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之旅,开启美丽心灵

2022-03-11江虹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9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美育班级管理

【摘 要】美育是在发现美、理解美、内化美的过程中进行的一场浸润式的心灵教育。美育型班级的创建与组织,需要教师研究美育特质、创设美育环境、开展美育活动;需要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需要班级成员相互交往,维护和谐的美育环境,促进美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美育;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1-0028-07

【作者简介】江虹,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扬州,225000)教师,一级教师,扬州市学科骨干,第十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

美育是在发现美、理解美、内化美的过程中进行的一场浸润式的心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我着力创建美育型特色班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创设“美”的环境,开展“美”的活动,引导学生与“美”同行、以“美”会友,从而以“美”悦心、以“美”促德,最终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个具备美好精神品质的班级能提供肥沃的土壤,浇灌出美丽的花朵。美育型班级是以美的事物、美的形态、美的情感为班级教育内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开展美育活动的场所。美育型班级的创建与组织,需要教师研究审美特质、创设美育环境、开展美育活动;需要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需要班级成员和谐交往,维护美育环境,促进美育的良性发展。因此,我希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心头能“感知美”;学会倾听,尝试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眼睛能“发现美”;独立追求,学会分享,享受奉献,手中能“创造美”。

一、蓄势待发:准备一场“美的盛宴”

(一)共聚超越自我的美育意识

美育型班级创建的过程是在美育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识的过程。班级初建时,我们便在班级内开展了一场民主讨论,大家一致赞同将“有学识、有溫度、有品位、有德行”作为班级发展目标。根据这一共识,我们集体商讨班级的名称、口号、班徽等,将理念进行具象提炼,营造一份归属感。最终,我们确定班名为“馨悦”,取其“惟吾德馨”之意,与“心悦”“歆悦”同音;定班级口号为“与美同在,以美悦心”;创编班歌《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经过这一系列的探讨,学生已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美的种子。

(二)感知民主和谐的美育氛围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美育的重要环境。法国作家拉·封丹一句“温暖胜于严寒”,体现的正是心理学中的“南风法则”,即多点“人情味”,就能少点“火药味”;多点“馨香”,就能少点“功利”。

1.“严师”变“慈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能刺激学生思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一句鼓励的话语,便可让孩子多点美丽、柔和的心境。因此,我试图从行动上做点小改变,如每天早上站在门口微笑迎接学生;早读开始前的五分钟,学生们整理课桌、交作业时,不做讲话教育,而是微笑注视……另外,我还和任课教师们达成共识,即少些惩罚与过激批评,多点动态表扬。

2.“管我”变“我管”

我班集体商讨符合美育班级特色的班规,摒弃放诸四海皆相似的、冷冰冰的班规,从被班规条框管住变成主动自我管理,内容不需多,重在让班级成员能够自主践行。

(三)创设愉悦灵动的美育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美的环境能给学生“美”的感知,进而与同伴相互分享。心理学家伯莱因把这个现象解释为“审美图式通过唤醒的作用而形成愉快效应”的过程。因此,我在班级中创设愉悦灵动的育人环境,让班级中随处流淌“美”的语言。

1.色调让“温馨”流动

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颜色对人心情的影响,红色使人心理活动活跃,玫瑰色可以使人已经消沉或受到压抑的情绪振奋起来,蓝色使人镇静并可抑制人过于兴奋的情绪,绿色可以缓和人的紧张心理活动。在每月的教室布置上,我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调节学生们的情绪。教室以素雅、纯洁、轻快的白色为主色调,根据每月主题,如“排球赛(运动季)”“期末考试(考试季)”“戏剧节(艺术季)”等,利用教室中板报、墙贴、绿植等元素进行色彩搭配,辅助学生调节情绪。

2.文林让“德馨”入心

《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就是指审美欣赏能让人们获得饱览春光般的愉悦。班级图书角的管理由学生自己制定规则、轮流值班。他们摆上生机勃勃的绿植,贴上“雅、音、德、馨”四字,挑选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图书。图书除了学校统一购置外,还可以增加学生自主捐赠的书籍,推荐人在书中夹张纸笺,写上推荐人的姓名以及推荐理由,在书的底页留有几张空白纸张,以便阅读人写上读后感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拓展了视野,收获了知己。

3.留白让“心悦”传递

青春期正是情感充沛、心思敏感的阶段,学生需要渠道倾诉、表达自己。我在教室的门上挂块小白板,取名“歆然回音”,每天由学生轮流在板子上写上名句推介、天气预报、通知、提醒等。他们在小小的板子上相互关心、相互关照。教室墙面留白,学生们用便利贴、小纸片展示自己的涂鸦、宣言,定期更新。他们自由展示才华和性情,时不时出现杰作、金句,大家驻足欣赏,彼此点赞。

二、精彩纷呈,奔赴一场“美的星海”

(一)审美体验,进入审美时空

1.两个载体:提升审美境界

一是借音乐美净化心灵。丰子恺先生在《山中避雨》中提出“乐以教和”的思想,即用音乐来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我班每周有固定的20分钟时间,学生不刷题、不讲题,只用来听音乐、唱歌或进行才艺表演。长年累月地埋头刷题,固定的思维和习惯会让学生陷入停顿,也就是“毛毛虫效应”。给学习按一下暂停键,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能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净化心灵,汲取更多的能量。

二是用绘画美深邃思想。美国画家约翰·斯皮克患有严重的郁抑症,自一次偶然的涂鸦,他的生活便在艺术的滋养与指引下变得温暖、明亮起来。在我班,通过“我们的班级”“美丽的心声”等主题手绘,学生可以在绘画中梳理自己的潜在思维,描绘抽象的精神内涵,进行“投射性绘画”。

2.三种活动:培养审美互助

一是用美,展现才华。每周三下午固定一节主题班会,每学期不少于四个主题。班会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影视赏析、读书分享、才艺展示、辩论交锋等,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展示。这是一种活力的释放,也是一次才华的展现。

二是寻美,树立榜样。每学期评出“馨香至美”标兵,分设才艺、体锻、管理、礼仪、环保、创意六个项目。学期初由本人根据评比条件提交申请,学期末给每人提供做述评总结的机会,展示本学期的个人表现,全班投票选出各项标兵,颁发纪念品。

三是传美,奉献力量。班级与市志愿者协会合作,学生走出课堂,定期参加环保綠化、交通执勤、慰问孤寡等志愿活动。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展示自身修养,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自身价值,体验奉献带来的愉悦。

3.三种体验:激发审美理解

一是给一个美丽的拥抱——同伴的鼓励者。我告诉学生,当同伴发怒或悲伤时,你要表示理解,给他一个拥抱,送去力量,这样做的同时,你也会得到下一个你需要的拥抱。我鼓励学生观察同伴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可以在教室的“德馨墙”呈现,也可以用话语去鼓励、称赞他们。

二是当一次美丽的记者——父母的倾听者。“自我参照效应”让我们感知世界都是以自我为核心,这样我们容易把自己看成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从而造成归咎于自身的不必要的恐慌,或者单一视角的狭隘。做一次记者,采访父母,记录人物访谈。从倾诉者变成倾听者,角色的变换给孩子带来视角的变化,同时也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理解。

三是做一回美丽的公益——社会的贡献者。学生每学期在社区服务一次,可以是教小朋友画画、念古诗,可以是为老人进行文艺表演,可以是为小区打扫卫生、装点环境。当找到被社会需要的满足感时,学生能更快地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获得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审美判断,内化审美思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审美判断力是指对美与丑能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是审美者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会在审美体验与审美活动中不断发生变化与重构。

1.用美育“擦亮”认知

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提出了艺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一项是审美判断,即对艺术作品中隐藏的美的因素进行感知、分析、比较和阐释,对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辨析,然后根据形式美的原则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同理,班级美育中的审美判断则是引导学生在对班级中蕴含的美的要素进行感知、体验、理解和欣赏后,提升气质、净化情感、美化心灵,进入审美自觉运用阶段,从而根据内化美的原则对他人、对自己进行分析、评价。在平时的带班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与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准备学生的期终评语时,我让学生先对照自评表(见下页表2)进行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巩固自己的美育成果。

2.用美育“武装”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过程。针对困于世俗且审美不成熟的青年,朱光潜认为其“最容易堕落颓废”,而柏拉图认为美育可以使其融美于心灵,使其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学生在发现班级中的美之后,会继续在头脑里深化自己的审美认知,提高审美理解能力,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自己的弱点,以达到从情绪管理、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角度出发,进行自我价值图式建构的目的,继而实现自我修养的提高,将外在的“美”内化为个体的美好精神品质,让外在的道德教条变成个体的情感升华。没有克服困难的过程,就很难有审美意志的形成。我在班级美育过程中注意提高一些实践活动的难度,提升一些主题的反复频率,延长一些任务的时间跨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将审美蓝图和现阶段实际情况进行比对,用美育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前行。美育帮助学生提升意志力,达到道德修养的胜境,也就是朱光潜主张的“问心的道德”。

3.用美育“升华”情感

席勒将“情的教育”归于美育。“美”超越功利、理智给我们提供愉悦感,进而促进情感的熏陶。学校举行“唱红歌”比赛,许多学生嫌红歌太土,不愿意唱。面对这种心理和价值取向,我设计了一节班会,精心挑选经典红歌曲目,让学生欣赏歌曲,排练情景剧,演绎歌曲背后的故事,开展一场有关“土味”与“流行”的大讨论。经过热烈地发言后,学生们给出总结:唱红歌是要我们唱出当下,是唱出心声,唱出真情,唱出大境界、大情怀,这种能行于当下、流通于心的就是流行。在这个案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表达自我,让学生在聆听、论辩、判断的过程中,得到情绪上的满足,用情感推动自己接受、认可、实践。同时,从认知到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也是升华情感、唤醒内驱力的过程。

三、连绵不断,传递点点“美的星火”

当能够独立进行审美判断时,学生已拥有了成熟的、自主的审美标准,能自由、自主地发挥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审美创造与迁移。审美创造需要学生发挥审美力与创造力,能有意识地创造新的美好,迁移美育成果,从而向内美化自身、向外美化班级,推动自我与班级的和谐发展。

(一)向内迁移:自我融通

钱理群在《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学语文教师》一文中谈到,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把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挖掘出来,提升起来,也就是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班级教育也是如此。在班级美育的感知与体验中,班级成员涤荡灵魂、陶冶情操,受班级中真善美榜样力量的感召,自觉地用审美标准判断自身的不足,逐步调整自己,与班级同频共振。要达到共振同步,就需要个体持续进行整合自我、平衡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内部调试,不断以“他者”的视角审视自我,让自我适应环境、与环境融通。融通的过程,是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融通彼此、增强班级向心力的过程。

(二)向外迁移:传递愉悦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12-18岁这个年龄段,个体会面临“难以保持自我一致,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的危机。成功的班级美育能带给班级成员志趣相投的归属感、被需要的价值、自我进步的成就感等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为学生度过人格发展危机提供帮助。愉悦传递的途径与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仪式、活动,也可以是神态表情、氛围情境。接收到愉悦感的班级成员大多会拥有健康、积极的审美判断,继而将这样的愉悦体验再次传递给其他成员。愉悦的传递,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悦纳后向外输出的审美创造。

班级美育,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帮助学生逐步拥有健全的审美人格。美育过程是个动态过程,美育心理的发生是一个内在的隐性机制。所以,美育心理学视域下特色班级创建在全局掌控、个人关照、效果保障等方面都有径可循,能收到独特的教育效果。

附:“那一抹艳丽,你我同点亮”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一、教育背景

紅歌是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唱红歌是唤起民族精神、加强红色记忆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本节班会通过红歌传唱,引导学生理解红歌的内涵,培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表达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能读懂红歌传递的力量,能发现红歌的“美”。

情感方面:体会红歌中蕴含的浓烈情感,认同红歌的“当下使命”。

行为方面:能学唱红歌、同唱红歌、传唱红歌,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搜集老电影视频、红歌音频,制作PPT。

学生方面:排练节目,提前分组。

四、实施过程

(一)红歌的“美”,超乎你想象

1.游戏导入:猜红歌

第一回合:看电影片段猜歌曲名称。

第二回合:听歌曲前奏部分猜歌曲名称。

游戏规则:小组积分比赛,抢答正确的小组得1分,积分高的小组胜利。

2.讲故事

教师:让我们走进红歌背后的故事,触摸故事里的人,感受故事里的情。

教师讲述红歌《九九艳阳天》和红色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3.谈感受:“让我如何不爱她”

(1)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听完这些故事的感受。

(2)写一写:学生想象故事里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用简短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

(3)读一读: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最佳感言。

4.传力量:“黄河在咆哮”

(1)听一听: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听音乐感受歌词的力量。

(2)讲一讲:学生讲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师小结:红歌里有着一代代传承的故事,红歌里有着一段段荣耀的奋斗,红歌里有着无数动人心魄的力量,红歌的“美”远超你的想象,我们要学会尊重红歌、走近红歌、读懂红歌。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激起学生对红歌的兴趣。通过红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红歌,继而在情境中调用理性思维抒写感情,再拿出优秀歌词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红歌歌词的艺术价值。

(二)红歌的“潮”,其实你不懂

教师依次播放歌曲《保卫黄河》《中国龙》《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观点辨析:“土”与“潮”的争论

教师提问:“土味”会不会“流行”?

学生以刚才欣赏的三首歌曲为例,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2.观点明确:“土”也好,“潮”也好,真美在于“入心”

(1)歌曲模仿秀《我的中国心》:学生模仿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我的中国心》中张明敏的演出现场。

(2)情景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张明敏,进行现场采访。

(3)主题探讨:根据观剧后的感想,思考“流行”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张明敏的走红,是因为他在歌曲中流露的真挚爱国情深深打动了我们,“流行”即行于当下、流通于心。张明敏走红后,没有改变赤子之心,继续为国奔走、为国歌唱。唱红歌是要我们唱出当下,唱出心声,唱出真情,唱出大境界、大情怀。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红歌有深入的理解,认识到红歌中不乏流行元素,真正的流行是对人民有精神引领。

(三)红歌的“魂”,我们唱下去

1.唱红歌,砺我行

播放访谈片《老梁:70年代红歌流行》片段。

教师: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唱红歌,用上真情,带着激情,给我们带来一场精神的洗礼。

2.选红歌,达我意

(1)荐红歌:各小组展示推荐曲目,并说明推荐理由。

(2)展红歌:各小组轮流表演准备好的曲目。

(3)选红歌:全班投票,选出班级红歌曲目。

3.学红歌,唱我心

特邀音乐老师示范演唱红歌,全班学唱。

教师小结:总有一段经历让我们记忆深刻,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情澎湃。红歌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信仰,激励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并成为精神动力,指引我们前行。

【设计意图】学唱红歌环节落实班会目标,让学生在“唱”中感受红歌的力量,表达对祖国的爱。

五、活动反思

本节班会话题情境感强,贴近生活,将爱国之情寓于美育活动中,形式新颖,收效自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音乐中发现了精神力量。正如我们唱国歌时,骄傲自豪之情会油然而生一样,以红歌进行爱国教育能收到自然而然的教育效果。班会活动形式多样、新颖,涉及听、讲、写、演、诵、唱等多渠道。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学识与才情,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由“感性”到“理性”,从“认知”到“共情”,重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本节班会注重学生的明辨审思,助力学生形成独立的、正确的价值判断。高一学生群体有着注重个性、追逐时尚等特征,在班会讨论“红歌是‘潮’还是‘土’”这个问题,实则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独立的审美标准,认识到“经典也可以是流行的”,直达心灵的力量才应是我们追求的方向。<E:\2022年教育报\9月\教师发展9期\教师发展\KT1.TIF>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美育班级管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谈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美育教师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