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3-12张苏晋

医药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肺医护人员评分

张苏晋

(晋城合聚心脑血管病医院急诊科 山西 晋城 048000)

心肺复苏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主要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心脏骤停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及收缩,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心跳就会停止调动,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有效降低其残疾及死亡的发生,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随着心肺复苏水平的提升,临床对心脏骤停患者也有较好的急救效果,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给予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后期恢复[2]。以往的常规护理有一定作用但是整体效果欠佳,而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中时根据患者不同入院时间予以不同的干预措施,可使各项流程更加规范化,在提升医生及医护人员配合度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主要对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晋城合聚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3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其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晋城合聚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86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 例。对照组男性25 例,女性18 例,年龄38 ~75 岁,平均年龄(59.8±8.7)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 例,急性心衰13 例,溺水9 例;观察组男性26 例,女性17 例,年龄39 ~75 岁,平均年龄(59.7±8.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7 例,急性心衰16 例,溺水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并签署同意书,经过医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成功;②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38 ~75 岁。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②智力或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③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患者进入医院后医护人员配合医生快速准确进行“ABC”步骤心肺复苏,快速建立心电监护和静脉通路,可建立2 条静脉通路,对于出现室颤的患者应实施有效的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并遵医嘱快速准确的予以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对症治疗[3]。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路径:(1)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医护人员先了解患者的各项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情等,从专业角度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其建立档案,然后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全程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另外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对心肺复苏患者护理知识及技术操作水平的掌握,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考核,合格人员方能参与研究,规范其整体素质,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4]。(2)心肺复苏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并详细记录,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心脏骤停患者的脑部会出现缺氧的情况,医护人员针对其实际病情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其实施救治,另外对于患者的呼吸功能,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将其气管妥善固定,防止出现移位或脱落的现象,观察气管保证其处于湿润状态,及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顺畅。(3)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会因陌生环境而产生各种情绪,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积极与其沟通,详细介绍周围环境促使其能尽快熟悉,同时向患者的讲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尽可能多的掌握疾病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受疾病影响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医护人员评估其心理状况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向其解答,并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一切需求,告知其护理方案及预后效果,以加强其治疗的信心[5-7]。同时鼓励家属要经常陪伴患者并予以鼓励和支持,使其能感受到来自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进而更好的配合治疗。(4)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及时开窗通风但要注意避免引发感冒,具体可根据室外气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协助患者呈平卧位,为有效保证其舒适度可将软垫放置于颈部及腰部,同时还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活动防止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按照无菌原则予以护理,防止感染的发生[8]。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干预前后GCS、NIHSS 评分、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1)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分诊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比。(2)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的昏迷情况,其主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3 项内容,重度昏迷:3 ~8 分;中度昏迷:9 ~12 分;轻度昏迷:13 ~14 分;正常:>14 分,评分越高患者的意识状态越好。(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共有11 项内容,分值0 ~42 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受损越严重。(4)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主要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烦躁、抽搐、反应迟钝。(6)应用随机调查问卷形式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100 分,≥85 分为满意;60 ~84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抢救时间/min球囊扩张时间/min分诊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 4341.2±4.894.2±25.40.8±0.28.7±1.4对照组 4356.4±5.3 140.3±35.21.7±1.114.2±3.5 t 13.9396.9645.2799.568 P 0.0000.0000.0000.000

2.2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GCS、NIHSS 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GCS、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GCS、NIHSS 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GCS、NIHSS 评分对比(± s,分)

NIHS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436.4±0.512.7±1.54.6±0.62.4±0.4对照组 436.2±0.49.5±1.34.5±0.53.3±0.3 t 2.04810.5720.84011.803 P 0.0440.0000.4040.000组别 例数GCS

2.3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PaO2、PaCO2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s, mmHg)

表3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s, mmHg)

PaCO2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4362.3±1.475.2±1.645.2±0.836.5±0.4对照组 4362.2±1.270.2±1.445.4±0.739.6±0.5 t 0.35615.4221.23431.747 P 0.7230.0000.2210.000组别 例数PaO2

2.4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2.5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3.讨论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时的重要抢救措施,其通过对患者胸外心脏的按压促使气道开放,进而恢复其呼吸功能,有效避免了缺氧对患者各器官造成的损伤,近年来临床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明显得到提升,但要想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关键[9]。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以往心肺复苏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常规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有一定的限制,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所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很重要。

有研究资料证实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时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还能降低常规护理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0]。急诊护理路径优势在于医护人员不仅会遵医嘱予以相应的基础护理,还会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检查及监测,予以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气道护理等多项或措施,护理更加全面可及时发现异常,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快康复速度的同时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医护人员护理前会向对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了解,评估其病情变化,建立档案并成立护理小组,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提高其护理知识及技术操作的掌握,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11]。另外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其临床指标,对于缺氧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的损伤,妥善固定气管防止移位、脱落,并及时清理其口鼻中的分泌物[12]。此外患者进入医院因环境陌生会产生各种情绪,医护人员会向其介绍周围环境,通过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解答患者的疑惑,加强其对疾病的掌握,鼓励家属积极陪伴并予以理解和支持,尽可能满足一切需求进而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的积极性。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及湿度,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医护人员会指导其呈正确体位并放置软垫,定期翻身活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13]。卢为娜[14]研究显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以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分诊时间,提升康复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其实验组急诊抢救时间(40.13±5.57)min、分诊时间(0.79±0.23)min 短于对照组(58.23±6.81)min、(2.78±1.91)min,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30.0%),与本文结果相符[8]。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NIHSS 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来与常规护理对比,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缩短其抢救、分诊及住院时间,改善昏迷的情况,且并发症较少,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心肺医护人员评分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我给爸爸评分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An Optim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Caching-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Backhaul-Limited Small Cell Networks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