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态课堂 共享合唱之美
——浅谈低年级多声部教学
2022-03-13江苏海安市实验小学226600
江苏海安市实验小学(226600)高 琴
纵观当前的音乐常态化课堂,有些教师一边埋怨教材太难,一边把多声部歌曲当作单声部歌曲一带而过,或者粗略地走个过场;有些教师认为多声部合唱是中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低年级只要齐唱就行,造成了中低年级之间音乐教学的断层。如此,合唱教学就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多声部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启迪学生音乐智慧的一把特殊钥匙。柯达伊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比较看重的是多声部的协调配合,这既能够为多声部的合唱教学打好基础,也能够让学生的协调能力、敏锐的节奏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这种能力培养得越早越好。俗话说:“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音乐教师完全可以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声部合唱训练,让多声部的教学变得常态化。在每一节音乐课中,教师都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从一个节奏、一个小音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听觉训练、建立多声部和声意识、进行多声部合作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声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使其对多声部音乐有一个逐渐感知、认识、实践的认知过程,为中高年段的多声部合唱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欣赏入手,培养多声部意识
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多声部音乐的欣赏,合唱作品的欣赏以童声齐唱为主,其中有1~2首领唱与齐唱相结合的作品;到下册时合唱欣赏引入了童声合唱的作品,打击乐器多声部演奏的作品也相对增加。可见,音乐教材中对多声部的音乐编写是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的。
教师要从欣赏教学入手,准确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将多声部音乐和单声部音乐进行对比聆听,并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听懂”音乐,且能听辨独唱与齐唱、独奏与合奏的不同。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观看著名合唱团的演出视频,或者是校级合唱团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聆听中尽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效果,初步培养他们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多声部音乐思维。
二、声势律动,感知多声部织体
声势指用手和脚击出一定的节奏,既有声音又有节奏,既有姿势又有动作的一种律动形式。它既体现节奏,本身又是一种动作。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多声部并不只是单独指向歌唱教学,还包括唱、动、奏、演等一系列活动在内的教学。翻开小学音乐教材,不难发现,从一年级开始,以声势律动为主的多声部合作练习已悄然出现在每一个单元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书上已有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的多声部训练,能大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感知音乐之美。
踏脚、拍手、拍腿等声势活动都是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常规的、熟悉的动作有效地融入音乐作品中。教师可先通过模仿练习,再针对不同的作品将动作进行整合利用,使学生在常态化的训练模式下,逐渐形成声势律动意识,而不是为了上好公开课,为了设计体验活动临时抱佛脚,一遍遍机械地操练,导致教师忙得焦头烂额,学生玩得索然无味。
比如,从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快乐的音乐娃》《大手拉小手》《玩具进行曲》这些歌曲就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二拍子。因此,在开始聆听歌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听着音乐,在原地轻轻地做简单的左右踏脚走的律动,使学生在规整有序的衡拍活动中感受到歌曲的轻松有趣。学唱了作品以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在原地边走边唱,在唱、动过程中感受多声部的音效。这样的课堂体验活动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即使在高年级的课堂上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三、巧用乐器,丰富多声部音效
打击乐是音乐的一个组成要素。打击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因其体型小、种类多、音色独特、学起来简单,深得学生的喜爱。打击乐器进课堂,可以与其他音乐形式相融合,使多声部的音效更加丰满、有趣,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也会随之提高。
虽说打击乐器小巧、携带方便,但是在平常的课堂中,因班级人数多,不可能做到人手一个,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大杂烩,各种声响此起彼伏,更别谈声部之间的配合了。贝多芬曾说:“一天不练,损失一周;一周不练,损失一月;一月不练,损失一年。”学生在常态化的音乐课堂中都没有切身学习、体验过打击乐器,如何能在公开课的展示活动中尽情表现呢!因此,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多让学生玩这些乐器,玩多了,玩熟了,玩得得心应手了,课堂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学生的律动、演奏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1.体验打击乐器
从一年级的第二单元《妈妈的歌》开始,碰铃、响板、手摇铃、三角铁等图片就逐渐出现在课本中歌曲旋律的下方。教师可以每次带一个乐器进入音乐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去体验一下,去直观感受乐器的独特音效。一节课哪怕只能让一组的学生逐个体验练习,其他学生做动作模拟练习,用相类似的声势律动来表现声响,一周下来也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乐器的特点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适当添加乐器数量及种类,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多声部合作。
比如,在学唱《你早》《上学歌》《小蚂蚁搬米粒》等歌曲时,学生在自主练习打击乐器的碰铃和响板后,感知到碰铃的音色明亮有延展性,适合表现延长音“×—”等;响板的声音清脆而果断,适合表现“××”之类的节奏。在这些歌曲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就可以做多声部练习了。
2.学做打击乐器
虽说打击乐器相对便宜,但是如果想做到每个班人手一个,确实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这句话。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改造加工,自个儿动手制作打击乐器。比如,装饮料的小塑料瓶,喝完后在瓶子里装入沙子或黄豆,就是手工沙球了;装饼干(奶粉)的小桶,加上一双筷子,就是简易小鼓了……学生在教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精心准备属于自己的小小打击乐器,再将自制的小乐器带入课堂中进行合作练习,长此以往,他们不光学会了演绎种类丰富的打击乐器,还收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喜悦。
3.巧用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学生在认识、制作打击乐器的过程中,要熟悉每种打击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如皮革类(鼓类)乐器,它们都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木质乐器,像双响筒、木鱼等,声音清脆、明亮、短促;金属类的三角铁、碰铃等乐器,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沙锤、串铃等,声音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长音。
根据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学生在为乐曲伴奏时就要懂得选择与使用,不能仅仅做表象性的练习。在使用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注重乐器的配合,并尝试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合作演奏。比如,在给三拍子的乐曲伴奏时,三角铁、碰铃适合演奏长音,可以用“×——│”这样的节奏型,响板、双响筒声音短促,可以用于稍紧凑的节奏“0×××”,沙锤可以在后两拍加入长音。这样的演奏就很有层次感,声部叠加音效丰满,学生在合作演奏的过程中就能获得美的体验。
四、快乐歌唱,体验多声部合唱
如今的音乐教学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听赏一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无法在音乐课堂中获得合作的喜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享受到多声部音乐的无限魅力了,这也违背了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初衷。《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但是一开始就让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合唱练习,不管是从声音还是速度方面,学生都会感到困难,所以在常态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声部歌唱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
1.卡农游戏
“卡农(canon)”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是一种谱曲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的互相模仿,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卡农游戏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1)节奏卡农
在低年级音乐教材中,像“×××│××××│”这样的节奏型在很多歌曲中都有出现。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这组节奏的拍击后,与学生分别担任一个声部的演奏,间隔一拍先后进入,并不断重复拍击。刚开始学生会在听到教师的拍击后忘记自己的节奏,或是停止,或是变成了齐拍,但反复练习几遍后,他们就会渐入佳境。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开展生生之间的节奏回声游戏,两个声部从相互干扰到相互协调,逐步形成错落有致的二声部合作。
《火车开啦》这节课就可以尝试节奏卡农的练习,学生可以模拟火车开时发出的不同声响,体验声部叠加形成的节奏合奏,如汽笛声“wu—wu—│”“kongqikongqi”等。从一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到逐渐叠加其他声部的节奏,进而产生多声部节奏效果,这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节奏游戏中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乐句卡农
低年级学生爱唱歌,但是因为年龄小,在演唱时声音、气息的控制不是那么稳妥,所以很容易出现跑音的情况,他们能把一首歌曲唱完整已经很不简单了。所以在训练的初期,教师可以针对歌曲中的特别乐句来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尝试把歌曲唱好。
比如,在《牧羊女》一课的教学中,能用f和p两种不同力度来表现的第三乐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也最爱表现这个乐句。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对这个旋律、节奏都特别的乐句,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用卡农的形式来表现。从两个声部到三个声部,甚至四个声部的轮唱合作中,学生对于强弱的理解会更深刻,在此起彼伏的“白羊儿、灰羊儿”的歌声中,他们也会充分体验到声部之间的美妙。
二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轮唱歌曲,但实际上,一年级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轮唱了。如《小星星》《共产儿童团歌》等歌曲,在循序渐进的多种卡农游戏后再让学生对整首歌曲展开轮唱合作练习,声部间的抗干扰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歌声,形成先后错落有致的多声部音响,这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感,更是享受。
2.固定音型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意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中。歌曲与固定音型组合而成的多声部练习,是多声部歌唱的预备阶段,在简短的歌曲下叠加固定音型非常适合在低年级的课堂中运用。
比如,《乃呦乃》这首歌曲,我们以“53 1❘”为固定音型,二声部的效果呈现如下:
一开始由教师唱伴奏,学生唱曲调,接着由部分学生唱伴奏,其余的学生唱《乃呦乃》曲调,等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歌唱方式之后,就可由一小组对一小组,或是一对一单独地表演。对教材中的歌曲配以合适的固定音型,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改编,形成简易的二部合唱,能够循序渐进地将简单的和声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演唱中,逐步发展学生的音准能力,锻炼学生互相聆听、配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和声能力。
童声合唱是美好的,它平和、清澈、明亮、纯洁。它是一种丰富学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将系统的训练渗透在常态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律动中感知多声部音效,在丰富的音响声中参与声部实践,在熟悉的歌曲中尝试多声部体验,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的美,让合唱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