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3-1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袁 莺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规划完整、布局清晰、势在必行[1]。十三五期间,在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现状的背景下,在重点城市的职业学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试点等探索性改革,结果表明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从产业端推动教育端的改革,使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同向同行,大大增加了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系列工程的推进,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校准了职业教育的航道线、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宗同源,两者贯通培养其时已至,而这其间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贯通培养的实践基石。2012年江苏省就提出了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一体为根本的贯通培养体系[3]。可见中高职课程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关系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系统发展。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独立性研究
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更名为会计事务专业,将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从专业名称上将中高职会计专业进行了区分,其实质是通过审视产业、职业、岗位、专业的关系,以终端产业链需求引领专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回答了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类同之处
会计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长久以来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评价上存在着类同。
1.课程设置类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倡导思政引领、兼顾基础知识、注重专业文化、强化技能培养。①基础课程。中高职均开设了符合学情的思政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从思想上、精神上、素养上塑造具有高尚政治觉悟、敏锐政治思维、崇高道德情操、健全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②专业课程。由于存在相同的行业入职门槛,课程开设中围绕职业需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经济法、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就成为经典必修课程。在理论素养的递进式推进教学过程中,同步夯实专业技能[4]。
2.教学实施类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生本教育理念逐步增加,培养大数据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大智移云物区”理念的引入要求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会运用财务数据,更要有获取财务数据的能力,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对知识的糅合度整合、对技能操作的层级化挖掘都提出了新标准。中高职会计专业以课堂讲授作为日常教学主要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作为协同教学方法。“动”“静”结合的教学实施手段,突显了理实共生同促,展现了教师的专业功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保障类同。①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环境类同。以传统教室或传统机房形式开展教学,这种类同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空间熟悉度高、易开展常态化教学。但由于座位的布局变革度不大、形式上单一、缺乏灵活度与新颖性、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界限并未从空间上得到改进。②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类同。中高职教育与会计岗位层级区分度不大、兼容性较强,同类课程使用教材形式类同、难易类同,教材内容并未区分编写。
4.教学评价类同。教学评价是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对教学过程产生质的影响与改变。职业学校倡导的理实并重育人模式,必然需要更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支撑;职业学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必然需要更严格的规范管理。结果式评价仍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过程性评价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且科学规范化管理力度不够。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本质不同
1.培养目标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落脚点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均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多地承担着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的培育任务与历史使命。
2.教学对象不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授课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初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较弱。既渴望被呵护,又希望能独立。文化课底子薄弱、专业课兴趣不高、升学意愿明显,自我矛盾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授课对象主要为高中起点或中职起点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受个人经历、他人经验、思维发展、个人欲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全新个体认识。自我意识非常明显、喜欢社会活动、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困境研究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需要用纵深的眼光去看待长学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会计专业有效衔接会经历简单拼接、课程整合、协同发展、提质增效四个发展阶段。有效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提质增效,①牵头院校与合作学校之间在专业发展上的共赢;②学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共通;③合作企业与产业发展在创新需求上的共融。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正努力向协同方向迈进,整合学校、企业、产业三方,协调一致以达到共同提质增优的目的。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式、螺旋式地上升,当前还有一些必需共同面对的困境。
图1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层级图
1.教学目标缺乏层级衔接。在取消中职学生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下,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必然将以提升学历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正常的教学目标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学校区别与普通高中的关键之处。首先,从专业知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中职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在高职学校同样开设,课程名称也几乎无差别;其次,从实践技能角度来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珠算、点钞、打字等单一技能逐渐被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类课程所取代。随着“X证书”的推广运用,中高职院校限于各自学校资源与专业布局,无法有效针对“X证书”做到等级衔接。
2.教学内容缺乏体系重构。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专业课程设计路线。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和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开设顺序一致。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类同的前提下,对于中职转段升入高职的学生,重复性课程与内容的学习,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无法精准岗位需要与产业需求。
3.教学实施缺乏背景研究。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与使用,使中职会计专业课堂进行了教学设施的更迭。随着各层面教学大赛的推动,中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参观法等。相较而言,高职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明显,更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就课堂教学而言,形式上与中职学校倒挂现象明显。中职学校具有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浅显、更注重单项技能练习的特点;高职院校具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深广、技能训练综合性强的特点。
4.教学保障缺乏有效沟通。①经费投入不足。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428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72亿元,占34.08%;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13 999 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58亿元,占19.70%。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自信缺失、经费投入不足、专项引导乏力的窘境。②师资沟通不畅。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中高职教师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才能落实到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上。 中高职学校从合作角度来看是平行关系,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层级关系,这两层关系本身就是矛盾的。目前合作双方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涉及较少,更鲜少进行师资教学探讨互派、竞赛科研互助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
5.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具有“指挥棒”的正向功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质量反馈的闭环。当前中高职衔接中一环为转段考核,由学校自定,缺乏统一标准,以高通过率作为执行依据。教育部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系统改革职业教育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将会形成自下而上的接续培养动力机制,即中高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应该经得起企业考验。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中高职衔接能使中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能为高职教育提供稳定的有专业基础的生源,能一体化地规划专业发展。
(一)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精准对接教学目标
1.学情现状对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理论递进、技能递增的原则。以学情为基础,从中职入学阶段协同跟踪调查教学对象,立体化了解学生,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进行层级划分。
2.岗位需求对接。中职学生无法报考会计专业职称考试,就业岗位限于一线服务工作,就业渠道窄、薪酬较低,加之智能化财务的大面积推广,毕业即失业现象明显。在教育公开全面推进的今天,以江苏为例,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2%。因此,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背景下,可以看到中高职衔接生源数量充足、质量堪忧的现状;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
3.课程设置对接。以中职的培养目标为起点,构建好会计专业课程的纵向提升与横向拓展问题。中职阶段应关注基础的夯实,以加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会计专业单项技能为主;以核算型知识的讲授为主;以向高职院校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技能的合格人才为关键教学点。
高职阶段侧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会计综合技能为主;以管理型知识的学习为主;以向企业输送宽基础、强技能、会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
(二)夯实理实知识根基,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1.衔接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近年来,经济大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快速变革,使得会计类教材滞后现象明显,加之中高职教材内容雷同,重复性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开发新型教材可以使双方教师在教学内容、进程安排上进行深度合作。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是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中职会计教学应以初级会计师考证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不开基础会计,以中级会计实务替代财务会计教学,以管理会计替代财务管理课程。对于技能学习,根据岗位对接情况来看,中职教学以初级标准进行,高职教学则以中级及以上标准开展。中职教学强调基本功练习,如珠算、点钞等;高职教学重视分析能力学习,如经济法案例、财务报表分析等。
2.开发教学资源。中高职协同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资源整合、师资共享、优势互补。在双方互派师资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视频或文字材料将双方优势、师资协同起来,也能避免软硬件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双方不仅能在教学上相互提升,也能在科研上得到长足发展。统筹兼顾中职学校硬实力和高职院校软实力,中职学校有更多的硬件条件能提升单项技能,高职学校有较好的软件条件用于对接岗位需求的综合技能和新型技能。
(三)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1.将教学内容改革成项目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普及化地现象。现行会计教学的整体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别无二致。项目教学的主要思路是将现行专业课程以岗位需要为原点,中职教学应以核算为主,以讲授岗位实用知识为日常教学内容,如何开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如何申报纳税等。项目教学可以将出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课程重新整合,以回答上面三个实务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高职教学应以培养业财融合的专业人员为主,重点解决企业内部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估与决策等问题,可以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绩效管理等课程重新整合,以专题式、案例式教学为主。务必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通、职业标准和技术技能规范相衔接。
图2 会计岗位层级及能力要求图
2.将例题讲授演绎成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能快速、高效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效果。真实案例及情境演绎,突出了重难点,提升了教学实效。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重塑课程内容,防止学生懂理论,不懂实务的现象产生。专业知识贯穿个人职业生涯的整个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知识势必常改常新,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加深知识印记,教会学习方法、教会思考路径应成为职业学校的育人理念。
(四)增强师资综合素质,构建优质教学团队
1.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会计智能化进程的日益普及和后疫情化时代的到来,都给会计专业教师提出更具体化的素养要求,除了理论功底扎实、技能水平娴熟、表达能力生动等传统的要求外,更需要掌握丰富的媒体操作技能。唯有教师浩然明理、俨然肯学方能将育人走实走深。无论是中职教师还是高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路径是相同的,是共性需要。
2.构建优质教学团队。当前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靠孤立的教师个体,而是需要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推进育人效果。其一,大团队概念,即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课程教学为体现的中高职教师群体;其二,中团队概念,即单指中职教学团队或高职教学团队,围绕课程分层管理;其三,小团队概念,即指单一课程多名教师的教科研团队建设。提倡以小团队建设为圆心,外延式推进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