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年—2020年宁夏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2-03-11吴向林马天波齐蓉婷段红菊高建炜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滴度布鲁氏菌屠宰

吴向林, 马天波,齐蓉婷,闫 芳,段红菊,高建炜

布鲁氏菌病(Bruce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牛羊等牲畜是主要的传染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报告的乙类传染病[1]。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患者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会转为慢性迁延性病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肿大、睾丸炎等,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2-3]。2004年1例人间病例报告(贺兰县)之后,报告病例逐年增多[4]。为进一步了解宁夏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宁夏2007年—2020年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每年在开展工作前先对有屠宰人员、牛羊养殖户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摸底情况随机抽取3~5个村和屠宰场、养殖场。对职业人群采集血液标本,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再结合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进行试管凝集实验(SAT实验)。布鲁氏杆菌抗体滴度1∶100阳性为血清阳性,确诊病例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5]执行。布鲁氏杆菌抗体滴度1∶100阳性,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为确诊病例;布鲁氏杆菌抗体滴度1∶50阳性,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反复1年以上)为确诊病例。每年检测试剂均有宁夏疾控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发放。

1.2 病原学监测:采集部分典型临床病例血样分离布鲁氏杆菌。病原学培养为无菌采集患者血液,接种到双向血培养瓶中,37℃培养,菌株的鉴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5]和“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6],采用传统的细菌学方法进行鉴定,分型采用免疫原性膜蛋白(omp31)技术(BCSP31-PCR鉴定技术)。鉴定工作每年均由宁夏疾控中心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了宁夏疾控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调查人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成年儿童均取得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2 结果

2.2 确诊病例抗体滴度:在11 964例确诊病例中有2 224例(18.59%)血清学抗体滴度(SAT实验)为1∶50阳性,且有反复发热、乏力、关节痛等临床症状超过1年;SAT阳性(1∶100++)中占比较多的分别为1∶400阳性(25.76%)和1∶200阳性(24.43%)的病例;从2015年起血清抗体滴度较低(1∶50阳性),但临床症状反复出现的病例不断增多,2015年—2020年占比均超过10.0%,见表1。

表1 2007至2020年宁夏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抗体滴度[n(%)]

2.3 地区分布:2007年—2009年宁夏有盐池县等8个县开展监测,发病率最高的年份及地区分别为2007年红寺堡区的11.20%、2008年中宁县的12.79%、2009年红寺堡区的16.40%;2012年同心县45.70%、2013年同心县42.63%、2014年海原县50.0%、2015年盐池县38.11%。2016年—2020年发病数据显示,西夏区、利通区、盐池县和海原县最高,发病率均超过20.0%。

2.4 人群分布

表2 不同性别、年龄组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发病率[n(%)]

2.4.2 职业分布:共调查农民、屠宰人员等13种高危人群,发病率最高的为屠宰人员(9.78%),其次为皮毛加工人员(8.83%)和农民(6.52%),见表3。

表3 不同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

2.4.3 病原学监测:自2010年起宁夏开始连续分离布鲁氏菌(2012年未开展),10年共分离标本1 241人份,检出布鲁氏菌285株,检出率22.97%。其中2019年检出率最高(27.96%),2011年检出率最低(6.06%),羊种Ⅲ型占98.25%,见表4。

表4 2010至2020年分离布鲁氏菌数情况

3 讨论

宁夏自2004年贺兰县重现布病现症病例后,疫情扩大到22个县(市、区),全人群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0.02/10万逐年上升到2015年的44.83/10万(历史最高)。宁夏羊存栏量2019年为913.8万只,较2007年增加了16.3倍,较2015年增加了2.6倍。奶牛栏量2019年为53.1万只,较2007年增加了11.4倍,较2015年增加了2.1倍。牛羊等畜牧养殖的发展、牲畜的频繁流动可导致布病长期存在并蔓延[7-8]。

监测结果显示,宁夏流行的优势布鲁氏菌为羊种Ⅲ型(98.25%),这与全国流行的优势种一致[9],进一步表明控制羊的布病会有效降低人间发病风险,提示今后畜间防控重点应该放在羊的免疫和监测上[13]。感染病例中多数抗体水平在1∶400阳性和1∶800阳性以上,反映出职业人群严重感染现状[5],提示对这些人群亟须规范的治疗。从地区分别上看,同心县、海原县、盐池县一度发病率很高,职业人群发病率均超过了40%,近年来虽有下降但依然较高,西夏区、利通区等地区成为新的高感染地区,应引起足够重视。分析病例提示,职业分布以男性(发病率6.50%)、40~岁年龄组(发病率7.56%)、屠宰人员(发病率9.78%)最多,这是因为男性、青壮年、农民广泛缺乏布病防治知识,在屠宰牛羊、修剪皮毛、接羔、清理圈舍等工作中基本没有个人防护,从而大大增加了自身感染的风险[14]。本研究结果提示要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从事屠宰加工、饲养放牧人员、接羔配种等高危人群的个人防护,以降低人群感染的风险[15]。

猜你喜欢

滴度布鲁氏菌屠宰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简述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孕期梅毒滴度与新生儿出生时滴度的关联性分析
浅谈家畜布鲁氏杆菌防治
盐窝镇:组织代表视察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市场信息更新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外源ABA处理的玉米叶片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评价
2016年5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