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2-03-11何永权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颅康复训练评分

任 蔚,何永权

帕金森病(PD)是临床诊治中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PD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期接受治疗,可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的加重时间。因此,采取何种方式能够使患者预后改善明显提高是目前临床研究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报道指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再加强给予帕金森病患者针对性功能训练,同时行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效果[1]。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康复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用于PD患者治疗的效果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50例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的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80岁,平均(61.2±1.1)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1±0.6)年;改良Hoehn Yahr(H-Y)分级[2]:1级3例,1.5级4例,2级6例,2.5级8例,3级4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4~81岁,平均(61.6±1.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4.2±0.8)年;H-Y分级:1级2例,1.5级5例,2级7例,2.5级7例,3级4例。入组对象性别、病程、H-Y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即:①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制订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3],且有明显典型症状及体征;②原发性PD;③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表现为良好,H-Y分级在1~3级;④无沟通交流障碍;⑤本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PD;②有经颅磁刺激治疗禁忌(如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且伴有严重持续性静止性震颤;③有头部手术或癫痫发作既往史;④伴有肺、心、肾、肝、血液系统疾病;⑤严重认知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性疾病;⑥长时间服用神经治疗类药物者。

1.3 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如使用药物为森福罗、泰舒达等脑细胞保护药物及美多芭。治疗期间以患者实际病情为根据合理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应同时口服降糖、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行康复训练:①面部肌肉、步态训练。通过拍打、按摩、刺激等方式促进肌肉松弛,使患者肌强直状态获得有效缓解,改善面部肌肉僵硬;写作患者做被动、主动步态训练。②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脱穿衣服、洗脸、站坐转换、刷牙等基本生活能力训练。③关节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髋、膝、肩、肘关节及腰椎、颈椎等活动训练,通过弹力带行肌力训练。1次/d,60 min/次,训练5 d/周,持续进行4周训练。嘱咐和指导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且做好情绪控制。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加强康复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康复训练内容同于对照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用仪器为深圳康力公司生产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参数设置:磁场强度为2.2 T,磁刺激频率为10 Hz,强度为90%运动阈值,双线圈先用“8 字型”。治疗时指导患者将下颌放置于固定架,对线圈位置进行适当调整,调节刺激中心至左前额叶外侧。每序列脉冲次数为40次,间隔时间为10 s,每次共为20次序列,每周治疗6次,持续治疗4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服用抗PD 药物。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坚持合理运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纠正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在给予2组患者相应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评估。

1.4 观察指标:通过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UPDRS)[4]评估患者各项能力恢复情况,内容主要包含日常生活活动、行为和情绪、运动能力,分值范围分别为0~52分、0~16分、0~56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该方面能力越好。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4周。选用帕金森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ORSPD)[5]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内容主要包含语速和流利速度、写字和动手能力、起坐和走路姿势,分数高表明运动功能好。采用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Q)[6]评估患者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评估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选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7]行生活质量评估,内容包含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各项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好为正相关关系;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8]行精神状况评估,最高分为30分,分数高则提示精神状况好。观察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者相关能力改善效果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相关能力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相应治疗4周后,2组患者UPDRS评分较治疗前均表现为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非运动症状、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ORSPD评分均明显提高,NMSQ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ORSPD评分及NMSQ评分对比(分,

2.3 2组患者精神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精神状况评估结果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QOL-C30评分、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2个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QOL-C30评分对比(分,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4.00%)患者有短暂性头痛,将刺激强度降低后症状明显好转。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0,P>0.05)。

3 讨论

PD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姿势步态障碍、运动减少等运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多汗、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部分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影响[9]。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PD确切的药物或方法,传统治疗方式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选用口服抗PD药物、深部脑电刺激等外科手术。但既往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及手术治疗后,其非多巴胺特征的功能障碍仍存在,且还会逐渐加重[10]。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物理治疗作用是一种辅助方式用于PD患者治疗,在相关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效果。

康复训练是PD患者治疗中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临床上在给予PD患者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制剂等进行抗PD治疗的同时,还从立位静态、动态平衡训练及双膝关节控制、平衡反应、静态站立平衡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加强康复训练,促进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获得有效改善[11]。重复经颅磁刺激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无创、无痛神经调控手段,应用于各类神经类疾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中均表现出良好效果。重复经颅磁刺激主要利用高频率、高强度的磁信号促进突触后电位及大脑神经兴奋,进而诱发电流感应,使神经细胞出现去极化,获得阈电值,最终实现大脑皮质功能有效调节,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此外,该治疗方式还可使神经网络间相互作用受到影响,促进脑部血流灌注增加,进而改善脑血液循环,使脑内儿茶酚胺的代谢速度显著加快,增加内源性多巴胺释放量,增加尾状核周围的多巴胺,促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及其他相关临床症状获得更显著的改善。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再给予观察组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后,该组患者非运动症状、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等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本体神经冲动刺激,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功能获得更好重组,使患者中枢神经得到更好调控,同时还可避免关节强直发生,改善平衡异常,提高步行障碍等运动症状改善效果;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过程中产生磁场能够有效诱发大脑感应电流,同时对靶区皮质神经元进行刺激,促进神经兴奋效应产生,且能够引起脊核、脑干、下丘脑等一系列反应,最终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有效改善;重复经颅磁刺激还可提高PD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进而使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改善,改善总体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因此,康复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用于PD患者临床治疗,可提高患者总体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经颅康复训练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阶段性心理干预对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隐私保护打分系统设计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