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研究

2022-03-11王垚付伟杨盼盼李洪龙刘艺涵

科教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王垚 付伟 杨盼盼 李洪龙 刘艺涵

摘要目的:为提高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将行动反思模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小组工作实践教学中。方法:将齐齐哈尔医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自愿分组,每组3~4人,包括小组带领者与志愿者两个角色进行小组实践。制定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带领者角色学生在实践准备阶段、实践中以及实践评价总分高于志愿者角色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评价得分均值均在4分以上。结论:行动反思模式在小组工作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未来需解决学生实践角色问题所导致的实践评价差异。

关键词 小组工作;行动反思;教学改革;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40

近年来,社会工作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效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关注。社会工作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核心能力。[1]作为一门对实践性、互动性要求非常高的技术方法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小组工作方法与技巧的实际操作能力。行动反思模式源于Schon的提出“行动中反思”(Refectionin- action),行动中反映的过程是实践者处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与价值冲突的情境。[2]本研究以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描述-对反思描述的反思-对行动后的反思为教学行动框架,分析在“小组工作”实践课程中的实际情况,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校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2021年5月—2021年7月进行小组工作实践课程,共计29名学生。课程结束后,面向学生发放《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评估问卷》。经统计,回收问卷27份,回收率为93.1%;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8人,女生19人;带领者角色学生15人,志愿者角色学生12人。全体学生均知晓且同意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教学前准备

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前,学生已学习完成小组工作理论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技巧、关系技巧和过程技巧;熟悉小组介入模式的理论及方法技巧及应用;了解小组工作的价值体系、小组工作者的素养等。(2)能力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小组社会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掌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特点、程序、价值、知识与技巧等,能把小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实务打好基础。(3)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所必须的价值理念、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4)课程思政目标:培植扶贫济困的社会使命和助人自助的专业使命;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课程分组。小组工作实践课程共16学时,根据学生人数,共分为8组,每组3~4人,每组内部设置两种角色,带领者和志愿者。小组带领采取协同带领的方式,由2名同学担任带领者,其他成员担任志愿者,负责辅助带领者、拍照录像等工作,角色分配由学生组内自由讨论决定。

1.2.2实践教学方案制定

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实践课程前准备、实践过程中以及实践过程后三个阶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在行动中反思)、角色分享(对行动中反思的描述)、教师督导与总结(对反思描述的反思)以及實践过程后的持续反思与提升(对行动后的反思)的模式进行小组工作方法的课堂实践(见表1)。

1.2.3总结分析

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督导意见以及实践视频等材料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课上实践和分享情况以及问卷反馈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编学生版《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评估问卷》,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上实践过程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个维度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共计12个指标。采用5点计分方式,非常不同意计1分,比较不同意计2分,一般计3分,比较同意计4分,非常同意计5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教学质量评价得分采用描述分析,不同角色的教学质量评价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得分

见表2,通过表格可知,“小组工作”实践课程准备前活动的五个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小组策划已经与教师充分讨论”,平均分为4.7;得分最低的是“小组工作理论课程全部掌握”,平均分为4.11;实践过程反思中的五个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通过课上同学们的分享,我认识到了自己带领(志愿)过程中的不足”,平均分为4.81;得分最低的是“通过课上实践与反思讨论,我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得分为4.59;实践过程后反思的两个要素中,“课后我有再反思自己开展小组的整个过程”得分为4.5,略高于“课后我有通过视频等资料回顾开展小组的过程”要素得分。

2.2不同角色教学得分比较

见表3,带领者角色学生得分的实践前、实践中、实践过程后以及课程评价总得分均高于带领者角色,带领者角色学生的实践课程前、实践课程中以及实践课程评价总分与志愿者角色学生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学生的实践后评价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總结

3.1“小组工作”实践教学

考虑小组工作方法的特点和原则,尽可能地实现课堂中的角色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是理论课程的顺延与实操部分,因此,实践课程前的学生分组、小组策划书的制定需要学生与教师讨论完成。学生分组需要考虑小组的目标、特点、时间、学生的特征,[3]采用自愿分组的形式,自行讨论小组主题,开展小组时间,进行小组策划书和招募书的制定。实践过程通过学生实际带领一期小组,学生进行观察与分享以及教师督导的方式完成。实践过程后强调对实践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3.2开展行动反思模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内涵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将已经习得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得内隐、自然,能够像专家一样在“行动中反映”。舍恩的“行动中反映”所指涉的不只是“思考”,而是涵括了思想、情感与行为表现的对话活动(自己与自己、他人以及他人与自己)。[4]这个过程具体来说又可以分解为“在行动中反思——与‘自己’的对话”“对行动中反思的描述——角色分享”“对反思描述的反思——教师督导与总结”“对行动后的反思——持续反思与提升”,强调学生与问题情境间不断的对话,进行反思性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与反思自己在理论和实践知识中的不足。

3.3行动反思模式教学方法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小组人数为3~4人,包括小组带领者与小组志愿者两个角色。通过评价得分比较可知,带领者角色的学生在实践课程前准备和实践过程中的评分高于志愿者,同时也反映出两种角色在参与度、积极性以及反思性上的差异。因此,未来在教学设计中应进一步设计能够让每一个学生轮流扮演小组中的所有角色。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YJY20200108)。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张瑞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成效的组织因素分析——基于6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浙江学刊,2019,(3):111-120.

[2]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尤文静.《小组工作》多维互动师生共创高效课堂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1):203-204.

[4]徐广东.“行动学习”:“行动—反思”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20,(5):81-85.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