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方略

2022-03-12纪德奎

关键词:区域资源农村

纪德奎,王 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点关注乡村教育,把乡村教育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为特征的农村区域学校联盟逐渐发展,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对乡村组织协同建设、人才培育建设以及资源供给平衡带来有益影响。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是针对农村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组成的共同体,用新型的发展机制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区域共同体学校整体发展的一种模式。通过厘清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解决方略,能够推进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目标。

一、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一)促进乡村组织的共建共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发展并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1]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多元群体的共同参与,将以往相对分散的组织整合为统一化的组织。通过聚焦多方多元诉求,以求同存异的问题解决方式,促进多元组织达成共商、凝聚共识、实现共建共治的目标。一是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能为不同组织群体提供共商时空。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打破了不同教育组织间的疏离关系,提供了多元主体间的交流空间。群体理论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目标的个人愿意参与促进其利益目标实现的共同行为[2]。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凝聚了多元主体的参与信念,通过用追求群体共同目标的方式达成对振兴乡村教育的共识,并为其搭建多元主体交流的“共同空间”。二是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能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商共议。农村区域学校联盟使各个教育组织结为一体,建立结构紧密、内容深入、影响广泛的交互模式,这也是一种强调目标同向、行为同步、整体统筹、互利共赢的有益结构。三是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能达成多元主体共治局面。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能充分吸收各方组织的利益诉求,通过联盟对上可以反馈基层实施的需求,及时调整政策建议;对下可以通过多渠道保证政策落实的效益,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在政府、教育组织等的沟通协作下,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责任,实现乡村教育的善治建设。

(二)缓解乡村人才的供需困境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无论是产业发展、组织建设还是文化繁荣,优秀人才的欠缺都会成为阻碍乡村振兴发展的掣肘。《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农村教育统筹工作,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力度[3]。农村区域学校联盟依据区域教育内生发展的需求进行整体统筹,在扭转了乡村教师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拓宽了人才成长的通道,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可行的培养路径。一是弥补乡村教育人才缺口,为不同教师提供多样化发展。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打破优秀乡村教师交流障碍的壁垒,促进了不同学校间教师的交流,以共生、共享、共进为原则,以优者更优、弱者增强、优者带弱、优弱共进的方式促进乡村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用合作代替竞争的方式有效避免了乡村学校的单一式发展难题,不仅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还能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乡村教师队伍的认同感。二是为乡村教师提供扎根乡土的适切性服务。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的优势是充分了解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可以因地制宜地将乡村文化和地方性知识融入教师培训内容。将乡村的历史人文运用到乡村教师培育上,不仅可以消除培训内容的城市化隔阂,还能利用乡本资源生成有助于乡村教师的适切性服务,进而有效缓解乡村教育人才的供需困境,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乡村教育品质提升。

(三)加速优质资源的互通共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更是深化农村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能够有助于整合并改善乡村资源供给关系,搭建乡村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交互资源互通共享新渠道。一是打造乡土文化资源集散地。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有助于将散落在各个学校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区域化的乡土教育资源集散地,便于各个学校各取所需、互鉴互享。二是塑造区域文化归属感。区域联盟可减少对于外部因素的依赖和异地文化的排斥感,加深区域学校的归属感并形成区域内部的群体认同感,增强农村学校文化自信。三是促进农村学校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使乡村的教育资源从单向探索走向多元互助。学校在联盟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学校的内生发展,同时还能吸收其他学校、政府、社会等不同资源的力量,这样让学校的资源实现多元互助的精准化帮扶。四是加快区域内资源优质均衡。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可以提供乡村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用区域综合供给取代学校单一供给,实现乡村教育资源的优质和均衡发展。

二、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困境,值得进一步破解。

(一)治理复杂性突出,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在参与教育治理过程中也面临多种复杂情况:一是治理的方式相对单一,折减治理的效能。在推进区域整体关联性发展下,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会把区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筹规划并进行政策设计,其政策多具有指令性、规范性的特征[4]。虽然政策的制定可能比较明晰,但由于治理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力量、治理态度、校风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条件背景,采用统一标准的一刀切方式执行,落实到基层时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二是治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影响治理的效能。教育治理过程牵涉不同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多是学校自发或政府强制下的联盟。这样话语权多集中于联盟中的优势学校,其他学校往往出现“失声”现象,其多样化的诉求可能无法得到关注[5]。三是运行协同机制不健全,影响治理的实现度。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在运行中,如果对于联盟的条件、层次以及合作方式梯次分布协调不够,缺乏相应的协同机制,则会造成联盟主体各自为政、因意见分歧导致组织协同互惠规范的缺失,不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组织协调建设。虽然组织协同建设的主要负责者是以发挥区域内学校的优势、弥补劣势、积极拓展互补空间、打造协同合作为利益出发点,但在合作联盟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价值、文化以及利益冲突,导致出现有名无实的形式化合作现象。

(二)变革情绪懈怠,人才振兴发展受阻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的目的是改善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其中教师则是人才培育支撑的核心力量。在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的理念引领下必然会引发多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受到保守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一部分乡村教师常常对于变革存在懈怠或排异情绪,出现人才振兴的实际行动力较弱的现象。造成其问题的原因,一是当前一部分乡村教师工作倦怠心理较强,内在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乡村教师常常将工作环境差、生源质量差等因素归结为乡村的原因,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与期望之间的落差使得职业认同感较低[6],导致教师对工作的状态缺乏热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一部分教师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合作意愿。乡村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时间以及场域与现有工作时间和场域冲突,也潜藏着合作交流与日常教学、生活、话语相冲突。当教师合作理念遇到认同危机、合作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也会削弱教师合作交流的意愿。三是受工具理性影响,缺乏对教师共同发展的关心[7]。大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以及获得感主要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职称评审,这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关联并不大。现阶段大部分乡村教师拥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待遇相对较低,受功利性目的影响,教师对培训项目和内容的兴趣不高。

(三)供给条件薄弱,获取资源渠道单一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是为了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与教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乡村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学校联盟中师生是学校的内部资源利益相关者,外部则是通过政府、社会、家庭、科技等资源形成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体系。只有当内力与外力形成合力,才能为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密集渗透式资源支持体系。但从乡村教育现状来看,一是财力和物力资源获取渠道单一。乡村区域联盟在资金等方面还有依赖思想,若政府不对其资金“输血”或者资源补给,则会出现运行乏力的问题。并且由于乡村地处偏远、层级较多,一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等外部政策支持很难落实到乡村学校。二是缺乏对人力资源支持的有效沟通。大部分的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很少主动开发并寻求社会的资源,不善于主动与其他利益主体深度沟通,造成联盟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乡村学校与家长之间依然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在家校互动中力不从心,难以对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给予帮助与支持。三是乡村学校对于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投入有限,导致硬件等现代化支持有限。在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多种智能技术支持的信息化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资源相对不足,资源供给条件较为薄弱。

三、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方略

(一)优化组织运行结构,落实共举善治责任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就要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有利于完善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运行结构的指导性和保障性政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是保障主体参与和活动有序进展的中枢,有协调各方行为、平衡各方利益、保证政策实施的作用。组织协调者要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从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结果等方面深度解构政策的内涵,通过系统地制定政策体系,来保障教育治理的效能。在制定政策时,要达成乡村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相互协调、利益共享的最终目标,让不同学校之间协同配合并保障政策的指导实践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各个乡村学校的需求同政策的方向相统一,明确治理主体的同时也能实现治理的效益。其次,在考虑联盟条件、联盟层次等伙伴筛选的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供给、需求、渠道等多方面机制来寻找适宜的联盟学校。合作需求与利益目标是联盟建立的最初动因,联盟伙伴的筛选机制是要充分了解每个合作学校的资源特点,分析每个学校的发展融合点,以探索互补、共荣为突破口,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最优化。例如,有些学校缺乏有形的教育资源,如教师资源、设备资源等,部分学校需要寻找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等无形资源,而有些学校需要积累学校美誉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依据不同学校的利益和需求取向筛选合适的联盟伙伴,从而进一步丰富联盟的内容与形式。最后,组织协同建设者要有效协调和理顺意见分歧,建立问责制度、落实共同治理章程来解决联盟中的价值、文化以及利益冲突等权责不明晰的问题。基于自愿平等、求同存异、资源共享、诚信合作的基本理念,尽可能把区域联盟中不同学校之间的潜在矛盾消弭并化解于无形、无声之中。

(二)激发人才变革意识,弥补保障服务缺位

教师发展作为人才培育支撑的核心,不仅是农村区域学校联盟改革发展的根本性与保障性因素,也是乡村教育人才振兴的发展基石。对于推进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的建设: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打破疏离关系,从而激发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教育观念的反思和重建是一个不确定的复杂过程,学校的管理部门应从心理方面改变乡村教师的封闭式思想,在联盟中营造民主、自由的合作气氛,突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区域学校联盟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在乡村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添加乡村文化课程,增添乡村教师的教育认同感以及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8]。从环境上,区域内联盟学校应多创造自由交流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保证教师学习交流时间以及场域的灵活性。从过程上,联盟学校的教师要先拟定合作的目标,协商投入的时间,商讨合作的形式,最终让合作的过程沿着探索化、正式化、制度化、稳定化的方向转变。其次,创建多种教师发展模式,建构新型的乡村伙伴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可包容多元文化以及多元内容,例如开展侧重于关注教师职前培训、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师育人导向学习共同体;侧重于关注学生学习投入、学生学习方法的学生导向学习共同体;或者是以开发课程、教学方法的教学导向学习共同体[9]。在过程中促进乡村教师的知识建构、资源共享和情感交流,实现外部知识习得、个体经验增长、交流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进步。这样不仅提升了乡村人才支撑的专业认知,保证了利益诉求,也拓宽了乡村教育人才的发展空间。

(三)统筹区域资源链接,建立整合长效机制

农村区域学校联盟需要联盟内部各方势力的共同参与,同时也要扩大外部服务的兼容性,统筹区域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联盟运行的过程中,联盟内部要发挥其各自资源优势,以合作为基础建立健全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一是乡村学校应积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主动报告并合理倾诉其发展的困境,获得政府的倾斜帮助。各级政府也应加大乡村区域教育投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弥补财政不足,改善乡村联盟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教师待遇以及学生补助等。联盟学校内部也可以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减少相应的经费成本,让更多的乡村学校获得更优质的帮助。通过联盟学校之间开展联合调研活动、教师集中培训等扩展交流机会、节约资金成本来突破财政等资金限制[10]。二是乡村区域的社会以及企业应履行帮扶义务,筹集外部社会等相关资源对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进行帮助。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并监督教育过程,对农村区域学校联盟给予支持。三是利用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人工智能技术,建设覆盖乡村区域全部范围的综合性智能平台和智慧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乡村区域内优质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促进乡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由个体向群体的转变,实现农村区域学校联盟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11]。同时,通过信息库对乡村区域学校的地方资源、生源特点、学校特色进行数据挖掘,为区域联盟制定更好的发展方案,助力乡村区域联盟的优化发展。通过契约以及评价制度对供给制度、框架协议加以保障,以此来增强资源支持体系的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以及行动意识。最终通过资源整合、合作共享的方式形成区域教育供给平衡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见图1)。

图1.农村区域学校联盟助力乡村振兴的治理策略

四、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的共同治理与全面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区域学校联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独具价值的视角。农村区域学校联盟要达到良好的运行结构,依赖于内部的协同合作与内生成长,通过组织协同建设、人才支撑培育、资源供给平衡推动乡村教育从失衡到共治的演化,形成一个良性、有序、可持续的运行结构的最终愿景,从而推进乡村教育的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分割区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区域发展篇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