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国内文献综述

2022-03-13方志霞王小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0期

方志霞,王小梅,冯 雨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温室气体量不断集聚使得地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1],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灾害正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使中国重新走向了全球发展的经济中心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同时也正在面临诸多挑战和持续发展的矛盾。如何降低快速工业化发展中积累的碳排放规模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大使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议题[2]。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已纳入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重要举措。实现“双碳目标”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一脉相承,与中国构建划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目标构成了合力效应,而如期达成伟大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硬战。为此,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社会各界共同开展了推进此项行动,就学界目前研究的成果,笔者将做一分析,致力为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落实行动提供依据。

1 研究总述

发达国家关注较早,聚焦行动路径并注重相关法规政策的设计实施。欧盟计划于2030年前关闭21%燃煤电厂,将其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升到32%,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实现水泥、化工、钢铁行业脱碳;英国推出了在2030年碳捕捉与碳封存试点的项目以及2040年将禁止授燃油车;日本提出2052年碳减排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80%[3]。美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发布《一个纽约2050,建立一个强大且公平的城市》,围绕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制定减碳规划;英国提出建成零碳城市,发布了《伦敦交通战略规划2018》及《大伦敦总体规划2021》;法国颁布了《巴黎大区能源与气候规划》[4]。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坚定执行者,但受制于工业发展阶段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迫切要求,尽管围绕《巴黎协定》目标落实及时做出响应,但有深度、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近两年积累颇丰。

截至2021年12月,源于知网就“双碳目标”的文献共有2 023篇,初始研究于2004年,2021年发表数量最多,占总成果量的99.07%。2004年—2019年文献聚焦于从能源、工业、城市领域的减排事宜。“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学界从经济、能源、交通建筑及企业、区域等不同梯度、不同领域的行动落实。近两年,研究积累呈数量指数增长、内容全面拓展之势。

2 重点内容研究综述

2.1 “双碳目标”内涵、机遇及挑战

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的定义是: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5]。

2.1.1 机遇。“双碳目标”提出对于中国是一场较为深刻经济变革,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和能源转型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等。

2.1.2 挑战。对中国而言,最大挑战是碳排放居于高位,给予目标实施时间非常有限。目前,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7 t以上[6],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紧,只有30年时间。

2.2 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因素

2.2.1 生态本底与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碳中和综合体,且碳汇具有双重性,碳汇也有可能成为碳源[7]。2005年—2013年,我国的新造林面积4 394×104hm2,到2020年生物量碳库可达0.76pgC[8]。然而,人类活动中的能源与资源利用会加重碳排放的积累,尤其是化石能源使用成为重要积累因素。而中国煤炭能源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全球水平,但能源利用效率未达到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闭路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重要路径[9]。

2.2.2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据PBL挪威环评机构数据,2019年我国全社会碳排放(含LULUCF)约为105亿t,能源活动占比为87%[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56.7%,减少煤炭使用量及减碳任务难度最大[11]。尽管“十三五”实现了“煤炭消费量降低到58%以下”的阶段性目标,但在实现下一阶段持续降低煤炭使用量,寻求更优化替代品和技术支撑需付更大支出。科技创新使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科技革新,碳排放强度下降[12];突破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以提高生物在发电领域效率[13]。碳捕捉和封存技术、AI、区块链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液冷技术在生态、交通领域作用比较显著。

2.2.3 要素供给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各要素持续配置的结果,“双碳目标”实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而对每个要素投入形成新的组合要求。当资本、金融投入不足时,将会影响企业运行速度、质量及周转时间。工业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并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碳排放历史本身,实现“双碳目标”,减少碳排放量,等同对该国经济增长施加一个约束,如果经济结构深度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则对经济增长起着抑制作用[14]。

2.2.4 交通运行与国土空间布局。据《BP世界能源统计》[7],2019年中国CO2排放量为98亿t,占全球总排放量28.7%。伴随城镇化进程中国汽车保有量比例加大,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增速加快[15]。国土空间是“双碳目标”实现载体,低效国土开发导致碳排放增加。不同国土空间、技术条件下碳排放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合理开发、轨道交通站点密集程度直接影响碳排放。大数据技术成熟下的交通方式优化、管理水平提高,土地用利用多样性、复合土地利用布局产业有效配置,可减少碳排放量[7]。

2.3 “双碳目标”估算及达标方法选择

现预测碳排放峰值方法有:情景分析法、STIRPAT模型、LEAP模型、灰色关联预测法、IPAC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16]。不同情景分析,“双碳目标”实现时间有明显区域性特征,聚焦情景分析法、LEAP模型,使处理问题有主导性。

2.3.1 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是指通过定义各影响指标,设置各影响指标预测值,进行组合,设置符合地区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情景,分析不同情景的影响[17]。毕莹、杨方白[18]结合STIRPAT模型对辽宁省碳排放达峰进行情景预测,研究发现在所有考虑的影响因素中经济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碳排放程度对辽宁省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且低碳模式是最佳的发展模式。洪竞科[17]等设置了参考情景、碳排放约束情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等三类,模拟2020年—2050年期间中国碳达峰路径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现:在参考情景下,中国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在考察期内持续增加,而碳排放约束情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在2035年前后将出现转折点。

2.3.2 LEAP模型。LEAP模型即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模拟方法[9]。实际应用中,LEAP模型一般与情景分析相结合,预测碳排放及峰值年。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等不同行业能源需求与规划、碳达峰水平估算、碳达峰实际预测等研究。杨顺顺[9]应用该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区域分布上,东部区域占比位于首位,其次为中部、西部区域。至2030年,中部区域将取代东部区域成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周丽娜[19]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消费峰值年进行论证,聚焦不同能源和碳排放情景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其碳排放峰值年与国家所提出碳排放峰值年2030年保持同步实现。

2.4 促进“双碳目标”保障措施

2.4.1 政策支持。实现“双碳目标”需发挥宏观政策引导作用,发达经济体率先在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做出卓有成效的行动。如:英国市场化原则+政府引导分阶段推动金融参与碳减排、美国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加大对碳减排的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引导、日本金融机构间的协作、韩国制定低碳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以及碳市场发展减排[20]。借鉴既有经验在政策体系建设中:①金融支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起市场作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②财税支持。财政税收一般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碳排放以及完善税制,建立低碳运行保障机制等方式支持“双碳目标”[21]。为实现“双碳目标”,财政税收政策探索出以下方式:优化支出结构,建立绿色预算体系;完善税制结构,优化税收政策,健全绿色税收体系;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和节能减排可利用税收手段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作用[22]。

2.4.2 体制机制创新。现阶段,证监会制定的资本市场政策,通过区域间的市场交流合作,实现跨区域碳排放管理;鼓励增设健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及资本市场合作均能促进经济发展。低碳试点城市的运行,在政策执行机制保障方面需强化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各区域、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同机制[23]。

2.4.3 教育及人才培养。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实现“双碳目标”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人才培养;支持高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来引领科技创新[24]。

2.4.4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碳减排实现至“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支撑政策[25]。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优化升级、革新重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以及设备改造升级、技术创新[2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探索发展;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区块链方式等方式均可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3 结束语

纵观现有文献成果,围绕“双碳目标”实现,尽管学界在近两年有了“井喷式”研究积累,但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据此,围绕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我们认为还需:①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行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评估预期实现时间安排,基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从区内、国内及国际3个层面做出系统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获得时效性结论。②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是完成“双碳目标”的“压舱石”。紧扣区域发展实际、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的承载力,既要考虑不同领域投入与产出适宜方式的选择,还要从“合力”系统的建设探索循序渐进的发展谱系的研究。③抓住“牛鼻子”,明确个人、企业、政府不同行动主体的责任。首先需加强宣传引导,让每个人主动地参与到“双碳目标”实现行动中来,构建群策群力实施环境;其次,强化企业与政府“共生共赢”具体路线图设计,通过财税及投融资机制、先行区建设等举措,促进目标进程实现,完善相应监督机制、惩罚措施,保障将“双碳目标”实现成为中国绿色发展转型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