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和践行路径

2022-03-13李晓云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抗疫思政精神

李晓云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132022)

新冠疫情是自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感染范围最广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20年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考验,付出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斗争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全党和全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这一伟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这几年抗疫精神的文化传承入手,重点探寻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理论价值和践行路径。

一、中华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国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源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抗击灾难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抗疫精神的文化源泉;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中华民族在抗疫实践中汇聚的社会集体意识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伟大抗疫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而且发挥着重要的育人铸魂功能。

(一) 生命至上

仁爱为本、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仁爱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的号角一经吹响,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总指挥下,根基于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永葆人民至上、服务为民的高尚情怀,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民,全力以赴为患病群众进行治疗,不计成本实行免费核酸检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健康损失,与西方国家疫情的高死亡率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二) 举国同心

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相助的责任情怀。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众志成城与疫情展开伟大较量,中国人民展现了同甘共苦的责任担当、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和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象,生动汇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精神。

(三) 舍生忘死

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面对重大疫情,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彰显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用行动谱写令人感动的战“疫”奉献诗篇。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大无畏的精神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体现出大公无私、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四) 尊重科学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锤炼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想品格。尊重科学,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密码,它既体现求真务实,还体现在开拓创新,又展示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方针政策。在抗疫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疫情,用科学精神与疫情斗争,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于抗疫的各个方面,利用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取得了重大抗疫科学研究成果,彰中国精神、显中国力量。

(五) 命运与共

天下一家、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示了共产党人求同存异的道义担当。中国发扬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精神,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动倡导并引领疫情防控国际间的交流互助和合作,汇聚全球抗疫正能量,互帮互助,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二、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

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形成的精神风骨和优秀品格,是激励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财富。面对信息多元、价值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发展现状,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有利于因事而化、因地制宜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理论价值包括继承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等方面。

(一) 中国抗疫精神理论价值的继承性

在新时代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生态观、人民观等理论,这是抗疫精神的理论渊源;它是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指导下形成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民观等理论,深化抗疫精神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抗疫精神话语文字的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创造性转化,再到抗疫精神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国内外抗疫实情,构建起多维度的立体式跨学科综合研究,增强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 中国抗疫精神理论价值的创新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国外尽管没有像我国这样明确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教育的目的,系统的对学生展开相关内容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这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进行的重要教育,这在国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阐述了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3],并写入了相关的文件中,这成为推进高校长远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不仅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科研、教学和学者,最重要的是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责无旁贷。深度挖掘中国抗疫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从而使抗疫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南,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语料参考和有益补充。

(三) 中国抗疫精神理论价值的时代性

中国抗疫精神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生头脑不是要将其强塞、硬灌,而是要大学生自身经过耳濡目染、逐步认同、情感依赖、实践行为的一个发展过程。“对现代民族国家来说,政治力量、政治建制与政治意识形态原本就是高度统一的”[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是其最基本的规定和属性,它将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新冠病毒疫情是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通过这次突发危机,构筑了新时代精神的万里长城,这是抗疫精神的生成契机;青年,尤其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承担新使命。也就是要将中国抗疫精神内化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动[5]。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精准定位、关键内容、发展方向、具体保障等基本内涵,也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的具体要求。可见,中国抗疫精神需要科学认识,把握时代方向,勇于弘扬和传承。

三、中国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路径

本文拟从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善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体系、拓展高校思政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新形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寓抗疫精神于情感,激发大学生自身原动力、强化其产生情感共鸣。

(一) 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践行中国抗疫精神的系统融合

首先,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将中国抗疫精神融会贯穿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的中国故事。以真理的思辨说服人,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将抗击疫情的理论内涵、精神价值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用抗击疫情的生动案例、鲜活素材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同和理解。高校思政课争取做到有情有景更有心,努力让每一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并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特点,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相关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推进,跟进时代的发展,深化高校思想课改革,以期达到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4)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时,发现F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其身体里有发达的[ ]____________与肺相通,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特有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

其次,要着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其他各类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挖掘和研究课程内容与抗击疫情的结合点,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在课程设计上,面对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人性化、接地气的教育形式,落实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细微之处。大学生是“课程思政”的有益受教者,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学习课程是否有所收获都应该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跟进时代发展不断拓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新设计和内涵外延。

(二) 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体系,拓展中国抗疫精神的网络融合

1.综合运用新型媒体,不断完善线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疫情改变了教学、学习的方式,线上教学成为教师特殊时期授课的主要手段。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革,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将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更多的转变为线上教学或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打破时空界限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联通教学空间[6]。

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新手段,积极转变工作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调查研究与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关注疫情背景下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结合中国抗疫精神,把握教学客观规律、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具体方法策略。通过加强网络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巧用网络媒体资源,整合线上学习资源,进一步增强网络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提升网络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实际诉求的契合度。把握大学生通过广播、网络、各种媒体了解疫情的实际,在网络上对“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读,提升教育的高度与分量。只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会形成教师认真讲好,甚至讲成精品课的思政课教学,也能够形成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性循环。

2.注重网络平台的搭建

结合中国抗疫精神,注重网络平台的搭建和使用。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方式如短视频、微信、微博、教学任务点等形式进行抗疫精神的宣传,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设一批线上线下大学生喜闻乐见,融入中国抗疫精神的公开课和微课,建立课堂教学和智慧课堂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将思政课从课堂联系到云端平台,逐步完善线上线下交互配合的新途径。

(三) 创新高校思政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践行中国抗疫精神的深度融合

通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稳定发展的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领悟和践行中国抗疫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反映身边抗疫事迹的微视频、微电影,或者走访调研身边抗疫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7]。

把高校思政教学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合,加强探索,矢志改革创新,课堂上要有中国抗疫精神的详解,课堂外要有社会现状的调查分析,学以致用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并付诸行动,从而弘扬、传承、践行中国抗疫精神的最新论述,达到“以情激趣、以情启智、以情育人”[8]的效果。让大学生超越只掌握理论的单一模式,能够把仰望星空和分析实践紧密结合,最终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民族复兴伟业当中去,确立有实效性的教育目标。

(四)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联动机制,践行中国抗疫精神的延伸发展

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标杆”,它来源于中华民族英勇抗疫的伟大实践,具有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用中国抗疫精神丰富校园信息高地、感染校园信息环境、覆盖大学生心灵,从而自觉抵制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的引领效用。

1.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可以联系中国抗疫精神,尽力挖掘国家、本省、市的抗疫精神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学校校园当中,比如校园雕塑、校园标志性建筑和校园文化公告栏等硬件设,使中国抗疫精神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校园中。在校园道路上悬挂抗疫英雄们的经典话语,向学生发放宣传抗疫精神的手册,让大学生们能够在校园中随时感受到抗疫精神的熏陶,自觉接受和践行抗疫精神。习近平对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非常重视,要使其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滋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素养。

2.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精神文化代表着的一个大学的精神,它是一种无形的、厚重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加大投入,让大学生在了解中国抗疫精神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从中受益。通过定期举行大学生党团、社团和学校各种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对中国抗疫精神的学习、探讨和研究;积极引导学生组建“抗疫精神宣讲”“抗疫精神研究”等校园活动,开展抗疫家书朗诵比赛、抗疫故事情景剧、抗疫精神征文比赛等活动,挖掘个人潜能、发挥个人优势,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使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中国抗疫精神的认同感和践行的实效性。让学生们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丰富拓展宣传形式,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让同学们走近和学习抗疫英雄们,“寻找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共生点’”[9],将中国抗疫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时代认同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于在这场抗疫中所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理解时代的精神[10]。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体现,深度挖掘抗疫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坚定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提升求真务实的创新素养,引领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今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抗疫精神不仅为中华儿女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而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育人铸魂功能。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