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互文性研究》项目简介
2022-03-13康鑫
本课题以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互文性为研究对象,以报人小说家的文学创作与译介实践为纵线,以近现代中西文学交流为横线,分析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文本、副文本的互文性,报人、作家、译者多重身份主体间性的互文性,中国文学传统与西方文学资源的互文性,分析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深辨文学传统继承与衍生、借鉴与创新的转换关系。课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梳理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翻译群体的形成及译介实绩。首先,从大同译书局等民间翻译机构的聚合力、译文交通公会等同业会的成立等社会制度层面分析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翻译群体形成的原因。其次,全面考察恽铁樵、陈景韩、周桂笙为代表的晚清(1895-1911)报人小说家翻译群体及译作。全面考察包天笑、周瘦鹃、严独鹤为代表的民初(1912-1919)报人小说家翻译群体及译作。
第二,对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主题互文展开分析。考察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在叙事模式、美学风格、价值建构等方面的主题互文现象。以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言情、科学、侦探三种类型小说的主题互文为例,分析创作与译作主题互文的同源性。
第三,分析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改写互文。考察报人小说家创作通过对译作的再创造,以扩大西方文学经典阐释空间的改写互文现象,考察不同译本对原作的“创造性重构”。
第四,分析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文本、副文本的语图互文。考察伴随报人小说家译作衍生的域外照片、封面插图、扉页装帧等相关副文本与报人小说的语图互文现象。通过中西文化、文学叙事、视觉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分析现代通俗文学读视空间形成的内在动因。
第五,分析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创作与译作的文类互文。梳理报人小说家的影戏、偕译等多文类译介实践,剖析报人小说家的影戏译作与短篇小说创作的文类互文,分析文类互文的运行机制,文类越界的可能性。通过以上分析,总结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生产机制,重估文学转型期的报人知识分子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