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上古元典的全新解读*
——《〈尚书〉新研》读后

2022-03-13张海波

高校社科动态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例尚书清华

张海波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尚书》是上古文献汇编,又称“书”或“书经”,主要收录了尧舜时代至春秋时期天子、诸侯的政治言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从政思想与治国理念。如何破译这部“元典”,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张怀通教授《〈尚书〉新研》(中华书局,2021年版)一书,通过将商周铜器铭文与《尚书》《逸周书》及清华简书类篇章比较研究,对《尚书》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涵做出了全新解读,创获尤多。具体而言,该书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结构严谨,视角独特

从结构来看,该书前两章(第一章《康诰》诸篇体例研究、第二章《洪范》诸篇文例研究)是体例、文例方面的探讨,也是全书的重点。后三章(第三章《洪范》史实与思想专题研究、第四章《牧誓》诸篇史实与思想研究、第五章《尧典》诸篇史实及礼乐研究)是史实、思想、礼乐文化方面的考察,也是在前两章基础上的延伸。这样的编排布局,使结构既显严谨,又富有层次。该书以上古礼乐制度为视角,注重将先秦礼制与《尚书》等书类文献研究相结合,如“大盂鼎与《康诰》体例研究”一节,揭示了《康诰》的成篇是在记录封建康叔典礼档案的基础之上,将周公讲话材料选择编辑的结果,讲话仅是礼仪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在《尚书·康诰》、西周铜器铭文与西周礼制之间构建起了桥梁,扩宽了研究视角。书中类似的研究还有《逸周书·世俘》与献俘礼的系联,清华简《祭公》与养老礼的系联等,这都为作者在“结论”中提出“‘尚书’源于礼仪说”的全新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参校对读,探索通例

自清华简问世后,书类文献的研究有了极大改观,其中之一就是学者越来越多地通过传世与出土文献对读,探讨书类篇章形成问题,该书即突出了这方面的研究特色。作者重视以铜器铭文与《尚书》等书类文献参校对读,如在书类文献的体例研究方面,就有:大盂鼎与《康诰》,大克鼎与《多方》,盠方彝、《祭公》与《召诰》,虢伯捱簋与《世俘》的参校对读;文例研究方面有:高卣与《大武》、保卣与《和寤》、史墙盘与《武穆》的参校对读等等。作者在坚持“二重证据法”实证精神的同时,力求探索书类文献在形成问题上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不少“通例”,作者随后将总结的这些“通例”,用于检验相关书类文献的形成年代,进而证实了今文《尚书》中的《召诰》《雒诰》《微子》、清华简《厚父》,以及《诗经·江汉》皆为可信的原始文献。《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逸周书》之《酆保》《大开武》《酆谋》《太子晋》《殷祝》、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不符合通例,不是其文本所载人物时代的文献。通过这样的检验,也反证了“通例”的可信性。

三、会通古今,新见迭出

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会通古今,即善于敏锐地捕捉古今相通的关键信息,以读者熟悉的“身边事”诠释遥远的“上古史”,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既出人意料,又令人叹服。譬如,在研究《洪范》的形成问题时,作者将《洪范》与邓小平“基本路线”相对比,认为二者的接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中都有许多“以数为纪”,其二是思维方式都是从一个中心出发左右对称地逐层解说,由数字统纪各项内容。从而把《洪范》的形成年代定在口头传统占据主导地位的夏商时代,并进一步提出“华夏口头传统”这一新说,认为这是《尚书》诰命、《诗经》雅颂、《洪范》等格言、经验产生的共同文化背景,将上述篇章纳入到这个背景下考察,“才能获得对其文本的复杂性、语言的多样性等问题形成原因的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尚书〉新研》,第303页)类似研究,尚有多例,限于篇幅,兹不赘举。

结合商周铜器铭文研究《尚书》体例、文例的专著,除写作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尚书新证》(于省吾著)与《尚书通论》(陈梦家著)外,近六七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付诸阙如,该书的出版即是这方面的有益补充和重大突破。作者将研究视域从《尚书》延伸到《逸周书》及清华简书类篇章,通过传世与出土材料的比较研究,勾稽上古书类文献的形成规律。该书取得的创新成果,刷新了学界对《尚书》等书类文献体例、文例的认识,并将上古书类篇章形成方式与形成时代等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体例尚书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