中国发展新思想、新战略。其次,可以推动工程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专业教师的学习与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就在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但由于专业课老师的的强项和优势是法学,而对思政课程处于探索阶段,难免在思政教育上水平不足。所以有必要建立思政专业教师与工程法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帮助机制,思政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思政教师的指导、帮助,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