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2022-03-13云秀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0期

云秀清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流域研究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尤其是亚马逊河、莱茵河、密西西比河、长江等,多集中于经济开发方向[1],也有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2]的研究,如分散治理模式(日本)、集中治理模式(美国)以及澳大利亚集中-分散模式等;还有流域综合管理体制[3],如美国田纳西河、英国泰晤士河流域等实施的流域管理局、流域委员会和综合性流域机构等组织形式。基于生态监管视角的研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治理新的、更严格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法律的意识形态框架,并对中国社会、公民和国家的国际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

1 内蒙古黄河流域概述

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定位。内蒙古既是中国面向北部和西北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又是中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内蒙古黄河流域地处黄河上中游,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作用最为显著、生态要素最为齐全的区域和重要的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还是中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区,煤炭等重要能源和稀土等战略资源基地。拥有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等,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黄河内蒙古段地处黄河中上游,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湿地管委会是黄河干流上中游分界点,流经长度843 km。涉及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42个旗县区,流域总面积52万 km,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44%。

呼和浩特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心城市、黄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连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均为内蒙古下辖地级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均为资源型城市。环绕鄂尔多斯市西、北、东三面的黄河,流经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与呼和浩特一起打造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互动的沿黄河经济带,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向高端化、产业化、多元化转型,沿黄河区域分布的大路、树林召、蒙西、棋盘井等工业园区加速建设。巴彦淖尔市为内蒙古黄河流域副中心城市,是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黄河流域生态要素最齐全和生态屏障作用最显著的地区,拥有黄河上中游最大的岸边湖和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属于黄河流域最大的河套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还属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对蒙合作发展最快城市,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区”。乌海市属于内蒙古黄河流域副中心城市,素有“黄河明珠”美誉,入选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已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还是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西夏文化、移民文化与工业文明融合发展之地。阿拉善左旗属于内蒙古黄河流域城乡区域协调重要示范区。阿拉善盟地域幅员辽阔,生态空间大,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多元深厚,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沙产业、现代农牧业等。

2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风险仍偏高,需推进全流域生态整体保护

黄河沿线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任务仍艰巨。湖库水环境质量方面,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农村生活污水难以集中处理。内蒙古黄河流域集中分布了河套、黄河南岸、磴口、民族团结、麻地壕和大黑河6个大型灌区,还分布较多的中小型灌区,是农田灌溉面积比较集中地区。如河套灌区每年有大量的农田灌溉退水裹挟着大量农业面源污染进入乌梁素海。生态水量受到挤占,黄河支流仍存在断流现象,严重威胁全流域生态安全。

2.2 重点生态功能区受侵占破坏依然较严重

沿黄区域从东向西分布着鄂尔多斯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区域短期恢复难。湿地、草地、林地面积少,2/3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区域,大量泥沙泄入黄河。局部地区土壤受到重金属、化肥、农药及生活垃圾污染。工矿侵占生态保护空间,给局部生态系统造成退化风险,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占用大量草地和耕地。农牧业生产对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盐碱化影响较大。流域内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风险仍较高,工业过度开发增加湿地萎缩退化风险。荒漠化治理任务艰巨,十大孔兑区域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2.3 内水资源严重紧缺,农田灌溉用水效率较低

自产水资源量十分匮乏,可利用水量有限,黄河水量分配指标(客水)亟待增加。从自产水资源量来看,内蒙古黄河流域仅有全区水资源量的10%,却分布着42%的人口,是全区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上以农业种植为主,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保障区和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护粮食安全重任。农业用水占比仍然较大,农业水量支撑是基础。随着渠系节水改造,各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及部分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等,亩均灌溉用水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4 环境污染治理任务仍艰巨,需强化黄河流域环境治理

流域内盟市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干流及主要支流水体环境堪忧,流域岸线生态环境管理不足,水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干流部分“二级悬河”还在发育,支流防洪标准低,部分河段存在矿山矿渣挤占河道。堤防和河岸抗冲淘能力差,险工险段频繁出现。支流水资源量小,生态流量得不到保证,部分支流水质短期内无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压力突出,结构性、季节性污染特征依然明显。局部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强度较高,多数盟市颗粒物排放不达标,工业源污染减排压力突出。土壤污染风险有所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凸显。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能力面临挑战。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突出,强化工业污染协同治理。煤矿、金属矿开采环境风险较高,化工基地建设将对局部草原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工矿企业对地下水污染影响显著。沿黄地区集中了80%的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集中,存在潜在环境风险隐患。工业企业和能源基地高度集中,结构性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潜在风险高。

3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路径

3.1 科学推进黄河安澜体系建设

以黄河干支流堤防建设为基础,以蓄滞洪区建设为保障,以防沙控沙为主,以河道整治、滩区治理、水库调度、病险水库治理、应急响应为措施,系统构建黄河内蒙古段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实现黄河安澜。①增强黄河防洪防凌能力。以滞洪区建设为保障,强化河道整治、水库调度、病险水库治理、防凌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提升防沙控沙能力,减缓“二级悬河”发育。完善黄河干流堤防,加强主要支流堤防达标。完善凌汛分洪体系,推动乌兰布和、小白河等蓄滞洪区扩容改造。②推进岸线滩区和病险水库治理。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行动,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③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黄河水文、水质、气象、地质、雨情、凌情、旱情等动态监测信息预报。统筹协调防汛与抗旱,建设黄河流域防灾联合调度平台。

3.2 科学推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节水优先,还水于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优化用水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①强化供给侧水资源约束。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硬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将用水总量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盟市、旗县。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类分区管控体系,划定水资源超载区、临界超载区和未超载区,实行差别化管控。适度压减农业用水,有效控制工业用水,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结余水量主要用于河道生态恢复。对水资源超载区,严控高耗水工业项目,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②强化需求侧用水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用水定额制度,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建立严禁利用黄河水挖湖造景的长效机制。③优化用水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流域水与外调水,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压采地下水,增加生态用水。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全流域农牧业、工业、城镇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高效利用宝贵的黄河水资源。

构建精准节水、空间均衡、丰蓄枯补、城乡统筹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立足各盟市发展实际,探索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5]。针对干流支流、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镇农村、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堤防、河道和应急分洪区建设,提升黄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治理;形成沟通华北和西北地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枢纽。重点强化河、湖、山体、草原等在沙漠阻隔、防风固沙、防汛防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围绕农牧业、能源、稀土、大数据、物流等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提质、做优做强[6]。彰显内蒙古多民族融合特色,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7]。以“一河、两山、三沙”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打造“一河”黄河生态廊道;构筑“两山”阴山、贺兰山生态屏障;科学推进“三沙”治理。加快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等地区农田节水改造和沿黄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