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型实验室实施输血检验质量与输血安全控制的效果分析

2022-03-12

医药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血型标本血液

杨 琳

(山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甘肃 张掖 734100)

血型实验室属于当前医院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区域,而输血是当前医院抢救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中广泛应用,所以输血安全以及输血质量能够给患者临床疗效产生一定影响[1]。当前临床输血检验中,主要有血液标本采集、血液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检验等多个步骤,针对各个步骤进行操作时,十分容易受到各个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如发热、过敏与溶血反应等发生,从而给患者输血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输血环节,加强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以提高输血质量[2]。基于此,此次就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措施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选取山丹县人民医院收治输血治疗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①均是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患者;②各项资料统计齐全;③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与认知障碍;②免疫性疾病;③身体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平均分成两组,各50 例,一组是参照组,男性患者有27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年龄21 ~71 岁,平均年龄(59.64±2.63)岁,具有妊娠史患者20 例;一组是研究组,男性患者有28 例,女性患者有22 例,年龄22 ~70 岁,平均年龄(59.71±2.72)岁,具有妊娠史患者2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方案如下:(1)创建监管体系:结合医院与血型实验室输血情况、检验情况,完善输血检验流程图,明确输血管理制度,并由输血科专业人员组建监督小组,定期评估输血检验质量,尽早发现、解决输血安全问题。(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责任心、素质直接影响着输血检验效果,一方面需加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培训,提升工作人员输血检验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培训,规避人为因素引发安全事故风险。(3)输血前质控:输血前收集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常规传染病,一旦发现艾滋病、梅毒或肝炎病毒携带者,需详细记录病情,并对患者进行隔离,规避输血后医患纠纷,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此外,还需详细了解输血者适应证,对满足输血条件者,做好预后检查,对于部分择期手术者,建议自身输血治疗。(4)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流程:采集血液标本前,严格审核申请单,确认无误后采集标本,并做好登记,规避标本混乱风险,以保障检测结果。此外,为规避污染、溶血等因素影响检验结果,采集标本后需尽快送检,并记录相关信息。(5)做好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检验:血型鉴定是开展输血治疗基础,保障血型鉴定准确,方可进行常规检查与交叉配血,因此医务人员需重视血型鉴定。开展血型鉴定前,需确定检验试剂是否具备批准文号、试剂是否过期,同时确定检查设备是否校正,血型鉴定期间,需严格遵循相关规程操作,对于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者,需采取洗涤红细胞法、正反定型验证方案进行鉴定,对于不符合标准样本进行重新鉴定,受疾病、妊娠、输血史等影响,可生成免疫性抗Rh 抗体,因此存在不确定因素时,需开展Rh 血型检查。实际输血治疗期间,血型鉴定仅为保障输血安全前提,还需进一步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筛选血液内抗体,弥补血型鉴定疏漏。开展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期间,需注意是否溶血、是否出现凝集,尤其对于存在输血史、妊娠史者,需注意筛查小规则抗体,并做好信息核对,以保障检验可靠性。此外,整个检测期间,需核对检验报告信息,并签名,落实检验工作责任,同时对检测样本进行备份处理,以备后期出现问题尽早复查。(6)设备检修与管理:非检验期间,做好检验仪器、检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验各项仪器设备准确性,增加检查频率,保障每次彻底检查。此外,还需保障实验试剂合格,严格验收,尽量选取同一厂家试剂,以规避对检验结果影响。(7)保障送检环境达标:保障血液标本质量,控制检验湿度、温度,同时考虑通风、照明要求是否合格。(8)完成检验后质控:完成检验后,需校对录入信息,加强信息审核,同时填写检验报告,由2 名以上人员核对检验结果,同时参考医师意见,规避疏漏、误差风险。(9)其他质控影响:为规避检测结果假阳性影响,需重视基础疾病、样本保存时间与红细胞含量等各因素影响,规避检测结果影响因素,以提升检验准确性。

参照组方案如下:需要严格关注患者输血适应证,并且在进行输血前进行各个血液标本检验,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需要给予各个输血检验环节严格管理,保证输血安全性[3]。具体如下:(1)加强输血前输血检验控制,必须要详细了解患者输血适应证,在输血前开展一系列临床常规检查,保证患者可以在输血适应范围内进行输血,同时针对必须输血患者,优先选择成分输血,对于需要择期手术患者,则选用自身输血。(2)严格控制血液标本前期过程,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运输等各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对于各个输血单申请内容必须要严格核实,保证患者可以和输血情况高度相符,配血实验应该进行3 d 以内血液标本采集,确保血液标本可以更加贴切体现出患者病情症状;当进行抽血后,必须要将相应标签准确贴上,同时做好标记,防止和其他血液标本相互混淆,最后安全送往血型实验室中;针对血液标本保存,应该置入冰箱中保存,并且合理控制温度,保证血液标本质量。(3)血型检验管理,针对血型检验必须严格根据相关流程进行,同时高度关注血清和血球比例,如果患者表现出肝病或者蛋白异常,则应该首先选用洗涤红细胞鉴定。(4)做好交叉配血控制,因为交叉配血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果既往具有妊娠史与输血史患者,则应该先给予血清抗体筛查,再进行配血。

1.3 观察指标

(1)检测统计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自制质量评分量表对干预前后两组检验控制评分进行评估,分值共100 分,评估分值越高则表示检验质量越高[3]。(2)观察统计两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血型写错、输血未核对、未进行二人查对与采错血等;同时观察统计输血不良情况发生率,包括血液污染、过敏、急性溶血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凝血因子比较

实施前,两组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管理控制实施后,两组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实施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因子比较(± s)

表1 两组凝血因子比较(± s)

纤维蛋白原/(g•L-1)实施前实施后实施前实施后研究组 50 10.25±0.61 12.08±0.95 1.92±0.96 2.56±0.91参照组 50 10.14±0.56 10.97±0.63 1.90±0.95 2.13±0.85 t 0.93936.88550.10472.4417 P 0.34490.00000.91680.0164组别 例数凝血酶原/s

2.2 两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输血质量控制评估比较

实施前两组输血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两组输血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输血质量控制评估比较(± s,分)

表4 两组输血质量控制评估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实施前实施后tP研究组 50 70.39±3.46 82.69±5.5413.31570.0000参照组 50 70.45±3.57 78.64±4.1310.60830.0000 t 0.08534.1445 P 0.95000.0001

3.讨论

临床输血作为医院十分重要的一个治疗措施,通常输血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多个环节,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则会给输血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问题[4-5]。因此医院需重视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尽早采取高效措施,加强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规避不良事件风险。此外,临床输血期间,还需重视输血传染时间,如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均可经血液传播,一旦感染,就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加强输血前检验、严格落实血液检验标准、仔细核对血液信息,对保障血液检验质量而言极为重要。

在进行输血时,不但需要给予血液来源有效管理,当血液入库时,还需要严格检查血液标签与供血者资料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性[6-7]。以往常常采用常规输血管理,但是该方法并不具备全面性与系统性,所以针对输血安全风险上难以进行控制,存在输血安全隐患[68]。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管理作为近几年逐渐应用的管理手段,该方法可以针对输血检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能够覆盖整个输血检验过程[9-10],加强血型控制、适应证控制与标本控制,以有效提高输血检验质量[11],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避免医患纠纷发生[12]。实际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管理期间,创建监管体系,可尽早发现影响输血安全问题,有利于尽早解决;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可提升医务人员责任心,规避安全事故风险;输血前质控,可降低传染病对血源影响[13];控制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可减少标本混乱,规避污染、溶血等不良因素有影响;做好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检验,可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检验设备维修管理,可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14-15];保障送检环境达标,可保障血液标本不受污染;检验后质控,可降低误差率[16]。此次研究中,研究组输血检验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且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管理干预能够降低输血检验不良情况发生,提高输血检验质量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血型标本血液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多彩血液大揭秘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神奇血液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