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实践
2022-03-13刘和水特级教师
教 研 室 刘和水(特级教师)
安徽怀宁县 振宁学校 (246100) 刘兰芬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文秋芳也指出:“学生的思维品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意识都要通过学习语言来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都要融入英语课堂学习中。”“互联网+”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呢?文秋芳指出:“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及整合其他可用的教学资源。”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基于“互联网+”的背景,谈谈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巧用资源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借力软件,夯实语言知识
王卫华说过:“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就难以实现。”田民也说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英语学习基础阶段的根本和核心,没有语言知识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一言堂”,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促进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记忆、内化与运用。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中的动词过去式是该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过去式的变化规则,为初中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复习课上通过多媒体呈现提前准备好的例词原形,让学生先说说过去式,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变化规则。在总结环节,教师通过查阅在线欧陆词典软件,给学生呈现真实地道的例句,并让学生用词造句。最后,师生按照动词类别逐一整理,形成以下表格。
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又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时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四种时态。在复习语法知识时,教师使用绘图工具CAD画时间轴,将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时这三种时态的时间状语进行比较,先在时间轴上标注today(now),再提问学生:“now用于何种时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明确在时间轴today的左边和右边时间点上可以是哪些时间状语。图1是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绘制的时间轴:
图1
田民说过:“语言知识教学,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针对语言点进行归类整理,从分层次、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呈现,则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原本枯燥的、零碎的语言知识变得有趣、有序。”上述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首先通过表格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然后教师通过在线欧陆词典造句举例,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变为形象化、具体化,因为“真实地道的例句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语言知识与语料库的结合将是未来英语教学的趋势”,使学生真正习得了新知。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能力具体分为兴趣与动机、意志与自信、资源与渠道等方面,其中兴趣与动机属于学习动力,意志与自信属于学习毅力。夏谷鸣说过:“既然广义的学习能力涉及学习动机、学习毅力,那么教师就需要关注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发现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道义指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决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乐意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会推动他们产生学习毅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3中的“Let’s spell”板块,学习的是字母i在单词big、pig、six、milk和gift中的发音。在新知呈现环节,教师利用软件制作卡通动画《小猪佩奇》中Pepper Pig过生日的一段视频。当视频里大大的生日蛋糕出现时,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时视频停止播放,画面定格在big cake上。教师问:“How old is Pepper Pig?Guess.”在学生饶有兴致地进行猜测后,教师接着播放视频:蛋糕上插着六(six)支蜡烛,一会儿,Pepper Pig的朋友带来了礼物庆祝她的生日。视频再次停止播放,画面定格在gift上。教师指着礼物问道:“What’s in it?”学生开心地猜测Pepper Pig喜欢的各种东西,如马门溪龙模型、意大利面等,最后揭晓答案:礼物是牛奶(milk)。至此,五个新词全部“登场亮相”。
上述教学,教师巧借趣味十足的卡通人物设境激趣,将要学习的五个新词big、pig、six、milk和gift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了所学的词汇。程晓堂说过:“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只有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能用真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东西。”课堂中,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巧妙创设情境激趣、导学,使学生收获探究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长久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设计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与交流互动的机会,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为“思维发散的关键点是起因,问题就起到这个起因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4 PartC中的“Story time”板块,讲述了田鼠不小心碰到了想吃掉它的蛇,聪明的田鼠积极开动脑筋,骗过了蛇,最终成功逃脱的经历。为了达到“让学生体会语言背后蛇和田鼠的内心情感以及变化的过程”这一教学目标,在While-reading教学环节,教师设计以下步骤:通过视频和图片,观察、比较蛇和田鼠的情感表现;听对话,推理、判断蛇和田鼠情感变化的过程。
第一步,观看故事的第一部分(Picture1)动画,通过技术处理,视频中没有台词,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中蛇极度开心和田鼠极度害怕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官刺激。第二遍观看,台词利用风云音频处理大师增强音效,使学生明白蛇想要吃掉田鼠的急切心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Can the snake eat the rat at last?”学生观察第六幅图推测结果,教师通过PPT增强效果,放大蛇头顶上的那团怒火,学生听到田鼠的最后一句台词“Haha!Silly snake!Now I can swim away.Bye!”,判断蛇没有吃到田鼠。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观察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在对比中体会蛇和田鼠的情感变化(见图2)。
图2
第二步,在学生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后,教师追问:“Why can’t the snake eat the rat?”这时学生欲打开课本找寻答案,教师却让学生合上书,拿出提前发给他们的学习纸(见图3),看图听故事(Picture2-5)并记下听到的关键词或者短语,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当中,为下一步用关键词或短词构建思维导图做好词句方面的准备。
图3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开展看和听的活动,且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Can the snake eat the ratat last?”和“Why can’t the snake eat the rat?”,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四、挖掘资源,渗透文化意识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丰富了文化意识的内涵,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文化学习的内容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英语学习纳入“大语言学习”的宏观范畴,使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共同成为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除教材本身之外,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中外文化学习资源,如英语文学作品、歌曲动画和电影等,教师在课堂内外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2 Part A中的“Let’s spell”板块,主要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i-e在单词like、kite、rice、five、nine中的发音规律。在拓展阅读环节,教师精选绘本Five Pies供学生学习。该绘本的故事诙谐幽默、押韵有趣,含有字母i-e的新词汇有swine、hide、pile、bite、wipe、smile等。通过绘本拓展阅读,既巩固了学生课内的学习成果,迁移发音规律,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体验。正如陈力所指出的:“教材内容有限,为学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外资源来进行文化感悟就成为课内学习的重要支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鉴别资源,逐步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模式不断趋向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而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和共享性,能够多元化地提供资源,契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情境化和趣味化。因此,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基于“互联网+”的背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